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咪想透過中藥進補,卻被各式藥材特性搞得「霧煞煞」? 別擔心,讓中醫師告訴你!
了解中藥特性
在進補中藥前,必須先搞懂有何特性?劉桂蘭中醫診所院長劉桂蘭中醫師說明,中藥共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可以稱為四氣或四性,由於中藥會透過品嘗不同藥性來調節身體機能的陰盛陽衰,差異在於涼次於寒、溫次於熱,而不同於此還有平性藥,意指藥性平和,寒熱的特性不明顯,必須透過其他藥性來凸顯其功效;在用藥時也必須特別注意藥性,若是該使用熱藥,卻用成溫藥,或是該用寒藥,卻用成涼藥,則可能因為疾病嚴重,但所開立的中藥藥性過輕,反而無法達成治療的功效。
一般來說,準媽媽孕期容易身體燥熱,因此在產前適合涼性,產後適合溫性,譬如孕婦產前不能吃太油膩和燥熱溫補的食物,不然寶寶一出生可能頭垢會很厚,或是擔心以後會有異位性皮膚炎、皮膚過敏的問題,且由於孕媽咪吃的東西可透過臍帶傳達到胎兒身上,所以懷孕期間就是體質調養的最好時機,但劉桂蘭中醫師提醒,孕期若無特殊狀況,也不建議孕媽咪吃補藥,因為中醫講求「均衡」,並不會要求要多吃特定藥物或食材。
(推薦文章:準媽媽別亂吃‧解開中藥密碼)
不同虛弱體質有不同補法
中醫將虛弱的體質,區分成為陽虛、陰虛、氣虛、血虛四種類型,劉桂蘭中醫師表示,將用不同方式來調整四種不同虛弱體質,因為中醫重點在於將人體調節到氣血陰陽平衡,補充缺乏、去除多餘之處,若能將身體達到最初的平衡時,就能恢復身體健康。
1.陽虛
陽虛的人會臉色蒼白,體溫偏低,平時動不動就覺得冷,因此常常會手腳冰冷,甚至常常覺得很疲倦及腰痠腿軟,尤其是許多女性在經期結束時,都會有陽虛的症狀,這時進補適合吃補陽藥,譬如巴戟天、肉蓯蓉、鎖陽、杜仲、紅參、鹿茸、杜仲、蟲草、肉桂和海馬等。
2.陰虛
陰虛容易產生虛熱,表現出的症狀多為口乾舌燥、喉嚨乾痛或頭暈目眩,容易盜汗、易怒,常常覺得體熱、膚微燙的感覺,而孕婦最常有的就是陰虛的情況,這時臨床上較常使用麥門冬、女貞子、旱蓮草,或是會選擇生地、玉竹、珍珠粉、銀耳、冬蟲夏草、石斛或龜板等中藥材。
3.氣虛
氣虛則會覺得全身疲倦乏力、頭暈心悸,即使睡十多個小時還是很累,身體動沒幾下就覺得體力不濟,想躺下來休息,且聲音低沉懶得言語,有時也會覺得食欲不振,臉色看起來虛弱、疲憊且泛黃,孕婦若懷孕初期出現這種症狀很容易造成流產,因此要特別注意,氣虛可能僅是器官功能減退的徵兆,不一定有疾病發生,而氣虛者需要補氣,藥材可選用高麗人參、西洋參、黃芪或黨參等。
4.血虛
血虛的表現方式是臉色蒼白、嘴唇發白及指甲蒼白,坐太久一站起來就頭暈無力、眼花心悸,但血虛並不完全等於貧血,貧血只是血虛的其中一種表現方式。若氣血虛弱則不容易懷孕,因為氣血是所有物質的基礎就是原料,若原料不夠身體機能難正常運作,故懷孕不易成功,因此可適時吃安胎、補氣血、補腎陽的藥,但不是整個孕期都要吃,最多吃到12週即可,而血虛進補可選四物湯、當歸補血湯、歸脾湯等。
適量服用!份量多寡效用截然不同
在懷孕約3週到12週期間,胎兒的心血管系統、中樞神經系統、器官、四肢及五官都處於發育階段,因此劉桂蘭中醫師表示,孕期前3個月是胎兒最關鍵發展期,若初期可以發展順利,後期較不會有問題發生;而孕期絕對不能自行亂吃藥或透過他人幫忙配藥吃,一定要讓中醫師親自診脈、了解個人狀況後處方用藥,因為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同樣一帖藥,對於妳可能是補身體,對別人則可能會損害身體,而且中藥講求「君、臣、佐、使」的配合,可見藥材的組合方式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當歸、川芎是人們常聽過且使用的藥材,但份量多寡則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效果,劉桂蘭中醫師解釋,以往沒有超音波,為了想知道胎兒是否安然無恙,會吃下以當歸及川芎1:1份量調配而成的「試胎散」來看有沒有胎動;若用5:5比例調配則被稱為「佛手散」,功效從測試胎動變成墮胎,因此孕婦用藥要十分謹慎小心,中醫師要依照狀況差異,調配出適合個人體質的方劑。
準媽媽孕期中藥禁忌
中藥材的種類多到讓人目不暇給,每種藥材都各有功效,對於母體及胎兒也會造成不同影響,為了避免準媽媽們在孕期誤嚐而造成身體不適,因此,劉桂蘭中醫師將統整孕期禁忌中藥材,做為囑咐進補前的提醒。(推薦文章:破解懷孕禁忌與迷思:習俗、西醫、中藥)
‧牛黃、麝香:屬於清熱解毒的藥材,泄下力強,類似引經藥,會有墮胎嫌疑,易導致孕婦流産要慎用。
‧桃仁、紅花、川七、蘇木:能夠活血化瘀,促使血流加速流竄,易導致胎動激烈、流産與早産,相對來說,若有婦科痛經的女性,則是很好的通經止痛藥材。
‧牛膝、川芎:若品嚐過量可活血化瘀、引血下行,藥理試驗有收縮子宮作用,容易引起流產,孕婦及月經過多者皆忌用。
‧鹿角霜:鹿角去膠質的角塊,原本屬於補腎藥,調養不孕症病人的藥材,能夠提高子宮張力和增強收縮﹐若使用不當反會使胚胎發育不良﹐ 所以給的劑量要依照醫師指示調整好。
‧車前子:過度食用可能會引發子宮收縮、影響胎盤。
‧薏苡仁(薏仁):屬於人們最為熟悉的中藥食材,具有利水滲濕功效,所以會造成子宮產生興奮作用、降低橫紋肌收縮作用及羊水減少。
‧通草:除濕利水藥中的一種,能夠疏通筋絡,因此會影響胎兒的安定,造成孕婦羊水過少。
‧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功效,若有燥熱的孕媽咪可以少量服用,品嚐過量可能造成孕媽咪腸胃不適、過敏,血液異常等,還可能造成胎兒出生後「假性黃疸」,讓寶寶一生出來皮膚看起來偏黃。
‧珍珠粉:清涼解熱又能補充鈣質,對媽媽及胎兒都很好的中藥,讓胎兒吸收足夠鈣質,也讓媽媽不容易產生胎毒,但可能造成腹瀉,吃之前必須要對症下藥,若有早産徵兆的孕婦不宜食用。
‧山豆根、郁李仁、百合、何首烏、決明子、大黃、番瀉葉等:這些藥材所含的活性物質有致畸胎的作用,讓寶寶發育不健全,所以孕婦應避免食用。
‧人參:孕期並非完全不能食用人參,像是虛寒體質的孕婦,嘔吐情況嚴重或有少量陰道出血情況,就能經由醫生囑咐酌量食用,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但因人參有高麗參、黨參、東洋蔘、西洋蔘等種類,有溫補或涼補的差異,所以必須慎用,且人參具有抗凝血功能,建議懷孕後期的準媽媽不要食用人參,否則可能會造成生產時血流不止。
中藥在孕期扮演的角色
劉桂蘭中醫師強調,女人最好在懷孕前,就把身體調整好以後再懷孕,這樣孕育出來的寶寶也比較健康,她常跟病人說:「妳健康,寶寶就健康!妳不健康,寶寶就不健康!因為寶寶就是從妳身體內製造生產出來。」在懷孕初期不一定要進補,媽媽們只要均衡營養、適度運動,避免吃巧克力、咖啡、酒等刺激性食物及芒果、蝦子、螃蟹等過敏性高的食物;若要吃安胎藥、補氣血和調身體的藥,則須依照醫師指示,僅在前3個月吃即可,等滿12週狀況穩定,生活就能一切如常,重要是保持愉快心情,注意營養均衡,才能生出健康又活潑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