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長輩顧、保母還是托嬰中心?你還在為寶寶的照顧者煩惱嗎?
懷胎十月及產後月子期的朝夕相處,對於要將寶寶托付照顧,媽媽心中難免不捨與不安,尤其產後的心情相較於以往,通常較敏感也較容易焦慮,加上對新生兒的呵護與擔心,媽媽的心情常常需要更多的調適,中崙諮商中心臨床心理師呂信慧鼓勵媽媽們正面的看待與釐清自身需求,藉由理性理解孩子與自己的需要來尋找寶寶照顧者,將有助於在未來的育兒生活中找到適應良好的平衡點。
家中長輩、托嬰中心或保母?
為寶寶選擇照顧者通常不外乎三種選擇:家中長輩、托嬰中心或保母,呂信慧心理師認為,無論是哪種選擇,孰優孰劣都不能一概而論,除了費用與環境等條件可客觀比較評估外,其實只要寶寶與父母的需求能被滿足,三種選項都有可能是適合的方案,爸爸媽媽可以更正面的看待這項決定,呂信慧心理師表示,其實讓寶寶多一個照顧者能促進他的人際關係發展,因為寶寶的人際關係培養是從與照顧者間的互動衍生,讓寶寶習慣與不同的照顧者相處,會讓他熟悉多元的人際關係交往模式,雖然寶寶看似不懂,但其實無論是與照顧者的相處或是大人間的交流與互動,都是他日後建立人際關係時模仿學習的來源。
寶寶的需要
無論寶寶交由誰照顧,照顧者都需提供讓爸爸媽媽放心的照護條件,而這些照護條件其實也是媽媽要將寶寶交付照顧的最大顧慮,因此即便需考量的因素很多,仍值得爸爸媽媽用心了解與選擇,呂信慧心理師建議從以下幾個面向來思考與觀察。
1.安全的環境
照顧寶寶的空間是否整齊清潔?通風是否良好?周遭是否安靜?
2.安心的食物
食材是否新鮮、健康並營養?
3.規律的生活作息
寶寶的生活作息能不能規律?帶回家後能不能符合爸爸媽媽期望的作息時間?
4.給予恰當的感情撫慰
當寶寶遭遇挫折、產生焦慮時,照顧者的應對是否恰當?教育方式與父母是否能一致?
5.適當的人際互動
寶寶於被照顧期間會不會有與其他人良好互動的機會?呂信慧心理師指出,適當多元的人際互動對寶寶的身心發展具有正面影響。
6.生活技能的培養
例如:當寶寶稍微大一點需要學習自行如廁與進食時,照顧者是否能妥善教育並耐心引導。
7.遊戲與共讀
照顧者是否會陪著寶寶從遊戲中或繪本中學習?
請長輩帶小孩
在沒有其他因素的影響下,寶寶若能交由家人照顧通常能讓爸爸媽媽最為放心,畢竟生活方式與習慣都較為熟悉,且當家中長輩已屆退休之齡時,常會希望能享有含飴弄孫之樂,除了想疼愛孫子、不放心將孫子假手他人照顧與替孩子省荷包外,藉由照顧孫子不但能重溫當年照顧小孩的時光,還能讓退休生活不會空虛乏味,而小孫子的陪伴,也能讓長輩與子孫間的聯繫更緊密,因此若請家中長輩幫忙,能同時滿足長輩心願與滿足爸爸媽媽的需求,為寶寶尋求照顧者便簡單很多。
然而,對於寶寶的照顧方式,兩個世代常常會有不同的教育理念,這也是爸爸媽媽請家中長輩照顧時常見的最大難處,呂信慧心理師建議,溫和的堅持己見,並以長遠的和諧家庭關係為考量來處理衝突,如果讓家中長輩幫忙照顧寶寶,有可能會讓彼此關係出現嫌隙,則必須委婉的溝通並取得先生支持,來設法達成雙方共識,才不至於影響家中的和諧氣氛。
Tips
呂信慧心理師提醒,若照顧寶寶的人選是婆婆時,先生的立場與角色很重要,如果可以,儘可能先與老公達成共識,在與婆婆溝通時,先生的支持與居中協調也較能緩和不必要的衝突。
選擇保母或托嬰中心
當寶寶必須請保母或托嬰中心代為照顧時,除了環境容易觀察、易於溝通外,教育方式、照顧的品質與行為模式都不容易輕易了解,相較於請長輩幫忙,爸爸媽媽托嬰前的查訪與觀察就需耗費較多的心力,除此之外,無論是保母的家或托嬰中心,都相較於家裡環境有較多無法掌控的影響,例如:保母或保育員的生活習慣、其他一同被照顧的小孩行為等等,呂信慧心理師建議,最好尋找有口碑的照顧者或托嬰中心,並藉由觀察已被照顧過的孩子來協助判斷,而若選擇交由保母照顧時,也要同時參考她的年紀與家庭狀況,在多方考量後再下決定。
Tips
請保母代為照顧寶寶時,雖然保母不是一起生活的家人,但因為保母與寶寶相處的時間長,因此容易與寶寶發展出較為親密的關係,爸爸媽媽需考量是否能夠接納這份關係的發展,呂信慧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重新看待保母的角色,將彼此間工具性的關係替換為情感性的關係,視保母為友好的家人或好友,一方面對於寶寶的人際關係培養有正面助益,另一方面也較能正面看待寶寶與保母間可能產生的聯繫。
托嬰時的心理準備
托嬰時,除了需考量孩子的需求外,有些狀況的發生也是爸爸媽媽需額外保有的心理準備。
1. 儘量避免兩套標準
當爸爸媽媽教養方式與照顧者有明顯不同時,雖然初期會比較容易造成讓寶寶不知所措與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但隨著寶寶長大,他會逐漸適應兩套教養標準,例如:跟奶奶在一起時可以賴皮不自己吃飯,跟媽媽在一起時要自己學著吃飯。呂信慧心理師提醒,如果可以,儘量透過溝通達成一致的教養方式,以避免兩套教養標準的發生。
2.提早面臨長輩的離開
若寶寶長期交由長輩照顧,無可避免的會與長輩發展出較為親密的關係,但也因為長輩的年紀較為年長,寶寶長大後容易提早面對與親密照顧者生離死別的情境,此時爸爸媽媽除了需為孩子做適當的心理建設與撫慰,以避免在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外,呂信慧心理師也強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夠不夠緊密,也會影響孩子在事件衝擊下的表現。
建立與他人關係也建立親子關係
在決定將寶寶托付照顧時,媽媽通常會擔心與寶寶間的關係會被取代,呂信慧心理師強調,其實讓寶寶與多人建立關係是健康的,媽媽與其擔心寶寶與保母或長輩關係太好,不如將注意力放在如何與寶寶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上,因為就如同成人一樣,寶寶能與他人建立關係也能與媽媽建立關係,彼此間並不會互相取代,反而會健全寶寶的身心發展。
寶寶在與不同人接觸時,他會注意到不同人在表達想法或意圖時會有不同表現,例如:有些人生氣會不說話,有些人生氣會大聲講話,藉由觀察到不同,寶寶在與多人建立關係時,對於人際關係的敏銳度會提高,也會在淺移默化中,培養出較為彈性的人際技巧,呂信慧心理師說明,當寶寶與多人建立關係時,甚至能夠學著調整自己去對應與不同人之間的相處模式。
Tips
當爸爸媽媽與寶寶能夠建立品質良好的親子關係時,一方面爸爸媽媽對於將孩子交付照顧會比較有安全感,對寶寶來說,短暫分離的焦慮也比較不會這麼嚴重。呂信慧心理師強調,因為寶寶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並無間斷,因此爸爸媽媽與照顧者的互動關係也很重要,無論是否和諧,寶寶都會從中學習觀察。
媽媽心情的調適
將寶寶交付照顧的決定讓媽媽心中充滿不捨與擔心,呂信慧心理師認為,媽媽必須釐清需要另一個照顧者的決定是來自於家庭經濟考量、工作生涯規劃或自我實現的需求,若能著眼於長遠的規劃來做心情調適,能幫助媽媽照顧好自己的心情,而當媽媽帶著正面的心情回到家中,也能帶給親子關係中良好的影響,因此確實明白自己的托嬰需求與寶寶的照顧需要,不但有助於親子關係的建立,也能幫助媽媽在育兒生活中找到適應良好的平衡點。
保有親密互動
許多媽媽因為將小孩託付照顧感到歉疚,但歉疚感其實無益於親子關係的建立,無論將小孩交由誰照顧,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都至關重要,保持與寶寶之間的親密互動,並不吝於表達對孩子的愛,能讓父母與孩子對彼此的關係保有安全感與信賴感,忙碌的爸爸媽媽可以藉由回家後陪孩子遊戲、睡前唸故事書或是週末帶寶寶出遊來讓孩子感受爸爸媽媽的愛,即便每天只有30分鐘陪伴孩子的時間,只要互動良好,也能創造緊密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