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溫柔生產

溫柔生產

從待產到生產,台灣的媽媽雖然已經非常習慣現行的醫療化生產過程,然而隨著產婦對於回歸自然生產的渴望增加且國際間對產婦權利的重視,在傳統醫療化的生產方式中,媽媽們也逐漸可以在生產時保有一些自主性與選擇權。隨著「溫柔生產」的風氣逐漸打開,準媽媽可以事先了解何謂「人性化生產」,以選擇符合自己理想的生產方式。

瞭解現行的醫療化生產

溫柔生產

當產兆出現,入院待產後,醫護人員會進行一連串的標準流程,協助產婦迎接寶寶的出生,而這一連串常見的標準流程即構成所謂的生產醫療化,意指將待產與生產期間出現的狀況定義為醫療問題,並採取醫療手段來解決的過程,如:靜脈注射、灌腸、催產或會陰切開等。各種醫療措施的介入,原意都是幫助胎兒與母體順利分娩,但標準化的流程也容易將每個產婦視為同樣的個案處理,而忽略產婦的個別需求與差異,以下針對細項說明。

靜脈注射

待產時,醫院通常會建議產婦禁食,以避免有緊急剖腹需要時,空腹時間不足造成麻醉危險,然而生產需要體力,此時,醫護人員會以靜脈注射的方式讓產婦吊點滴補充葡萄糖水,以避免脫水。

但其實並非每個產婦都有緊急剖腹的需要,因此在醫生的完善評估下,禁食的要求應可彈性實施,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96年公佈自然生產照護作業規範(Care in Normal Birth ,1996)中指出,正常自然產的待產過程,經常性要求禁食是不恰當的做法,並認為靜脈注射為無意義的醫療行為,產婦應以口腔補充液體。

灌腸

灌腸的目的在於清理直腸下段的糞便,避免一邊分娩一邊解便造成的接生不便與產婦不自在,新竹國軍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曹健民表示,人體的設計其實有其奧妙之處,根據英國近年的實證醫學研究報告指出,剖腹產與自然產的寶寶腸道菌叢生態不同,因此在自然狀態下,讓新生兒經由靠近媽媽肛門的產道娩出,對寶寶腸道菌叢的建構有其正面意義,加上醫院對於接生時的消毒與清理十分講究,若生產時媽媽同時解便,並不會造成新生兒的感染問題,因此通常與醫生溝通後,媽媽可自行決定是否接受灌腸的建議,或是改以較溫和的口服藥物取代灌腸。

催產

為避免胎兒過大或妊娠週期過長所造成胎兒窘迫或產程遲滯的危險,醫生會在適當時機以藥物進行催產,幫助子宮頸軟化與促進子宮收縮,但倘若沒有立即用藥的需要,仍建議讓分娩自行啟動,以避免用藥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

會陰切開術

一般認為會陰切開能夠幫助傷口平整,讓醫師好縫,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曾針對生產時進行的會陰切開術進行國際性調查,認為30%以下的會陰切開措施是較為合理的數據,也建議領先全球、高達92.9%實施會陰切開術的台灣應調整做法,國外近20年的研究文獻也發現,生產時施行會陰切開所造成的傷口,相較於未施行的傷口來的大,且更容易造成撕裂傷,曹健民醫師以橡皮筋為例解釋:「產道的彈性其實很大,即便遇到相當力道的拉扯,在受力最強的位置裂開,傷口大小也會在合理範圍,但若率先在裂開前先剪一刀,影響受力平均,會使得傷口更容易往剪開的方向裂開,讓傷口變得更大。」曹健民醫師以自己的臨床經驗分享,在必要情況下,會陰切開的實行有其必要之處,但依他們團隊的經驗統計,確實在謹慎評估後施作,30%以下的標準是合理的數據,並且也實證發現,過去七年他們捨棄常規性會陰切開所造成的嚴重撕裂傷確實相對較少,甚至也有些媽媽是完全沒有傷口且不需縫合處理。

生產時的會陰保護

曹健民醫師表示,會陰的保護奠基於醫護人員於生產時,細心教導產婦用力的方式及耐心等待會陰的延展,若引導得宜,也許無需挨上一刀,還能保護會陰、降低嚴重撕裂傷的發生機率。

人性化生產的源起

人性化生產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980年代,認為醫療化生產會改變孕婦的身心狀態,讓她在非自然的情況下,無法將生產的本能充分發揮,也忽視上天賦予女人的生產能力;而世界衛生組織(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也在2000年舉行人性化生產的國際會議,邀請26個國家共同參與,會中說明人性化生產的意義在於,以產婦為中心,尊重並讓她了解即將發生在她身上的行為與行為背後的科學根據,使產婦可參與自己的生產過程,而非一味由醫生主控。而美國也積極推動母嬰親善生產,並比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正常自然生產照護作業規範(Care in Normal Birth,1996)提出相同建議,包括不施行常規性剃毛、灌腸與禁食、降低會陰切開比例外,還推行下列準則:

溫柔生產

1.分娩自行啟動:在安全的情況下,等待胎兒做好子宮外存活的準備,向媽媽的身體發出信號而開啟產程,而非由採取催產的方式干擾進程。

2.待產過程自由移動:不強迫平躺待產,而是以產婦舒服的姿勢或鼓勵走動、借助生產球等方式,來緩減疼痛與幫助胎兒下降至骨盆。

3.持續的待產支持:透過家人或另一半持續、一對一的陪伴支持,能緩和待產時的焦躁情緒,並促進正向生產經驗的發生。

4.無例行性常規醫療措施:透過溝通,在無明顯需醫療行為介入的情況下,產婦可選擇是否接受常規醫療措施的介入。

5.不用仰臥姿勢生產:曹健民醫師指出,生產過程中,有時以上半身直立的方式用力,會讓產婦覺得較為輕鬆,媽媽可與醫生商量,選擇自己認為較舒服的生產姿勢與用力方式。

6.產後母嬰不分離且不限制母乳哺餵機會:新生兒出生後即抱至媽媽胸前吸吮乳頭,可安撫寶寶初次離開媽媽子宮的不安,也能增進母子間的關係,並讓後續的母乳哺餵更順利開展。

溫柔生產

有別於醫療行為介入較多的醫療化生產,「溫柔生產」,又稱人性化生產或親善生產,意指將生產的權利歸還於產婦,讓產婦能夠自行決定最舒服的方式與最放心的環境,在沒有醫療緊急的狀況下,透過與醫師充分溝通,共同創造產婦愉快的生產經驗。曹健民醫師認為,提出生產計畫並與醫生達成良好溝通,是溫柔生產的基本前提,因為充分溝通能讓媽媽理解每一個醫療步驟執行的意義與施作的彈性,也能讓醫護人員在安全的範圍內配合媽媽需求,台灣目前已有幾家醫療院所仿效國外的醫療單位,提供生產計畫書讓孕媽咪填寫,內容雖不一定完全相同,也不若國外所提供長達4~5頁的選項,但基本概念都是希望透過瞭解媽媽的需求,給予彼此尊重與溝通的機會,以達成共識,完成媽媽心目中理想的生產方式。

生產計畫書

生產計畫書的擬定,是期望在安全合理的範圍內,能讓待產與生產方式儘量符合媽媽理想的生產規劃,而非強迫性的要求某一方照單全收,然而曹健民醫師也指出,既然是計畫總免不了會遇上緊急需變化的情況,因此事前的溝通與對醫護人員信任感的建立就非常重要。

溫柔生產

多樣化的選擇

雖然台灣的生產方式在國情上或習慣上無法短時間有大規模的轉變,但台灣婦女對於自主生產的觀念持續進步、選擇性增加,也會促使醫護人員的不斷成長,曹健民醫師表示,溫柔生產不限定於某種方式或生產地點,無論是在醫院或居家生產、水中生產或在產檯上生產,只要採取的方式讓孕媽咪感到舒適放心,都是很好的選擇。

溫柔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