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燙傷怎麼辦?
注意!家中暗藏燙傷危機
日常生活中看來十分尋常的場所及設備,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燙傷寶寶的隱藏危機,馬偕紀念醫院台北院區燙傷中心主任暨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游家孟指出,寶寶燙傷可分成0到1歲、1到3歲、3到6歲三個階段,而這之中最容易燙傷是1到3歲,此時正是寶寶開始學走路及肌肉發展時期,最喜歡跑來跑去、抓東抓西,此時無論是在哪個地方,意外都很有可能突如其來的發生,因此大人必須緊盯著寶寶的一舉一動,避免發生遺憾。
統計顯示,家中最危險的地方是廚房,游家孟醫師指出,由於廚房有瓦斯爐、烤箱、微波爐等多處熱源,煮食及加熱食物機率高,因此熱液也多,只要不小心絆倒或手一抓,就有可能被熱源或熱液燙傷兼砸傷;其次,好發地點在浴室,許多人習慣洗澡時先放熱水再放冷水,但這是錯誤的生活習慣,應該先放冷水後,再放熱水慢慢調整溫度,必須透過實際操作來熟悉,且在幫寶寶洗澡前,應該使用手或溫度計測試溫度,確認無誤後再將寶寶放進澡盆中,而溫度最好是攝氏37度以下,還要注意別讓寶寶有機會去玩水龍頭,避免一不小心就打開熱水燙到自己;客廳及浴室有時會擺放暖爐、熨斗、吹風機或電棒捲,使用過後仍會持續一陣子高溫,此時要避免靠近;而家中都會有的開飲機或熱水壺,近年來燙傷比例漸增,由於1到3歲的寶寶正值模仿期,看著大人在泡牛奶,也想要自己嘗試看看,沒想到一按就被熱水淋傷,因此還要教導寶寶不可隨意按壓開飲機的按鈕或是拉扯插頭,避免受傷。
燙傷類型.急救處理方式
熱液燙傷
在醫院最常碰到的類型就是熱液燙傷,像是熱水、熱湯、熱飲料等潑灑到身上,由於寶寶在六個月大到一歲時,正在學習爬行,只要媽媽或是主要照護者走到哪裡就跟到哪裡,像是在端熱湯、煮火鍋、泡咖啡、泡茶等多種熱液,儘量放置在寶寶拿不到的地方,但要注意是否有桌巾或是電線插頭,以免寶寶好奇拉扯,把熱液拉下來後,一不注意就可能會燙傷,而要給寶寶食用任何熱飲前,務必確定溫度是寶寶可接受後再做進食動作。
在熱液燙傷第一時刻,耳熟能詳的「沖脫泡蓋送」不再是口號,家長及周遭人員必須立即動作,游家孟醫師說明,「沖」是迅速使用流動自來水做沖洗動作或把受傷部位浸泡冷水,快速降低皮膚表面熱度;「脫」是充分將受傷部位泡濕後,再小心翼翼地除去寶寶身上衣物,必要時可使用剪刀剪開衣服,若衣服是燒起來就會黏住皮膚的人工纖維,則先不要處理,並儘量避免將水泡弄破;「泡」是持續浸泡於流動的冷水30分鐘,但若擔心寶寶失溫則可使用溫水;「蓋」是使用乾淨的床單、布單或紗布覆蓋患部,可避免傷口感染及寶寶失溫;「送」是立刻送往鄰近醫院處理,傷勢過大則最好前往有燙傷中心的醫院進一步治療。
接觸性燙傷
接觸性燙傷顧名思義就是接觸到熱源導致燙傷,最常聽到的就是碰觸到鍋子外面的高溫或是碰觸到機車的排氣管,游家孟醫師舉例近期臨床案例,由於六個月以下寶寶對疼痛感應度較差,無法準確分辨是痛或癢,即便被燙到也只是覺得不舒服,但可能不會有任何哭鬧的反應,而媽媽購買熱湯麵後,放在寶寶旁邊並未用任何衣物遮擋就騎摩托車返家,而寶寶尚未反應過來,等媽媽抵達目的地,將湯麵移開才發現寶寶已經整片二度接觸性燙傷;接觸性燙傷當下則按照「沖脫泡蓋送」步驟施行急救,但有水泡時則必須小心避免將水泡弄破,以免感染。
電灼傷
由於接觸高壓電或是電插頭所引起的灼傷,像家中各種電器設備會使用插座或延長線,寶寶若不小心咬電線或拉扯後,就可能會觸電灼傷;若是電器灼傷,在急救前,必須先切斷電源或用絕緣體將電源移開,觸電嚴重發生呼吸或心跳停止情況,則應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及體外心臟按摩術急救,而電傷情況嚴重時,不同於燒燙傷的處理方式,當下不必經過沖水,直接送醫治療即可。
火焰燒傷
火焰燒傷相較於前面幾種較為少見,但是在鄉下地方或有節慶、祭祖時,仍然時有所聞,游家孟醫師說明,在需要拜拜的場合,可能會放鞭炮、燒金紙,金紙若因風吹飄起來,大人可能僅會傷及腳部,但寶寶個子小恐直接傷及臉部,在小面積的火焰燒傷,第一時間立刻熄滅,造成的傷害較小。
由於火災、瓦斯爆炸或酒精燃燒造成的火焰燒傷,身上若著火時必須先「停止」,切忌四處奔跑,以免助長火勢,周遭的人則可使用棉被或大衣將著火處滅火;再來「倒下」,用雙手將臉部掩住,確認地板上沒有助燃物後就地臥倒;接著「滾動」,透過就地臥倒的方式在地上翻滾;最後「冷卻」,等將火完全熄滅後,依照先前提及的熱液燙傷急救方式「沖脫泡蓋送」處理即可。
化學性灼傷
化學性灼傷是一般人較容易疏忽的燙傷,游家孟醫師建議家中最好不要放強酸、強鹼等危險物品,更不要使用各式各樣的瓶瓶罐罐來裝這些危險液體,尤其每到端午節,鄉下許多家庭會自己包鹼粽,結果一不小心就被誤傷。
他更以週遭親友案例說明,使用裝咳嗽藥水的瓶子來裝強鹼放廚房,媽媽有事出門請阿姨來照顧小孩,阿姨誤以為是咳嗽藥水就餵給小孩吃,結果就發生憾事,寶寶的喉嚨跟食道完全被灼傷,嚴重時還可能傷及呼吸道,導致嗆入性傷害。
城市裡則由於家中常有通樂或鹽酸等清潔用品,寶寶不清楚拿起來喝,就可能造成危險性,若被化學性物品傷害到,第一時間就要大量沖冷水半小時,特別是強酸溶液一定要馬上沖冷水稀釋,這動作遠比立刻就醫還要重要,因為無論成分及酸鹼度,使用大量自來水沖洗,才能降低皮膚表面化學物品濃度。
燒燙傷深度和面積
在發生燒燙傷後,醫師藉由判斷燙傷的深度及面積,來理解燒燙傷的嚴重程度,游家孟醫師說明,由於人體皮膚構造分成表皮、真皮、皮下組織三層,因此最簡單分級方式就是看傷到哪一層,依序就是一度、二度、三度燙傷。
寶寶若二度燙傷面積達10%以上或三度燙傷2%,就必須要住院觀察,但若傷及的部位是臉、手、腳、會陰部等地方,就算10%以下也要住院。
游家孟醫師指出,由於這些部位較容易有換藥問題及照顧困難,更容易害怕有併發症,若是臉燙傷會擔心有呼吸道的嗆傷,是否會傷及眼睛;手腳則是擔心若過於腫脹會傷到小血管跟神經;會陰部則擔心會有大小便排泄的困難,且只要一上廁所後就要換藥,因此寶寶燙傷此處一天至少要換藥4至5次以上。
資料來源:《浴火小天使:兒童燙傷基金會20周年紀念》
燒燙傷偏方急救不可信
網路上及民間皆謠傳許多燒燙傷偏方,像是塗抹醬油、醋、鹽巴、牙膏或紫藥水之類的東西,甚至是擦萬花油、麻油、酒精、蜂蜜或生薑汁,各式各樣的奇怪急救治療方式。
游家孟醫師強調,這樣不但沒有降低傷害,反而可能由於更加刺激,增加受傷程度及感染機會,也會讓病患到醫院就診時,增添醫師診治的困難度,使患者更加痛苦;因此在燒燙傷當下,只須謹記立刻沖流動性的冷水至少30分鐘後,依照沖脫泡蓋送的步驟就醫即可,絕對不可以誤信燒燙傷偏方。
燙傷寶寶日常照護原則
寶寶燙傷過後,必須比平常花更多的心力去照顧,對每個家庭都是很大的衝擊,而在居家照顧或生活習慣上有那些需要調整的地方呢?
飲食著重高蛋白
游家孟醫師說明,燙傷第二天後就要給予大量營養,大約是平常所需熱量的兩倍,鼓勵孩子多吃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再補充牛奶、優酪乳等好的高蛋白,因為燒燙傷後的寶寶,身體新陳代謝及荷爾蒙改變,肌肉及體內的蛋白質將會分解,極度需要高蛋白及高熱量的補充,且寶寶還在生長發育的階段,疤痕組織會不斷的代謝跟生長,所以飲食調整之餘,也必須不斷觀察疤痕的變化,才能在第一時間調整所需營養。
按摩復健不可少
在照顧傷口時,游家孟醫師強調一定要做按摩和復健,嚴重的燙傷甚至要穿彈性衣來做復健,防止疤痕增生,這是每個燙傷病人必經的過程。按摩時要注意不像以往正常的按摩推拿,而是必須小心翼翼地定點按壓,因為疤痕上皮膚較為脆弱且傷口仍會痛,所以必須慢慢的施力,可以加上溫和不刺激、不含香精的潤膚乳液或嬰兒油搭配使用,將燙傷皮膚當成新生兒肌膚一樣細心照顧。
為避免痊癒過程中關節變形及萎縮,必須儘早進行復健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及降低水腫,若是關節處燙傷,導致活動受限制,會使用被稱為「副木」的塑膠支架固定,以預防或矯正萎縮受傷部位,且不能因為傷口會痛或破掉就不動,因為傷口破掉後還會再好,若是關節硬掉後就無法挽救。馬偕紀念醫院固定有整形外科及復健科的聯合門診,同時診斷病患的復健情況,看身體延伸角度或手腳靈活度是否正常,而燙傷寶寶復健大約需要半年到三年,若大面積燙傷則是到青春期前都要定期回診,因為發育期間要看疤痕是否受到影響。
傷口及水泡照護
由於台灣天氣悶熱,容易讓燙傷患部更癢更痛,因此燙傷寶寶必須挑選透氣柔軟的衣服,避免對肌膚二次傷害,而傷口每2至3小時擦一次乳液,不能讓肌膚出現乾燥的感覺,環境則儘量保持乾燥清爽,在傷口清潔上避免使用過於乾澀的清潔用品,溫和不刺激的成分才能好好照護傷口。
傷口若是有水泡,小於1公分以下不用弄破,表示這是輕度二度燙傷,可讓水泡自行吸收,如果超過72小時仍然腫脹未吸收,則建議可就近到醫療院所處理,但若是偏鄉地區無法前往,則務必將預計拿來刺破水泡的針確實消毒;若大於1公分的水泡,醫院在72小時內會刺破,再使用適當敷料幫助好得更快。
網路上也謠傳燙傷傷口儘量不要包紮,游家孟醫師指出這是錯誤觀念,燙傷除了一度的表皮層受傷外,只要是二度以上傷口務必要包紮,這樣才能保護傷口並讓復原情況更好,曾遇過原本二度燙傷患者誤信,不包紮導致二度變成三度燙傷,原本仍活著的細胞無法復原,細胞死掉後反而必須要開刀處理,因此凡事必須詢問醫師,不能擅自決定傷口處理方式。
關懷燙傷患者.協助回歸社會
寶寶燙傷後,由於擔心寶寶會有心理障礙,所以大部分會有社工介入,游家孟醫師解釋,1到3歲的寶寶人格正在發展,因此會觀察寶寶是否會有行為退化的反應,臨床上曾有1歲的寶寶由於燙傷後,退化到9個月大時的動作,原本已經會站,卻變回只敢用爬的,但通常在半年內會恢復;學齡後的小朋友,則是希望幫助孩子回歸社會及學校,中華民國兒童燙傷基金會在北中南各有一家合作醫院,分別是馬偕紀念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國軍左營醫院,若是遇到小朋友燙傷都可以跟基金會聯繫,基金會將會到學校與小朋友、老師做宣導,傳達正確的燒燙傷預防及急救的觀念,提醒他們急救五步驟「沖、脫、泡、蓋、送」的操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