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幫助寶寶身心發展.深化親子交流
寶寶出生四個月後,頸部發展穩定時就漸漸可以獨立坐著,大約七至八個月大會開始爬行,如果滿十個月卻還不會爬,建議爸爸媽媽帶寶寶至小兒科或小兒神經科做發展評估,以確認寶寶的成長是否正常。許多專家學者指出,讓寶寶多爬行,能促進其大腦、骨骼、肌肉等發展,但何時才是學爬的最佳時機?寶寶爬行有哪些好處?父母要如何讓寶寶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爬行呢?
爬行時機
寶寶爬行是介於坐著與站立之間的重要階段,一般而言,寶寶在八至十個月大時,開始從坐到爬行,但每個寶寶學會的時間並不相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專任醫師張璽表示,儘量順著寶寶的自然生長,不要過度要求寶寶快速學會爬行及站立,以免造成寶寶的身心壓力過大,反而讓他們更抗拒學習新事物,而從坐到站的學爬階段大致可區分如下:
第一階段:坐
大約在六至七個月時,寶寶的頸部已較有力量也不容易搖頭晃腦,漸漸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翻身或靠著牆壁、枕頭及娃娃靠坐著,剛學會獨立坐著時,必須注意寶寶不可久坐維持同一姿勢,因為脊椎發育未完全,容易造成腿部及脊椎的發育不良。
第二階段:爬
此階段的寶寶對周遭事物更加好奇,所以開始有爬行的動作,但此時四肢還不協調且手腳支撐力不足,所以常常以肚子貼在地面的方式原地打轉或是向後滑行。大約八個月大,四肢及骨骼已有力量撐起身體的重量,這時才能利用手掌及膝蓋貼地的形式爬行。
第三階段:站
寶寶在爬行時訓練了手腕、手臂、膝蓋及全身軀幹的肌肉及骨骼,而腿部的力氣也更大、更靈活了,普遍在十個月左右,可扶著牆壁或家具站立起來,此時寶寶的活動力也會更大。
寶寶不爬行的特殊狀況
張璽醫師指出,通常寶寶在八個月左右已會爬行,但有一種稱做Shuffling Baby的寶寶不喜歡爬行,而是跳過爬行步驟直接走路,國外研究發現,此類寶寶在長大後的智商、運動機能及各項發展皆正常,所以不需要擔心。但一般來說,若寶寶十個月大還無法爬行,必須要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測與評估,了解寶寶不會爬行的原因。
寶寶爬行的優點
張璽醫師表示,對於寶寶爬行是否有好處,很多醫師抱持不同態度,但一般而言,寶寶會爬行比不爬行的優點來得多,父母也比較安心,在醫學統計上也認為,爬行的過程,有益於寶寶未來的各項發展,而寶寶爬行的優點有哪些呢?
優點1:養成認識新事物的習慣
對於寶寶來說,許多事物都陌生但有趣,父母可以運用寶寶對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例如增加寶寶玩具的顏色,驅使他能爬行至新奇事物的地方,激發主動摸索、探究、體驗等積極行為,進而增加其眼界並培養學習新知、解決疑問的能力。
優點2:增進寶寶的生心理發展
寶寶在學習爬行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去平衡而跌倒或滾地的時候,經歷這些爬行失敗的挫折,進而鍛鍊出面對挫折的勇氣。寶寶爬行時,充分利用到四肢及身體軀幹的肌肉,也可以訓練到肌耐力、心肺功能、髖關節、運動能力及平衡感等。
優點3:深化親子交流的互動
父母親在陪伴寶寶爬行時,可與寶寶共同體驗爬行的樂趣,也可注意爬行的場地是否有讓寶寶不適的地方。一起爬行的過程中,父母能觀察寶寶爬行的四肢發展是否正常,又能增加與寶寶肢體上及語言上的互動,經由引導寶寶向前爬行時的鼓勵,寶寶可從中感受父母的關愛,也可利用父母的擁抱做為爬行誘因,進而豐富親子間的情感。
寶寶爬行的準備工作
爬行地點的選擇
讓寶寶爬行的首要工作,就是選擇良好的地點,張璽醫師建議,地點必須空曠且平坦,有些寶寶會因為場地受限而停在原地不願意爬行,例如在床鋪上,寶寶可能會認為是睡覺的地方(床單上的抓地力較差,也容易打滑)或不夠寬闊,就無法提高爬行的意願,且在床鋪上也須注意與地面落差的高度,可能造成寶寶不小心摔傷。另一方面,選擇空曠地也是為了避免其他障礙物的干擾,造成不必要的意外傷害。
衣物穿戴須知
1.寶寶爬行時,肚子常與地面接觸,所以要注意服裝的胸前部位,是否有過大的飾品及尖銳的鈕扣,必須排除後,才能讓寶寶安全爬行。
2.腹部直接趴在地面也容易造成寶寶著涼,建議讓寶寶穿著能保護腹部的衣物,以免造成感冒。
3.夏天時,寶寶容易因爬行而流汗,所以需準備能吸汗及透氣的衣物,或在溫度適中的屋內,免得過於悶熱而產生不適。
4.若地面坑洞多或凹凸不平,容易造成寶寶受傷時,可準備軟墊或透氣的護膝、護肘等護具,保護寶寶會與地面接觸的關節部位。
爬行注意事項
1.因為太軟的床墊和太硬的地板都可能造成寶寶受傷,若在床上、沙發上進行也有從高處跌落的危險,最佳的地點是在面積大的地板,鋪上軟硬適中的地墊、毯子或爬行墊等,讓寶寶在不易受傷的安全地區進行爬行動作,也可以避免寶寶直接接觸冰冷地面。
2.無論是尖銳的桌角、易碎的花瓶、熱水壺、藥品、窗角或電線插座等,對寶寶而言都有一定程度的危險性,如果一個不小心,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所以父母必須在寶寶爬行前,排除所有具有危險性的事物,建議桌角可裝防護墊、電線插座加裝防護蓋、易碎及熱度過高的物品放置遠處等,事前措施做足,才能讓寶寶在安全的情況下爬行。
3.天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對於寶寶必須有耐心,儘量不要比較及強求,從爬到走的過程中順其自然,若太早學會行走也容易造成O型腿。一般來說,寶寶會在循序漸進的練習中學會爬行至行走,所以小兒科醫師也較不建議使用學步車,讓寶寶在慢慢學習中累積認識周遭事物的機會。
訓練寶寶爬行的方法
利用感官刺激引導寶寶
寶寶剛開始因為手臂肌肉尚未發展完全,所以大部分都是趴著的,但對於聽覺及視覺的刺激很敏感,所以此時利用有聲音的玩具、可轉動的球等,都能夠吸引寶寶用手臂的力量撐起身體,雖然剛開始可能只能原地打轉,但對於寶寶來說是很重要的一步。
訓練手臂及膝蓋的支撐力
在腿部肌肉發展而漸漸有力後,寶寶會找手臂施力點及膝蓋支撐點,進一步學會大腿離地爬行,父母可以讓寶寶正面趴在安全的地板上,雙手抱住寶寶腰部的兩側,使其膝蓋離開地板讓手臂撐住身體,這個動作可以強化寶寶的肌肉及四肢靈活度,但注意練習時間不可過長,必須適當給予休息,以免傷害寶寶的正常生長。
親子爬行親密互動
1.寶寶學爬時,可能有肢體不協調、力量不夠或手腳爬的方向不一致,父母可以在這時候給予幫助,如用手掌頂住腳底,讓寶寶可以先用蹬的力量向前推動,或是輕抓著寶寶的雙腿,一次抓著一隻腿向前爬,寶寶便可從中學習爬的姿勢。
2.玩具誘導:父母可坐在距離寶寶有一小段距離的位置,拿著有聲音、色彩鮮艷的玩具或最喜歡的娃娃,並呼喚寶寶的名字,驅使他向前爬,等寶寶快抓到玩具或娃娃時,再拉遠誘導物的距離,增加其連續爬行的時間。
3.爬行動作觀摩:剛開始寶寶可能會不了解爬行的姿勢,所以父母就扮演著老師的角色,做爬行的動作讓寶寶學習,有耐心地慢慢爬行給寶寶看,待寶寶肌肉及力量的發展足夠,就可以開始向前爬行。
4.增加爬行機會:現代父母很容易過度愛護寶寶,而不讓寶寶有落地爬行或到戶外活動的機會,導致寶寶在運動反射神經上發展的比較慢,有可能造成運動能力較差,建議父母不要常常讓寶寶待在推車或嬰兒床上,適時提高寶寶主動爬行的學習機會,對未來的發展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