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肌膚護理.做個美肌孕媽咪
幾乎所有孕婦都會碰到肌膚不適的症狀,這些症狀的輕重程度將會根據每個人的體質而有所不同,除此之外,準媽媽的保養方式也是關鍵之一。本文將告訴準媽媽們,孕期會發生哪些肌膚變化,以及正確的防曬與保養方式。
Part1症狀篇
1.膚色黯沉
i Skin盧靜怡皮膚專科診所院長盧靜怡表示,懷孕之後,準媽媽體內的女性激素與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都會上升,後者增加時,會刺激胃壁黏膜,引起嘔吐現象,若準媽媽食欲不佳,未攝取足夠營養,懷孕初期時的膚色就會變得蠟黃。到了懷孕中、後期時,孕婦體內的女性激素會分泌得更加旺盛,所以容易刺激局部黑色素沉澱,例如兩頰的肝斑、雀斑加深或是腋下乳暈暗沉等,如果有睡眠障礙的孕婦,症狀會更為明顯。
改善方法
雖說孕婦有不少地雷食物碰不得,但如果是深受孕吐困擾的準媽媽,還是要適時進食。盧靜怡醫師以自己目前的情況建議準媽媽:「我目前正在懷第四胎,懷孕初期不時會有嘔吐、噁心的症狀,只要一吃熱食,全部都會吐出來,但我發現,當我吃寒涼食物時,就可以順利下嚥,所以懷孕初期我常吃冰冷的食物,畢竟肚子裡還有寶寶要攝取養分,如果什麼都不吃,氣色也會更糟。」
2.皮膚癢疹
盧靜怡醫師指出,女性懷孕時,體內的女性激素會增加,造成許多生理現象的改變。雖說荷爾蒙升高後,可使皮膚彈性變好,看起來也會較為光滑、豐盈;但相對的,會影響膽鹽無法順利代謝,造成堆積,進而導致皮膚乾燥、發癢,甚至起疹子。通常到了懷孕4、5個月時,有些準媽媽就會覺得全身發癢,越到懷孕後期,感覺會更明顯。不過,第一胎如果沒有出現搔癢症狀,不代表第二胎就不會發生;但如果第一胎就出現此症狀,懷第二胎時,症狀可能會更嚴重。
盧靜怡醫師表示,這或許和準媽媽懷孕的年齡有關,年紀越大的孕婦,身體的修復能力也較差,所以越晚懷孕的婦女,就越容易出現身體不適。
改善方法
平時可以定時擦拭乳液,修護皮脂膜,讓皮膚處在滋潤的狀態,就可以舒緩搔癢的感覺,但如果準媽媽罹患濕疹或膿泡型乾癬,就必須至皮膚科請醫師開立類固醇藥物,以免症狀加重。
3.長痘痘
有些長輩會說,寶寶是男是女,只要看媽咪臉上的痘痘就可以知道,如果媽咪長了很多痘痘,代表體內受到雄性激素影響,所以會生男寶寶,反之則是懷了女寶寶。盧靜怡醫師表示,這種說法毫無根據,懷孕期間之所以會長痘痘,是由於皮脂腺分泌旺盛,且如果準媽媽壓力過大,也會促成痘痘生長,畢竟男寶寶體內的雄性激素很少,並不足以影響到媽咪的肌膚好壞;相反地,有些人會因為懷孕期間分泌的女性荷爾蒙,反而改善平時痘痘長不停的情況。
改善方法
長痘痘的時候,不可用手搓揉或將膿包擠出,如果手上有細菌殘留,將導致發炎情形惡化,容易留下醜醜的痘疤,建議準媽媽可至皮膚科看診,請醫師給予塗抹式的消炎藥。
長痘痘的最大元兇,也有可能是準媽媽平時睡眠不足,因此擁有良好的生活作息,是改善痘痘的第一步。建議準媽媽每天至少睡7~8小時,且不可熬夜,至於日常照護方面,應少吃油炸食物或含油量高的食材,並選擇質地較細緻的洗面乳,早晚各洗一次臉,儘量用涼水沖洗,以免刺激臉部肌膚。
4.掉髮
許多媽咪害怕的掉髮問題,通常只會在產後才會發生,但在懷孕期間,毛髮其實會生長得更為茂密,關鍵就在於動情素的分泌。
盧靜怡醫師表示,頭髮的生長過程可分為三個週期,分別是生長期、休止期與退化期,生長期佔總生命的90%,大約可維持2~4年左右的時間,之後便會進入休止期與退化期;而毛髮的週期性變化會藉由內分泌調節,孕婦體內分泌的動情素,能夠延長頭髮的生長期,所以在懷孕期間的頭髮才會變得又黑又粗,甚至在脖子等部位會出現細毛,但生產之後就會停止這種現象。
5.妊娠紋
隨著邁入最後的懷孕階段,準媽媽的肚皮一天天隆起,伴隨而來的,是好多條惱人的妊娠紋一一報到。當準媽媽的肚皮被過度撐大時,皮下組織的膠原蛋白纖維,就會發生斷裂現象,結締組織的彈性也會變差,皮膚表面便開始出現長條狀的紋路,這些紋路會由粉紅色漸漸轉為紫紅色,便成為所謂的妊娠紋。不過,除了肚皮之外,妊娠紋分布的範圍也遍及大腿內側、肩膀、胸部、兩側腰圍等部位。
改善方法
一旦形成妊娠紋後,就很難消退,但產後會隨著身材恢復,漸漸轉為淡白色。盧靜怡醫師建議,從媽咪得知懷孕的那一刻起,就必須開始勤於護膚,每天早晚以妊娠霜或乳液按摩肚皮,進而促進血液循環與增加皮膚彈性,便有助於舒緩妊娠紋的形成,平時也不妨多攝取含有蛋白質及維生素C的食物,可幫助修復皮膚的膠原組織。
若準媽媽不希望紋路太明顯,同時也必須加強控制孕期體重,不宜增重超過12公斤,且將胎兒體重維持在2,500~3,500g之間。
Part2保養篇
孕期肌膚首重美白與防曬
盧靜怡醫師指出,懷孕時期的肌膚暗沉,確實很難避免,皮膚內的黑色素母細胞會受到荷爾蒙刺激,容易產生黑色素而沉積,且這段時間特別會吸收光線,相互影響之下,越到懷孕後期,臉上的斑點與母子線就會越來越明顯,乳暈部、陰部、腋下等皺褶處的顏色也會漸漸變深,有些孕婦身上原有的痣甚至會增大,使準媽媽誤以為自己罹患了可怕的病症。
雖說這些症狀大多會在生產半年後漸漸獲得改善,但為了防止症狀加重,平時的清潔、防曬與美白,就顯得更為重要。
四肢宜用清水沖洗
懷孕期間,四肢較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的情形,因此,建議準媽媽使用清水沖洗手腳部位即可,但頭皮、臉部、腋下、大腿內側、股溝等皮膚皺摺處與容易出油的部位,可以使用少量的沐浴乳幫助清潔。
若要保養私密處的清潔,準媽媽可選購市售的私密處清潔產品,並避免直接以水沖洗陰道,因為陰道酸鹼值為pH3.2~4.5,屬於弱酸性,若以清水或是沐浴乳沖洗陰道,可能會破壞陰道環境平衡,甚至會將細菌沖進子宮頸裡。
平時應如何保濕與防曬
盧靜怡醫師表示,孕婦可使用含有熊果素、左旋C及傳明酸成分的皮膚保養品,少部分孕婦從懷孕初期就開始會出現皮膚乾燥、敏感等問題,可提早塗抹修護類的乳液或乳霜;若夏季擔心臉部容易被曬傷,也可以使用含有甘草酸與蘆薈的保濕用品,且最好持之以恆。雖然目前尚未有臨床報告顯示孕婦不可使用含有果酸與水楊酸的產品,但為了安全考量,準媽媽應避免使用於大範圍的部位,例如手、腳、軀幹,建議擦拭於臉部即可,尤其過量的水楊酸可能會透過皮膚吸收至血液,導致心臟問題,如果準媽媽有所顧慮的話,最好還是不要冒險使用。
孕期必須避免的保養方式
有些媽咪為了想要去除孕斑,便希望依賴雷射療程來進行改善,但懷孕期間不建議施作雷射,一方面怕動了胎氣,一方面此時肌膚容易反黑,所以準媽媽應等到產後肌膚狀況穩定時,再來考慮此治療方式。此外,盧靜怡醫師強調,坊間常用的三合一退斑膏(A酸、對苯二酚、類固醇),禁止懷孕期間的婦女使用,因為A酸含有致畸胎成分,對苯二酚則具有刺激性與細胞毒性,所以還是使用溫和的保養品較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