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HQ幸福力.從0歲開始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能力養成篇

HQ幸福力.從0歲開始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能力養成篇

一個擁有正向思考能力的人,面對挫折時能夠樂觀以對,遇到困難時會主動找尋解決方法,反之,悲觀者即便在順遂中也感受不到愉快;嶄新的世界正要在寶寶的人生中開展,只要透過正確教養,就能培養寶寶受用一生的幸福能力。

樂觀寶寶人格養成計畫-正向教養預備起!

當純白如紙的寶寶逐漸開始具有思考能力,父母的引導具有莫大影響力,寶寶看似不懂,其實正偷偷的觀察學習,只要把握黃金期,正向思考力就能穩穩紮根。

HQ幸福力.從0歲開始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能力養成篇

6歲之前‧紮根黃金期

樂觀與悲觀的態度,常常決定面對問題時所採取的行動方式與心情,然而正面思考的能力卻不完全是與生俱來,反倒是幼兒時期的啟蒙方式,可以主導該能力的培養結果,杏語心靈診所姚以婷心理師表示,從出生到6歲之前,是寶寶正向思考最容易紮根的黃金時期,只要爸爸媽媽能在生活中正確的引導,便能幫助孩子培養樂觀正面的特質,在未來成長路上也能勇於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

0~1歲半‧即時回應需求

寶寶一歲之前,是對人產生信任感與信心養成的萌芽階段,當寶寶哭泣時,爸爸媽媽的適時回應十分重要,姚以婷心理師解釋,對寶寶而言,父母或照顧者就像是一個回應體,當他因為需要而哭泣時,爸媽的問候與關照,能讓孩子覺得被傾聽,而在相信照顧者會回應自己的同時,寶寶也會發展出對人的信任感,姚以婷心理師進一步說明,當父母總是回應孩子的呼求,寶寶會因為感到對這個世界具有些微影響力而初步發展出自信,並感覺自己是有價值的,反之,若哭泣時總沒有得到回應,會讓寶寶認為自己被忽略、無價值感,不但無法讓自信心萌芽,更會對自己產生負面印象,也相對影響未來正面思考力的養成。

姚以婷心理師也提醒,給孩子回應並不等於無條件滿足,而是讓孩子知道父母的傾聽與理解,例如:當寶寶哭泣著討抱,爸爸媽媽可以抱著他一會兒再放下,並將他放在距離身邊不遠的地方,讓寶寶知道爸爸媽媽就在旁邊。

1歲半~3歲‧建立寶寶的自我印象

1歲半到3歲是孩子開始形成對自己看法的年齡,當寶寶兩歲半時,對許多事情已經可以有相當程度的明白,例如:自己是個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我是個有能力還是沒能力的孩子、這個大人是會鼓勵我還是挫敗我等;此時,父母的言語與教導都是寶寶日後自我概念形成的依據,因此,若能在此時期建立寶寶對自己的良好印象,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自尊會產生很大的助力。

3~6歲‧自我概念與人我觀念的形成

3~6歲的寶寶逐漸會形成對世界的看法,姚以婷心理師以差異較大的兩個例子說明:

HQ幸福力.從0歲開始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能力養成篇

案例1:小靜在期待中出生,有一對溫暖的父母,喜歡畫畫,爸爸媽媽常常稱讚她的作品,小靜在幼兒園跟同學相處融洽,老師也很喜歡她,當小靜參加幼兒園活動時,全家都會想辦法出席,周末爸爸媽媽也會帶她出去玩。

案例2:小倩的媽媽在19歲時生下她,媽媽因為未婚懷孕被趕出家門並與第二任男友同住,小倩從小看媽媽酗酒、被家暴,她也因為媽媽無暇照顧而瘦小,衣服也時常髒兮兮的,幼兒園的小朋友因此不喜歡接近她,也影響她的學習意願,回到家更常常被媽媽及她的男友嘲笑。

姚以婷心理師表示,孩子也許無法完整表達自己的感受,但內心仍可強烈感知周遭人事物並發展出基本看法,在這兩個案例中,小靜與小倩會在與環境和人的互動中逐漸建構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並形成自我概念,小靜會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大人是可以信任的、這個世界是有趣且溫暖的,而小倩則會覺得自己是沒價值的、大人是危險的、這個世界是令人害怕且不友善的。

爸媽身教是關鍵

姚以婷心理師強調,小靜與小倩的例子雖然較為極端,但卻充分說明孩子內心對世界的看法是如何形成的過程,因此,要讓孩子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除了環境之外,爸爸媽媽的身教也同等重要,若爸爸媽媽能保有積極樂觀的特性,培養寶寶的幸福力將更輕而易舉。

從定義情緒開始

HQ幸福力.從0歲開始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能力養成篇

當寶寶第一次在軟墊上跌倒時,若爸爸媽媽的反應是驚慌失措,孩子會知道這是值得哭泣的情況,若爸爸媽媽只是微笑著扶他起來,他便可能覺得這是輕微的事情而接著繼續遊戲,從爸爸媽媽的反應,孩子開始建構對事情的反應能力與挫折容忍力;同時,教導寶寶認識情緒與每一個情緒背後的想法,能幫助孩子於未來面對事情時有更彈性的解讀方法,姚以婷心理師解釋,寶寶必須從認識情緒開始,才能進階到轉換情緒、轉換想法,進而在日後讓「山不轉路轉,路不轉心轉」的境界得以實現,例如:當寶寶因為看到陌生阿姨而哭泣,媽媽可以說:「寶寶是因為害怕而生氣了對嗎?」或「寶寶只是有點害羞,沒關係!」兩種方式來引導,除了能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並發展可能的想法之外,還能引導他學習以較正面的情緒去看待每件事情。姚以婷心理師提醒,在幫助孩子認識情緒時,允許孩子有情緒並接納他的情緒也很重要,因為惟有先允許情緒的發生、接納自己的情緒後,才能學習釋放它並轉換觀點。

認識情緒

教導寶寶認識情緒有許多方式,建議爸爸媽媽可藉由繪本故事、扮家家酒或手偶遊戲來引導與寶寶對話及辨認情緒,當寶寶逐漸熟悉引發每個情緒背後的不同觀點時,就能慢慢理解,若往後遇到問題,可以選擇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而不同的角度也能帶來不同的情緒反應與感受。

支持孩子的探險

對孩子而言,第一次發現彩虹、學會扣第一顆鈕釦或完成一個美術作品,都是他們小小世界中的大事,如果父母總是:「不行!」、「不可以!」,其實都會讓寶寶感覺遭到否定,而漸漸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姚以婷心理師建議,在安全的範圍內放手讓孩子學習、探索與完成,並以正面的話代替限制性的禁止語,若仍無法取得共識,則直接以行為引導,例如:好話說盡,孩子無論如何不願離開公園,爸媽可以預告離開的時間,在時間到時直接牽著寶寶的手離開,取代指責與怒罵,並在回家後讓寶寶理解時間到必須回家的原因;又例如:當孩子不熟練的嘗試自己穿鞋子,爸媽嫌棄孩子緩慢的動作而直接替他完成,久而久之會發現孩子因為無法從嘗試中獲得學習的成就感與完成動作的自信心,他們便甚麼都不再感覺熱情、什麼都不想做了。姚以婷心理師建議,放手讓孩子學習自己動手做,讓他們在完成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即便因此遭遇挫折,也能讓他們從中學習。

提早準備HQ幸福力.從0歲開始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能力養成篇

在耐心等待孩子的每一次學習時,若有情況無法允許,建議爸爸媽媽重新規畫時間或於平常時間多讓孩子練習,例如:出門時因時間緊迫,無法等寶寶自己穿好衣服與鞋子,為免不小心否定寶寶,父母應出門前提早準備,讓孩子可以從容完成動作,或於平常有空時就多讓寶寶練習。

培養獨立思考

許多人無法相信自己的思考,總是以別人的想法為依歸,或不懂得拒絕,總是被別人牽著走而感到困擾,其實,若想培養寶寶獨立思考與「拒絕」的能力,可以從父母的態度著手,姚以婷心理師指出,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接受並尊重孩子的想法,讓他從小就知道可以相信自己,若父母總是否定寶寶的想法,長期下來將造成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思考與決定,而若父母已預見寶寶的決定會遭遇挫折,在安全合理的情況下,也建議讓孩子嘗試錯誤,並讓他學習為自己決定的後果負責。同樣的原則也適用於,當孩子拒絕爸爸媽媽的提議時,爸爸媽媽在安全的原則下,建議也接受孩子的拒絕,一方面能讓他了解他有說「不」的權利,另一方面也讓他學習為自己決定的後果負責。

事前溝通

平常若有機會外出用餐或進行活動,為避免在公開場合訓誡孩子、傷害他的自尊和自信心,姚以婷心理師建議,在出門前進行溝通,同時父母也必須說到做到。例如:出發前先跟孩子討論外出活動時的行動原則有哪些,包括無論去哪裏都要牽著父母的手、如果在椅子爬上爬下就要馬上回家等等。

聚焦於解決問題

姚以婷心理師表示,許多人遇到挫折,總是讓恐懼和害怕阻擋自己前進,然而,父母若從小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待情緒平靜下來,跟孩子聚焦於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去評斷孰是孰非或是抱怨、煩憂,則可以幫助孩子未來積極面對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當孩子犯錯時,爸媽可以借助犯錯的機會,使用啟發式詢問,如:「發生了甚麼事,玻璃會被打破?」「你感覺如何?」「你可以如何彌補對方呢?」等方式,教育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分析事發原因與後果,並學習解決問題,如此方能讓孩子從錯誤中重新獲得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