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人人有,孩子當然也不例外!4招陪孩子度過挫折與壓力
認識情緒背後的想法
爸媽可以在平常時候,藉由遊戲或對話從旁了解孩子對自己的哪些情緒最不能忍受,以及最喜歡自己的哪些情緒,在教導孩子接納情緒的同時,也嘗試了解他對於每種情緒的感受與看法,以藉此引導他在情緒發生時,如何學習冷靜與自我覺察。
轉化焦點
當孩子出現對某事物害怕或挫折的時候,別急著阻止他們的害怕或傷心行為,而是要接納他們的情緒並讓他們的想像力有空間馳騁,再從中轉化,讓他們知道事情與他們想像的不一樣,一方面不會壓抑孩子的想像力,二方面也讓孩子藉由理解而不再恐懼或失意。(延伸閱讀:親子關係怎麼學習?專家教你從孩子需求開始,適當的與孩子對話與溝通!)
教孩子面對害怕
0~2歲
遊藝小園工作室邱寶慧藝術心理治療師表示,寶寶6個月之後逐漸開始有思考力,雖然每個孩子的認知進展程度不同,但2歲或1歲半之前對恐懼的認知還未成熟時,在他們的小小世界中,對於生活中的刺激、環境世界的改變或規律改變會比較不熟悉,也比較容易出現不安的反應。
例如:媽媽(進廚房前)原本還在視線內,怎麼突然不見了?本來很安靜,怎麼有(打雷)聲音?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可在事前與事後跟寶寶進行講解,例如:「媽媽要進廚房拿杯子,一下下就出來囉!」或「這個叫做打雷,是打雷的聲音。」此時雖然寶寶也許無法一下將現況與聲音來源連結,但父母的講解與安慰會讓寶寶了解這個聲音或情況似乎是不用太擔心的事情,且在寶寶認知能力逐漸發展成熟後,也會漸漸聽懂父母的解說,並不再感到害怕。
3~5歲
有別於2歲前對於具體生活經驗的恐懼,3~5歲時,孩子世界充滿了許多豐富的想像,因此此時期的恐懼常來自於對某事、某物的衍生想像,例如:「巷口的大狗,會不會咬我?」「打雷是不是因為有妖怪要來?」邱寶慧治療師表示,此時建議爸爸媽媽可以以轉化的方式來移轉寶寶的恐懼焦點,例如:害怕天黑就有壞事發生的孩子,可以帶他觀察漂亮的月亮、迷人的夜景或是與白天相似的車水馬龍景象,讓他明白天黑後有許多值得欣賞的事物,或透過繪本故事讓孩子放下對未知的恐懼。
特別時期:2~3歲
寶寶2歲之前,靠著爸爸媽媽的介紹來了解環境的變化,3歲之後開始運用自己的想像力解讀眼中的世界,因此2~3歲的過渡期,也是寶寶最會問為什麼的年紀,邱寶慧治療師指出,此時家長的言語解說會成為寶寶之後發揮想像力的素材,因此應避免負面的引導或增加其不安的恐嚇語言(例如:會被妖怪或警察抓走)。
面對挫折與壓力
1.從陪伴開始
許多爸爸媽媽常常因為心疼孩子的不開心或傷心,而在孩子發生挫折或產生壓力時,直接幫孩子將問題解決,此種做法不但無法建立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無法培養他的自信心,邱寶慧治療師認為,家長其實無需急著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應透過陪伴與了解,嘗試在陪伴過程中,先理解孩子困惑或難過的原因,當他的情緒穩定之後,再引導孩子建立對事情的不同看法,讓他學習克服壓力或挫折,並從中建立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此不但能培養他的自信心,日後發生類似問題時,他也會逐漸懂得自己解決問題。(延伸閱讀:養育幸福孩子.陪伴3感缺一不可)
2.技巧性的探詢
邱寶慧治療師依多年的臨床經驗發現,孩子在遇到挫折或壓力時,爸爸媽媽赤裸裸的直接詢問原因,常會造成孩子的抗拒而不願或不知道如何表達,但若能透過遊戲或繪本先解除孩子的心防,往往比較容易找出答案,進而能與孩子一同處理挫折,邱寶慧治療師也指出,有些家長的問話中,常會錯誤引導孩子的思考模式,例如:「今天在學校有沒有被別人欺負?」、「上課是不是又不專心了?」等問句,如此會讓孩子習慣性地只關注於學校經驗中的負面事件,而無法正面的看待切身的生活經驗。
3.先穩定情緒
當孩子出現情緒時,爸爸媽媽容易於當下就給予建議,邱寶慧治療師提醒,無論是大人或小孩,在焦慮或情緒發生的當下,都無法聽進他人的建議,因此,若能待孩子的心情平復,嘗試同理孩子後再給予建議,比較容易讓他接受父母的想法,而在給出建議時,重視孩子的感覺與肯定他的付出也非常重要,千萬不要一味的只要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而忽略了他的想法。
4.多了解孩子
許多家長求好心切會照著教養書籍養小孩,當一個方式無效時,又換另一種方式嘗試,反覆的嘗試容易讓孩子對家長無法建立信任感,並感覺挫折,邱寶慧治療師建議,細心觀察孩子並依照直覺給予適切教養、對症下藥,取代「照書養」的病急亂投醫,才能建立良好品質的親子關係。
(推薦文章:5歲兒尿床,隔壁阿桑當面笑羞羞臉,要媽媽處罰!孩子也有自尊心,責罵嘲笑會讓人格發展趨於內向害羞、低自信心)
(推薦文章:爸媽每天碎念說教,只會讓小孩把耳朵摀起來!改成「3句溝通法」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