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活及音樂理解親子律動:Q&A篇
我希望老公陪同女兒一同去參加「生活律動」親子課程,但是老公總是說自己會不好意思,我該如何跟他溝通呢?
林怡君老師:
3歲的孩子,從模擬開始進行各種的學習,老師是學習對象之一,但父母更是孩子模擬及學習的偶像。
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所以在親子課程中,我們會循序漸進鼓勵父母把心和身體都打開,並且建立父母的身體能力以及與孩子互動的方法。對孩子而言,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起上課,是非常快樂的事情,孩子的學習動機也在此時建立起來。親子課的安排中,有一些操作性的身體動作,例如摩天輪、造飛機等,父親的身材與力氣,佔有比較多優勢,能帶給孩子更多身體學習上的挑戰和趣味。請媽媽們鼓勵爸爸們,先從身體操作較具挑戰的課堂開始參與。
由於一周只會上一堂親子律動的課程,其餘時間我可以如何跟寶貝兒子在家自己舒展身體,讓孩子願意動一動呢?
林怡君老師:
3至4歲的孩子透過重複的模式來學習,所以,課堂玩的律動,一樣可以在家繼續玩,甚至變化出屬於「我們家」的專屬版本喔!
另外,我們也期待律動是自然存在生活中的,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尋找生活中的靈感,例如,超市中各種形狀和顏色的水果、狗狗散步時輕快的步伐、貓咪輕靈的跳躍,甚至是街頭藝人演奏的音樂或歌曲,都是觸發律動的因子。運用老師在課堂中的情境舖陳、想像力的引導口語、動作的操作技巧等等方式,讓生活動起來,一點都不難!
我想要帶孩子去參與親子音樂律動的課程,在體驗過以後覺得他好像不太喜歡,我應該如何理解孩子的情緒?該讓他繼續上嗎?
Bunny老師:
在Music Together課程後,時常會有家長來詢問我他的孩子是否喜歡課程內容,我都會反問家長,那你喜歡嗎?因為唯有家長親自參與課程、融入課程、喜歡課程,孩子才有可能會真正地愛上課程內容,將音樂及律動與生活結合,而且孩子當下可能只是在觀察,並不是真正的不喜歡,回到家之後,可能也會跟著音樂一起唱唱跳跳,所以給自己跟孩子一點時間及空間慢慢地適應。
舉例來說,在課程中孩子可能會有許多狀況發生,所以家長必須理解自己的孩子平常出現的情緒和行為,只要沒有危險性,孩子是自由的,家長跟著老師帶領著孩子去享受音樂及自在擺動肢體,並且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快樂地參與音樂,但是家長也不要過於心急,別讓親子音樂律動變成壓力及功課,興趣不是強迫而是給予環境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