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到處惹塵埃的伊波拉病毒

到處惹塵埃的伊波拉病毒

最近國際間為大家所關切的醫療大事,莫過於伊波拉病毒是否會從非洲擴散至其他地方。究竟伊波拉病毒為何會讓世界衛生組織繃緊神經以對?本文由感染專家李秉穎醫師撰稿,告訴大家關於伊波拉病毒的種種……

1976年非洲出現不明原因的致死病患,患者有發燒、出血、器官衰竭現象。後來在薩依(現名為剛果)的伊波拉河流域部落發現是一種RNA病毒作怪,這病毒就被命名為「伊波拉病毒(Ebola virus)」。

啟示‧電影熱門宣傳

到處惹塵埃的伊波拉病毒

很多人會聯想到1995年由達斯汀霍夫曼主演的電影「危機總動員(Outbreak)」,該片描述伊波拉病毒發生突變,成為可藉由空氣傳染的可怕病毒。並經由動物走私,幾乎在美國造成大災難。

現在已知的事實是,伊波拉病毒並沒有突變。沒有!它主要還是藉由接觸傳染。所以,世界衛生組織一直強調,這病毒擴散到非洲以外的機率極微,也認為不必限制航空運輸。

雖然這部電影有一些違反科學原理的錯誤,但該片正確指出,伊波拉病毒必須發生關鍵突變,以變成可以藉由飛沫或空氣傳染,否則不會造成大流行。

分類‧病毒為5+1

學術上,伊波拉病毒一共有5位兄弟姊妹,分別是薩依(Zaire)病毒、蘇丹(Sudan)病毒、本迪布焦(Bundibugyo)病毒、塔伊森林(Taï Forest)病毒與雷斯頓(Reston)病毒,它們還有另外一個親戚,叫做馬堡病毒(Marburg virus)。2014年在西非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流行的病毒,比較類似薩依伊波拉病毒。

嚴重‧高死亡率的出血熱

伊波拉病毒感染的潛伏期為2天至21天,大多在5天至10天之間。初期症狀為高燒、倦怠、肌肉痛、頭痛、咽喉痛、結膜發紅、淋巴腺腫大等,常有明顯的嘔吐、腹瀉、腹痛等腸胃道症狀,呼吸道症狀很不明顯。病患發病中期可在身上出現丘疹,有些有出血傾向。重症者常有肝腎衰竭、腦部受損、休克與多發性器官衰竭。

 

 

管道‧主要是接觸傳染

包括台灣疾病管制署在內,所有權威機構都不斷強調伊波拉病毒主要藉由接觸傳染。必須接觸到病患的體液、排泄物,或觸摸沾有感染者體液的物品,像是衣服、床單之類的,才有可能得到感染。單純接觸傳染的疾病,是很容易預防的,也不太會引起大流行。飛沫或空氣傳染的疾病,才會讓大家感到頭痛。例如飛沫傳染的感冒,除了去深山隱居,否則人人都會得到感染。

這些衛教資訊所強調的接觸傳染固然是事實,但會令人有點疑惑。人類完整的皮膚是很有效的護城河,幾乎沒有什麼病毒或細菌可以直接穿透皮膚。皮膚沾染到伊波拉病毒以後,理論上,病毒應該沒有能力直接攻入體內。例如,手上沾染到感冒病毒以後,我們不會因此得到感冒。必須有觸摸眼、口、鼻的動作,讓病毒沾染黏膜,感冒病毒才有能力入侵。

於是專家們又解釋,皮膚可能有明顯傷口,也可能有肉眼看不到的皸裂,這都是伊波拉病毒可以入侵的門戶。至於醫護人員的感染,其中有些是被針扎破了皮膚所致。

 

宿主‧果蝠為天然宿主

伊波拉病毒是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也就是說,人類並不是它們的天然宿主。其天然宿主是果蝠,然後藉由接觸體液、組織與分泌物,傳染給猴子、猩猩、人類等靈長類動物。

以接觸傳染為主的特性,讓伊波拉病毒一直侷限在非洲地區。根據分子生物學分析,非洲發生的多次疫情,都是先有人接觸動物得到感染,然後,以人傳人的方式擴大造成局部流行。

 

恐慌‧感染原因不單純

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與台灣疾病管制署都說不要太緊張,伊波拉病毒應該不會引起大流行。但很多人可能心存疑慮,為什麼世界衛生組織公布那是「緊急事件」?為什麼很多專業醫護人員相繼染病,甚至包括來自美國的醫護人員?為何流行地區有些醫護人員因為害怕而落跑?

專家說,這病毒的傳播力不高,非洲的疫情之所以造成恐慌,是當地某些特殊因素所致。被提到的因素,包括當地醫院感染管制措施不確實、民眾因為歷史因素不信任醫療體系、當地有清洗屍體的習俗而容易引發傳染、資源不足且有瘧疾等容易引發混淆的傳染病、流行國家之間沒有嚴格邊境管制。但無論如何,西方國家到疫區的多名志工與醫護人員也得到感染,表示事情可能沒那麼單純。

重視‧超強的傳播力

接觸傳染的傳播力一般都不強,例如疥瘡是一種藉由接觸散播的寄生蟲感染,它不會大規模流行。但伊波拉疫情讓專業醫護人員都得到感染,顯見伊波拉病毒具有超強傳播力,不能等閒視之。

具有類似強大散播力的接觸傳染,大概只有某些腸病毒引起的「紅眼症」可堪比擬。紅眼症之所以容易散播,大概跟我們常常有摸眼睛的習慣動作有關。紅眼症可以在國際間傳播,伊波拉病毒感染如果失控,當然,也可以跨國出現病例。

特徵‧與眾不同

到處惹塵埃的伊波拉病毒

伊波拉病毒感染有一些與眾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可能被忽略了。在筆者看來,有兩點特別重要。其一是這病毒在皮膚與皮下組織的濃度特別高,好像沒有其他病毒有類似現象;其二是重症病患的淋巴組織大量壞死,血液淋巴球也大幅減少。

皮膚與皮下組織具有高濃度病毒,可使病毒極容易大量出現於皮表,這跟伊波拉病毒的強大接觸傳染力有關。淋巴球是我們對付病毒的武器,淋巴組織壞死等於對病毒豎起白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高死亡率,跟這種人體防禦機制崩潰有關。

預防‧以高規格防疫標準

目前有些預防用的疫苗與治療用的藥物正在研發之中,都還沒能在臨床大量應用。少數病患已經開始試用的治療,是在病患體內輸入可以攻擊伊波拉病毒的抗體以幫助痊癒。

除了極少數例外的情形,伊波拉病毒不會藉由飛沫傳染,它主要是接觸傳染。所以,不必擔心它在近期內會造成世界大流行。如果到了疫區,或面對受感染病患,則需要如臨大敵,做好最嚴密的防護措施。防疫作為上,必須視病患全身都可能藏有病毒,沒戴手套就不可有任何接觸,甚至病患接觸過的床單等物件都必須用最高規格的防疫措施處理,這樣才能確實發揮防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