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掌握關鍵營養.幫助寶寶腸胃道健康發展

掌握關鍵營養.幫助寶寶腸胃道健康發展

寶寶出生前,憑藉媽媽的飲食攝取營養、進行發育,但離開媽媽的子宮後,新生兒則必須學會吸吮與進食,而此時,腸胃系統的健全與否,也關係著寶寶生命的維繫與成長,原來,出生方式與不同的飲食內容,都是初期影響寶寶腸胃道發展的關鍵因素,只要配合正確餵養,腸胃道的發育也能健康發展、完美運作,讓寶寶輕輕鬆鬆頭好壯壯。

發展從胚胎時期開始

胎兒腸胃道的發展從胚胎時期即開始進行,在寶寶出生前,腸胃的構造已大致成形但功能還不成熟,而在出生後,會再逐步發育,並慢慢健全腸胃道的細部功能。康寧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翁少萍表示,寶寶的腸胃功能在出生後雖然尚未完全發育完成,但在孕期32~34週左右,胎兒腸胃道會開始出現乳醣酶(屬酵素的一種),能幫助寶寶出生後消化奶水中的乳醣,讓他從奶水中獲得需要的營養。(在足月兒的飲食中,碳水化合物類約占4成,而乳糖是主要碳水化合物的來源。)

寶寶的腸胃道發展初期,因為還無需消化固體類食物,所以胃液(酸)與消化酶都只有少量生成,比例約略只有成人的1/10與千分之2~5,必須到3個月之後才會發展到與成人相當的數量。

翁少萍醫師指出,其實出生後母乳的成分和比例是最適合寶寶的食物,而配方奶粉則是儘量比照母乳成分去製成,兩者都是依照寶寶當下所能消化的飲食比例而設計,例如,依照足月兒的成長所需,奶水中成分比例約為40%的碳水化合物、50%脂肪及不到10%的蛋白質,而4~6個月之後,隨著寶寶營養需求增加,副食品添加及各種食物的攝取也會影響腸胃道發展,例如:當每日的副食品食材中,需要有更多消化脂肪的酵素存在時,寶寶的腸胃道就會有相對應的配套發展。

寶寶六個月之前,腸胃道的菌叢變化很大,無論是飲食、環境或藥物,都會影響腸道菌叢的生態,六個月之後,開始接觸副食品,一歲後,飲食內容逐漸與成人相同,一直到兩歲左右,腸道的菌叢便會開始接近成人的腸道生態。

胃酸的功能

胃酸本身不擔負消化食物的重責大任,而是維持腸道內的酸鹼平衡,讓腸道環境符合微生物與腸道益菌的生長,使消化功能與免疫機制能正常運作。

胚胎時期腸胃道發育簡表

胚胎時期腸胃道發育簡表

寶寶最重要的免疫系統

腸胃道的發展不只攸關消化與吸收,更攸關身體免疫功能的完整建立,腸胃道若健康發展,營養吸收良好,同時對經由口腔攝取而來的不良外來因子(如:病菌)也能有效對抗,確保身體及腸胃道各種菌叢的平衡與正常運作,因此,若寶寶早期腸胃道中菌叢種類不夠或發展不全,讓免疫機制沒有適當的被建立起來,將容易罹患過敏或增加罹患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機率。

母奶有助於腸胃道菌叢發展

健康的腸胃道,有賴於平衡的菌叢發展,出生前,胎兒的腸胃道屬於無菌狀態,但不同的分娩方式對於寶寶初期的菌叢建立有不同影響,研究發現,若孕媽咪採自然分娩,經由產道出生的寶寶,所帶的菌有較多比菲德氏菌等腸道益菌,而剖腹產的寶寶,則常見多為媽媽皮膚上或手術房環境中的菌叢,而非腸道益菌。

母乳的關鍵影響

但翁少萍醫師也強調,倘若媽媽願意哺餵母乳,剖腹產出生的足月寶寶,也能與自然分娩的寶寶擁有一樣的菌叢發展,因為母乳含有促進寶寶腸胃道健全發展的生長因子與特殊荷爾蒙,能讓寶寶的腸道健康發育,同時,研究也發現,母奶寶寶的腸胃道發展確實優異於喝配方奶的寶寶,而這肇因於母奶寶寶腸道菌叢以比菲德氏菌、乳酸菌或其它腸道菌為主,配方奶寶寶則以大腸桿菌、鏈球菌、類桿菌、梭狀桿菌等可能致病性較高的菌叢為主。

母乳的關鍵影響

母乳的成分包含一般熟知的各種營養素,也包含非營養類的物質,如:細胞、荷爾蒙、生長因子、酵素或其他抗發炎物質等,其中穩定存在的乳糖與寡糖,能促進寶寶腸內益菌的生長、酵素能幫助消化吸收,而母乳中的分泌性免疫球蛋白sIgA,更具有耐酸與不易受蛋白酶分解的特性,能進入寶寶的腸道,附著在腸道上皮,阻止細菌與病毒入侵腸道黏膜。

寶寶的胃容量發展

寶寶剛出生時,胃容量很小,相較於成人900ml的胃容量,以3,000公克的新生兒來說,平均第一天約6ml,第二天約12ml,但對應媽媽初乳的少量分泌,卻能恰好滿足。翁少萍醫師提醒,寶寶胃容量沒有固定公式可比照,因為每個寶寶即使體重相同,胃容量大小也不一定相同,應避免套用以體重估計奶量的精算方式,而是要觀察寶寶的每日進食情況、大小便次數及體重增加狀況,若生長曲線正常,則不用非要每餐固定吃到父母期望的奶量,也建議爸爸媽媽依每個寶寶的需求給予,允許有「大小餐」的喝奶彈性,並非每餐都要求寶寶吃得一樣多。

寶寶的胃容量發展

新生兒奶量與媽媽泌乳量

研究發現,每位媽媽產後的泌乳量差異相當大,無法一概而論,建議媽媽產後只要把握放寬心、勤哺餵的原則,每位寶寶都會依各自的需求得到滿足。


副食品的添加原則

副食品的添加原則

從4~6個月開始,寶寶的腸胃功能與防衛機制已慢慢建構起來,世界衛生組織針對哺乳嬰兒,提供下列副食品指引:

純母乳哺餵六個月:

六個月之前,寶寶的主要飲食還是建議以母奶為主,除了在寶寶開始接受其他食物前能確保各種營養的攝取之外,也能幫助寶寶腸胃道的健全發展,六個月之後,即使開始添加副食品,也不要放棄哺餵母乳。

持續哺餵母乳到兩歲:

六個月後雖可開始適量為寶寶添加副食品,但世界衛生組織仍建議母乳的哺餵能儘量持續到2歲,即便只是當成晚安奶或點心,都希望媽媽能持續依寶寶的需求給予母乳。

留意副食品的準備及儲存:

為免食材不清潔影響寶寶的健康,副食品的準備與儲存也值得爸爸媽媽留心,除了注重準備食材前的手部清潔與食材的清洗外,儲存方式與保存時間也要確保能夠維持副食品的新鮮與食用安全。


反應式餵食(responsive feeding):

反應式餵食(responsive feeding)

每個寶寶的發展不同,但當寶寶的脖子已經能漸漸挺起、看到大人進食時出現吞口水或伸手要求父母手上的食物時,即是寶寶已準備接受母奶以外食物的徵兆,此時,爸爸媽媽即可開始少量給予單純的食物泥,讓寶寶練習進食。


漸進式增加份量:

對於哺餵母乳的嬰幼兒,平均需求量建議(可能因為母乳量不同而有差異):6~8個月每日給予200大卡的副食品、9~11個月每日給予300大卡的副食品,而12~23個月則可增加至每日550大卡。


漸進式增加濃稠度:

為因應寶寶才剛起步的進食與消化功能,副食品建議從糊狀,逐步進展到半泥狀、半固體,而後是固體食物,讓寶寶慢慢熟悉對於非液狀食物的吞嚥與消化。


漸進式增加次數:

除了將副食品逐漸增加濃稠度,餵食副食品的次數也應該由少漸多的逐步調整,建議 6~8個月每天可餵食2~3次、9~11個月每日可餵食3~4次,而12~24個月則可維持每日3~4次,並外加1~2次的點心。


多樣化的營養來源:

副食品的添加應該多元化,蔬菜水果、五穀類與奶、蛋、豆、魚、肉不可偏廢,每天可補充含維他命A的蔬果,幫助寶寶的視力發展,並提供充足的脂肪,以利孩子的器官成熟與能量補給,過多的糖分且無營養價值的食物(如果汁、碳酸飲料)應該避免。


於需要時,給予母嬰營養素的補充:

當飲食的均衡無法全面顧及時,媽媽或寶寶可適量的添加額外的營養補充品,如:礦物質及維生素等,但仍提醒,還是要以天然食物的攝取為主要來源。


生病時溫和餵食:

當寶寶生病時,食欲很可能會因此受影響,為了補充寶寶的營養,少量多餐、母乳或流質食物會讓他比較願意進食,此外,也要注意水分的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