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父母頭痛的過敏症狀.小兒急性蕁麻疹
蕁麻疹屬過敏反應
蕁麻疹,又常被稱做風疹塊、膨疹,台語俗稱為「起清膜」。顧名思義,蕁麻疹的最大特徵,即在皮膚表面的一塊塊浮腫、泛紅,甚至會帶有搔癢感、類似疹子的症狀。無論大人或寶寶,蕁麻疹的症狀都很相近。
多屬急性.發作因人而異
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濕科主任葉國偉表示,蕁麻疹在全身任一部位的皮膚表面,都可能發生,如臉頰、頸部、軀體、四肢等,有時候連眼皮、嘴唇都會腫起來;更嚴重一點,還可能使呼吸道腫脹,導致呼吸困難。
至於普遍常見的,大部分是「急性蕁麻疹」類型。他說明,急性蕁麻疹屬於偶發性的過敏反應,會因為各種可能過敏原所造成的刺激,促使身體產生不適應、敏感的表現。因此,或許每次引起的原因不同,但可表現類似的症狀;這次發生,也不代表以後會因為同過敏源就再度引發蕁麻疹,主要還是因人而異。
什麼是慢性蕁麻疹?
依發作時間的長短、頻率,除了急性蕁麻疹,還有另一種「慢性蕁麻疹」。葉國偉主任表示,慢性蕁麻疹有其標準定義,即相關症狀「每天」都會發作,並且「持續六週以上」才是。此類患者的病因比較複雜,需要專科醫師的診療與協助,切勿自行判斷。
可能引發反應原因
既然蕁麻疹是一種過敏反應,而可能的過敏原就存在生活周遭,因此許多人會很希望找出引發蕁麻疹的原因。然而,可能很多人會感到失望,因為葉國偉主任表示,「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病因都沒辦法找出來」。換句話說,任何看似簡單因素,都可能會引發類似的個人過敏反應。
常見引發蕁麻疹的因素
‧(高敏)食物
‧塵螨、灰塵
‧氣溫變化
‧情緒波動、壓力
‧疾病中的病菌
‧人工添加物
‧某些藥物
食物影響比例很小
由於寶寶的腸胃道還不夠成熟,最初能夠接觸到的食材種類有限,加上寶寶四至六個月後,副食品天天入口;因而許多家長在寶寶發生疑似過敏症狀時,總是首先會把食物列為引發主因。然而,「根據國際相關研究,其實食物所引發的過敏,反而還占不到10%呢!」葉國偉主任表示,有時候可能剛好寶寶有過敏反應,而父母急著想找出原因,於是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稍早所吃的食物,或是最近是否有因生病而服藥;但實際上,寶寶個人的體質、任何環境因素,也都不應被排除在外。
因此,除非經過專業檢測與醫師診斷,能夠真正地肯定食物與過敏反應(如蕁麻疹)之間的關係,否則父母不宜輕易地歸因與否決食物對寶寶的影響。
一有症狀.直接找專科醫師
葉國偉主任表示,國外曾經進行統計,幾乎每個人一生至少會發生一次蕁麻疹,足以可見蕁麻疹的普遍程度。前面提到,「疹子」是蕁麻疹最明顯的外在特徵;然而,他也提醒,許多的疾病,都可能會以紅疹做為表現的徵狀;所以,一旦家長發現寶寶有疑似症狀,無法判斷是否為蕁麻疹或其他疾病,最好直接帶著寶寶到設有兒童過敏免疫專科的醫療院所,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忙,以免讓寶寶長期處於不舒服的狀況,父母看了也很心疼。
抗組織胺藥.主要治療方式
造成蕁麻疹的原因難找,因此大部分的醫師,通常會著重在幫病患治療、改善症狀。葉國偉主任表示,針對蕁麻疹,目前第一線的藥物為「抗組織胺」,口服形態,能夠抑制過敏反應的發生,減少皮膚的敏感症狀,使紅疹塊、搔癢感獲得改善。
倘若寶寶的過敏反應程度較嚴重或用抗組織胺類的藥無法控制,則除了增加抗組織胺藥物的劑量外,葉國偉主任說,必要時才會開立短天數「低劑量的含類固醇藥物」,不過一般抗組織胺藥物就很有效果。無論接受哪種治療,醫師多會建議定期回診追蹤,以便掌握病況及恢復效果。
偶爾救急的緩解法
如果家長碰到寶寶發紅疹的狀況,且能在第一時間判斷出是蕁麻疹時,就算是在外地、正逢半夜或一時無法撥空就醫,怎麼辦?葉國偉主任表示,若家中的急救箱置放有常備治療流鼻水的藥物,此時不妨取出適量,通常可以暫時緩解令人不適的過敏反應,主要原因在於一般治流鼻水藥多含抗組織胺成分;但提醒父母,之後還是要帶寶寶就診,接受完整治療比較好。
日常照護事宜
如果寶寶的蕁麻疹正發作著,除了就醫檢查、服用抗組織胺治療外,在家多休息,可先避開可能引起過敏的來源,慢慢等到病況穩定而痊癒。然而,由於急性蕁麻疹是偶爾才會出現的症狀,葉國偉主任認為,其實父母倒不需要刻意為此大幅度改變生活型態,只要避開不良的習慣與環境就可,別因此束縛住全家人的飲食和日常節奏。
可以關注的地方
‧維持家庭環境整潔,保持通風。
‧隨時觀察寶寶的身心狀態。
‧均衡且廣泛攝取天然食材。
‧保持心情愉悅,情緒穩定。
‧有症狀要就醫,勿擅自服藥。
‧少去公眾場所,減少感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