【生活小幫手】五味食物助平衡
傳統中醫認為,食物有四性五味之別,其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鹹五種味道,若身體稍有不適,可以針對需求食用對應屬性的食物,藉此幫助調整體內不平衡的狀態。
酸
酸性食物的功效為使肌肉緊繃、抑制汗液及尿液排出;屬於酸性的食物有檸檬、雞肉、番茄、蘋果、梅子,這些食物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食用之後可有美化肌膚的功效。
苦
苦性食物則可將身體水分排出,代表食物有苦瓜、荷葉、茶、牛蒡,如果到懷孕後期有水腫困擾的準媽媽,可適量食用苦瓜,但不建議飲用茶,畢竟有些茶類含有咖啡因,對胎兒可能會有不好的影響。
甘
蜂蜜、大棗、香菇、胡蘿蔔、豆腐、牛肉皆屬甘性食物,其功效為滋養身體與減緩痛楚,若是眼睛疲勞或肩頸痠痛,皆可食用這些食品,但特別要注意的是,未滿一歲的寶寶不可食用蜂蜜,因為蜂蜜內常含有微量的肉毒桿菌,易引起抽搐、腹脹等現象,嬰幼兒的肝臟功能發育尚未完全,不易解毒代謝,所以不宜食用。
鹹
雞蛋、海產、醬油、昆布、木耳、鹽皆屬鹹性食物,能夠促進排便與降低痠痛,有缺鈉問題的人也可以透過這些食物補充體內的鈉含量。
辛
常見的辛味食物有薑、洋蔥、胡椒、大蒜、韭菜,其功效為促進血液循環及增加食欲,有些人在冬季常會手腳冰冷,可以適量食用這些食物,加速體內血液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