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Q幸福力.從0歲開始培養正向思考的能力:實踐篇
宛如魔法的親子溝通術.讓教養更有效率
正面指導語
父母對寶寶說的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寶寶日後學習如何生活的依據。因此,在教導孩子生活禮節或習慣時,建議直接說出希望寶寶遵循的行為方式或是父母認為的方法,才能讓寶寶有所學習,例如:「把餅乾盒拿到餐桌上,坐在椅子上吃完再下來。」取代「不要在這裡吃東西、吃東西不要走來走去。」或是「請安靜坐下。」取代「不要跳到沙發上!」
接納寶寶的決定
以正面的話取代限制與禁止
「不要去想一隻粉紅色的青蛙!」當我們聽到或看到這句話時,我們腦中浮起的是一隻粉紅色青蛙的畫面,同樣的情況適用於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需要被阻止時,若爸爸媽媽出聲制止:「不要大吼大叫!」寶寶的注意力其實是放在句子中的「大吼大叫」,姚以婷心理師解釋,在指導孩子行為時,需提供正確的引導,方可避免讓孩子覺得被否定,也能較容易達成父母的期望,且相對於「請安靜坐好!」的指示,「不要大吼大叫」的語法,在理解上,對於寶寶來說比較複雜,而且沒有提供行為上的指導,而「請安靜坐好!」不但讓寶寶簡單理解父母的期望,也提供相對應的行為指導,告訴寶寶如何解決問題。
讓寶寶自己決定
寶寶逐漸長大後,會開始有自己的主見,但只要與爸媽的期望相違背,爸媽就難免覺得無奈,此時建議爸爸媽媽可以提供孩子有限的選項讓他選擇,讓寶寶覺得是自己做的決定而願意行動,例如:當寶寶捨不得離開公園時,媽媽可以問:「你要我牽你走回家?還是自己走回家?」姚以婷心理師指出,讓孩子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保有主動權,會讓孩子比較願意與爸爸媽媽合作。
啟發式問句
當寶寶到了學會說「不要」的年紀,常常會以「不要」來回應爸爸媽媽的提議,例如:當寶寶不願意洗澡時,爸爸媽媽可以用啟發式的問句來取代強迫洗澡,如:「為什麼今天不想洗澡呢?」「那你什麼時候想要洗澡呢?」如果孩子能因此表達原因或經由父母引導找出原因,就能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否則若只是強迫寶寶接受建議,相同的拉鋸情節仍會在每天洗澡的時間上演。
尊重寶寶
接納寶寶的想法,展現尊重寶寶意願的教導,會讓寶寶感到受到重視並願意行動,也會從中學習感受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鼓勵的魔法
「鼓勵」讓孩子更有動力
許多爸爸媽媽不吝於讚美孩子,希望透過讚美來肯定孩子的作為,這原本應該是父母的用心良苦,但讚美的話卻常常不自覺流於表面形式,如:「你考100分很棒!做得很好!」、「你跑步姿勢很帥!」姚以婷心理師指出,倘若這些讚美的話沒加上對孩子實際行為的標示與認可(如:你努力準備考試果然獲得了美好的成果;你平常辛苦練習跑步的努力一定不會白費的),其實對孩子的鼓勵作用很低,因為沒有指出實際作為的讚美,會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獲得「別人」的評價而不是自己的努力,長期下來,可能養成孩子太仰賴別人的評價或太在乎別人的眼光,讓他忽略肯定自己的能力,也難以發展獨立人格,反之,實質的鼓勵將注意力放在孩子努力的過程而不是結果,則能讓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
從孩子的特質與能力著手
姚以婷心理師認為,孩子很容易相信師長的看法,不自覺會認同父母的觀點,因此當孩子從父母眼中看見自己的好,不但能對自己有更多認識,也會相信自己有這些能力特質,並以此發展自我概念和自我期許。例如:「你是個大方的孩子,願意跟其他同學分享你的圖書。」、「你很有舞蹈天分,可以配合音樂的節拍扭動身體。」
感謝孩子的貢獻
透過感謝孩子,能讓他覺得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不但幫助孩子確定自己的價值,也鼓勵他發展對他人關懷。例如:「你吃完飯後幫忙搬桌椅,讓後面的人使用很方便,真的很謝謝你的幫忙。」
建立孩子的自信心
避免獎賞與賄賂
當孩子主動參與、並將注意力放在如何完成一件事情時,容易在過程中與獲得的成果中體驗到成就感與自信心,也讓他日後願意再主動參與及完成其他事物的學習,但許多爸爸媽媽為了讓孩子的行為符合期望,會以獎賞的方式來促使孩子行動,讓孩子將注意力轉移到獎品上,然而,獎品也許會誘發孩子的行為,但長期使用這種教養方法,會降低孩子的主動性,讓他失去親手完成的樂趣或看輕實際作為的價值,而只願意為了獎品行動。
姚以婷心理師認為,主動性與自信心有極大的相關性,主動性較低的孩子相對較為被動,也較少有機會由獨力完成的成果中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看見孩子的努力與進步
姚以婷心理師提醒爸爸媽媽將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用心與付出上,讓他明白努力的過程勝於結果,以幫助孩子跳脫成功與失敗的二分法,而能認同自己努力的價值。例如:「你自己就能練習發音,才練習一個禮拜,我就注意到你進步很多了喔。」
賦予孩子信心
姚以婷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依孩子的年齡和真實的能力水準給予鼓勵,避免過度期許或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以免讓孩子經驗更大的失落。例如:「低年級同學要參加運動競賽不容易,你每天都願意自己練習,我相信你一定能越來越熟練。」
成為正向的父母
姚以婷心理師鼓勵每位爸爸媽媽都能成為正向的父母,建議爸爸媽媽也能從生活中肯定自己、欣賞自己,進而能夠更容易發現、肯定並欣賞孩子的優點與努力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