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催生時機.降低胎兒死亡率及併發症
一聽到自己必須進行催生,有些準媽媽不免感到緊張,同時也擔心在胎兒還沒發展成熟時,就讓他提早出生,是否會影響到往後發育。不過,縱使催生不算一種自然的生產方式,但只要醫師在產前就透過檢查得知,若胎兒繼續留在子宮內,可能會增加母體和胎兒的危險,加上準媽媽又有自然產意願,此時考慮催生就是最安全的做法。催生雖然安全無虞,但仍建議須選擇適當的時機,也就是所謂的「瓜熟蒂落」期,否則,如果未到預產期前太早催生,就會出現即使催生藥開的很強,催生效果仍舊不好,還是必須等待的窘境,這也表示時機尚未成熟。
催生時機
催生可避免哪些後遺症?
談到催生,建議準媽媽應以「防範未然」的心態來看待,而並非認為胎兒受到「揠苗助長」的對待。從臨床經驗來看,有些懷孕超過42週的準媽媽,會出現羊水變少、胎盤鈣化等現象,若選擇繼續妊娠,胎兒並不會繼續成長,反而會體重變輕、皮膚乾燥及減少體內脂肪,出生後的死亡率將比在42週前出生還高;此外,若懷孕足月且發生破水,卻尚未出現產兆,容易導致產程延長,造成逆行性感染(例如絨毛膜羊膜炎),且時間越長,感染風險便越高。碰到這些案例,通常醫師都會建議催生。
台北馬偕醫院婦產部高危險妊娠專科主治醫師彭成然表示,一旦經醫師評估後,認為準媽媽如果繼續懷孕,可能會使胎兒或母親發生更高的風險,就會建議孕婦加速產程,藉此降低週產期出生的死亡率、感染率和併發症。
適合催生的時機:孕婦因素
準媽媽一旦罹患因產科引起的併發症(例如糖尿病、妊娠高血壓、子癇前症等)或早期破水,懷孕34週之後,就可以執行催生,此時胎兒的肺部已發展到一定的成熟度,即使出生也不會造成太大的風險;但如果症狀較嚴重,準媽媽已出現急性高血壓、血壓不穩或肝腎功能異常等,就必須立即進行催生,以免使孕婦遭受生命危險。
此外,妊娠已達41週或是胎兒生長過快,出現與孕婦的身材比例不對稱等情形,也會建議準媽媽不妨考慮催生,以降低剖腹產機率。
適合催生的時機:胎兒因素
彭成然醫師指出,如果胎兒出現生長遲滯現象,待準媽媽懷孕滿32週之後,每兩週就要檢查一次體重,若胎兒預估體重依舊沒有增加或體型未出現明顯變化,且合併胎盤血流不佳,就必須見機催生;此外,胎兒若有先天性染色體或器官重大異常等問題,待醫師評估之後,隨時都有可能需要催生引產。
適合催生的時機:非醫學因素
若準媽媽以前曾有過急產史,加上住家離醫療院所又有一段距離,就可以和醫護人員討論是否有提早到醫院催生的必要。彭成然醫師表示,在美國、澳洲等土地較寬廣的國家,很多民眾的住家都離醫院很遠,所以這些國家的孕婦都會因此而有催生考量。雖然台灣很少有這種案例,但如果準媽媽連續兩胎皆為早產,通常在懷第三胎時,醫師也會請媽咪提早住院觀察。
催生方法
物理催生
彭成然醫師指出,催生就是模擬正常自然產的情況,基本上一定會配合子宮收縮及子宮頸軟化,通常可分為物理催生與藥物催生。物理催生方式通常是等準媽媽的子宮頸軟化、張開後,再採用人工破水,藉此加速產程,或是刺激孕婦的乳頭,讓孕婦體內的催產素自然增加。此外,日本醫界也會將海草棒(laminaria)放到子宮頸內,幫助子宮頸口擴張,但台灣較少有此做法。
藥物催生
藥物催生可主要分成兩種方式,分別為靜脈點滴注射催產素及前列腺素陰道塞劑。
催產素和前列腺素的功能不太一樣,催產素主要是增強子宮收縮頻率和強度,前列腺素除了能增加子宮收縮頻率之外,還能讓子宮頸變軟,待子宮頸軟化之後,子宮頸口就能擴張,進而讓孕婦順利分娩。彭成然醫師表示:「通常兩種藥物服用之後,生產情況都會變得頗為順利,但還是必須以準媽媽的情況進行調整,有些孕婦的子宮頸口已經擴張了,但宮縮頻率微弱,此時只要靜脈注射催產素加強子宮收縮頻率及強度即可;有的準媽媽除了宮縮微弱之外,子宮頸口仍未出現變軟的跡象,就可能需要先使用前列腺素陰道塞劑,使子宮頸軟化,再經由破水或催產素來加強宮縮,以模擬自然生產的情形。」
催生安全嗎?
以往的醫療技術不如現在發達,在催生過程中,可能較容易發生感染,所以不少長輩會認為催生並非安全做法。不過,只要選擇合法的醫學中心或區域醫院生產,通常準媽媽一入院之後,醫護人員就會為孕婦裝上子宮及胎兒活動監視器,隨時監測子宮與胎兒心跳狀況,因此,就現代人來說,催生是一個頗為安全的選擇。
常見的催生問題
催生出現的副作用
使用前列腺素陰道塞劑之後,可能會出現發燒、腹瀉、噁心等症狀,這些在臨床上都是很常見的副作用現象;而催產素會採用點滴注射,若不慎施打過速或產婦對於藥物過敏,則可能會發生水中毒、低血鉀症、腦水腫等併發症,但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及醫療院所都很熟悉這些藥物用量,也會利用機器幫浦調整點滴速率,所以基本上都很安全。
彭成然醫師表示,若要催生,幾乎都會使用藥物來增強子宮收縮頻率,但有些準媽媽會因為體質不適應等因素,導致子宮過度收縮,如果引起胎盤血液循環不佳等情形,可能會使胎兒血流不足。此外,以往也曾出現過孕婦因催生而發生子宮破裂的意外,但發生率極低,之所以會有這種情形,可能是準媽媽的子宮以前曾動過大型手術,或是上一胎剖腹產,這一胎採取自然產所導致。
不可催生的情形
催生只適用於自然產媽咪,所以不能催生的族群,基本上和無法自然產的族群相同,例如胎兒心跳異常、胎位不正、前置胎盤、呼吸窘迫或多胞胎(其中一胎胎位不正),就會需要剖腹產;如果準媽媽曾經因為子宮肌瘤而開刀,或罹患過內科疾病,在不能接受太大壓力及過度換氣的狀況下,也不建議自然產與催生。
催生比較痛?
很多人都說催生比自然產痛,但真正問起來,這些人卻沒有試過加以比較。由於催產素、前列腺素等,在人體原本就有,學理上應該不會比較痛;不過,如果催生藥物使用的劑量調得過快,就有可能會出現明顯疼痛。但是,疼痛是可以適應的,以自然產來說,或許因為產程的時間拉長,相對來說疼痛感覺是持續的,但催生卻是縮短產程,因此感覺上較痛。
催生和引產(終止妊娠)的差別
催生和引產雖然是以人工加速的方式,讓胎兒提早分娩,但最後結果都屬於自然生產,不過,常常會有人對於這兩者的差別提出疑問。
彭成然醫師解釋,催生除了可以使母體與胎兒避免提高死亡率及併發症,同時也具有強化(Augmentation)的意義,指的是準媽媽已出現產兆,但宮縮頻率微弱,無法順利推動產程,所以必須使用催產素或前列腺素,藉此強化子宮的收縮強度,通常用於胎兒分娩後仍有生命跡象,常見的使用時機為懷孕37週之後。
至於引產(中止妊娠,Termination)的意思,大多是指在尚未進入產程前,就用人工的方法引發產兆,但適用時機可小於16週或大於42週,且較多情況是胎兒無心跳或先天性異常;雖然兩者字面意思不太一樣,不過原理其實很類似。
醫師叮嚀
胎盤功能不正常是非同小可的問題,一旦開始出現退化,就會讓羊水變少,胎兒發生缺氧、窘迫、排胎便,甚至胎死腹中的情況。至於該如何了解胎盤的功能是否正常,建議準媽媽應多加注意胎動變化,產科醫師也會採用胎兒生長評估來檢測胎兒的成長、胎心音的變化及臍動脈的阻力高低,來判斷胎盤是否出現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