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產檢.掌握母胎健康密碼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愈來愈多的先進檢查運用在產前檢查,相比之下,每次產檢的量體重、血壓與驗尿等例行性產檢,不免給人普通的感覺,佑民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兆琮表示,「這些看似普通的檢查,卻可從長時間追蹤觀察變化,即使變化細微,也可做為是否需要接受進一步檢查的依據」。他提醒,拿到《孕婦健康手冊》的孕媽咪,無論多忙,一定要按時接受產檢,以從規律檢查中觀察是否有所變化及狀況,避免讓問題變得更嚴重而影響了母胎健康。
常規檢查1.體重
蔡兆琮醫師指出,「追蹤體重的增加狀況,可了解胎兒的生長狀況,可說是孕期健康的重要指標」。若將孕期分為初、中、後三期,理想狀況為初期增加1公斤,中期與後期各增加5公斤,整體增加約11〜14公斤,「若多到20公斤就太多了」,畢竟體重若增加太多,胎兒可能會過大,將增加產婦的生產風險;反之,太少的話,胎兒可能有生長遲滯的狀況」,因此,為了自己和胎兒健康,做好體重管理是孕媽咪重要的孕期功課。
當然,不是只有產檢時才要量體重,他建議,孕媽咪不妨養成定期量體重並記錄的習慣,如固定於每星期的某一時間測量,更能掌握體重變化的狀況。
常規檢查2.血壓
產前若有高血壓慢性病史的孕婦,務必主動告知產科醫師,因為原本有高血壓者,在孕期前半段,血壓可能會變正常,但20週之後又恢復原來的高血壓,這會被誤認為「妊娠性高血壓」,由於慢性高血壓演變為子癇前症或子癇症的機會比一般人高,蔡兆琮醫師提醒,「孕期須遵照醫囑服用降血壓藥物,讓血壓得到良好控制」;而孕前沒有高血壓病史,但在妊娠20週後,收縮壓高於140mmHg,就是「妊娠性高血壓」,他說,「這類孕婦屬於高危險妊娠,需要謹慎以對,不過,即使血壓未達140/90mmHg,但與懷孕之前相比,舒張壓增加超過15mmHg或收縮壓增加超過30mmHg,也需要多留意」。除了留意血壓變化,還要注意尿蛋白的反應,以評估是否有子癇前症。
蔡兆琮醫師指出,若收縮壓高於140mmHg,醫師會視病情給予控制血壓的藥物,並應養成在家每天量血壓的習慣;如比正常值稍微高一些,最好也能定期量血壓。有些孕婦或許是緊張,在醫療院所量血壓的結果總比在家自行量測為高,他說,「到醫療院所不要急著量血壓,先坐著休息五到十分鐘,再量血壓」。
常規檢查3.尿液
尿液是人體體內的廢棄物和多餘水分的混合物,尿液中含有多種成分,如蛋白質、醣類、脂肪酸、微量膽固醇、微量金屬、維生素……如果身體出現代謝性疾病時,可能出現不該排泄的物質會混入尿液之中,或應該排出體外的廢棄物仍存於體內,這些變化都可從尿液檢驗一窺究竟。
蔡兆琮醫師表示,女性在孕期中,除了自己的生理運作,還必須肩負胎兒的部分,因胎兒會將自身的排泄物透過臍帶連接胎盤,進入媽媽的循環系統,因此,整個人的新陳代謝系統都隨之改變。「每次產檢進行尿液檢查,可從尿液中的蛋白質(尿蛋白)與葡萄糖(尿糖)的含量,了解腎臟運作的狀況,並評估孕婦的健康」。
他解釋,孕媽咪的腎臟較孕前更容易使血液中的糖分濾出,如尿糖過高,需要進行飲食控制;如持續尿糖過高,且伴有酮體產生,就必須進一步接受血糖檢查,確認是否有葡萄糖耐受不良或妊娠糖尿病?至於尿蛋白高,可能是有泌尿系統感染疾病或慢性腎炎的問題,蔡兆琮醫師強調,「若伴隨高血壓的話,就要診斷是否為子癇前症,將列為高危險妊娠而加強監控」。
他補充,過去,水腫也是診斷子癇前症的必要項目,「但水腫的認定不太客觀,且很多正常孕婦也會有水腫情況,因此,不再用水腫做為診斷的條件」,只是孕婦的水腫狀況嚴重,且出現手部或臉部的水腫,仍應考慮可能有子癇前症。
為何蛋白質出現在尿液中?
蛋白質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當流失至尿液而使血液中的白蛋白含量降低時,就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然而,蛋白質為何會流失?除了腎臟疾病外,若有自體性的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或合併高血壓時,也會影響腎臟的運作功能,而造成尿蛋白異常。
由於蛋白質流失會改變血液中的滲透壓,讓血液中的水分往血管外移動,使過多水分滯留組織,當水分移動到下肢處,就會造成下肢水腫;若到腹中成了腹水;進到肺部則成了肺水。
孕婦會出現蛋白尿,常見原因是患有妊娠高血壓所致,因全身的小動脈收縮與痙攣,腎小動脈也跟著收縮與痙攣,導致腎臟缺血缺氧,讓腎小管再吸收功能不全,使得蛋白質在尿液中的含量增多,因此,尿液檢查就會出現尿蛋白呈陽性反應。
妊娠糖尿病篩檢
妊娠階段,母體中高血糖的血液經由胎盤、臍帶傳給胎兒,若胎兒長期處在高血糖的血液中,易增加胎兒的死亡率及新生兒罹病率,如胎死腹中、巨嬰症或低血糖等,而寶寶長大後也有可能遺傳肥胖型糖尿病;對媽媽的影響則是增加剖腹產的機率、日後成為糖尿病患者的機率增高等。
雖然每次產檢都會驗尿糖,但只是初步的篩檢,蔡兆琮醫師建議,孕婦可在24〜28週接受妊娠糖尿病篩檢──75公克葡萄糖耐糖試驗,做法是在空腹時抽第一次血,喝下75公克葡萄糖水後,在一個和二個小時各抽一次血,總共抽3次血。3次血糖值的正常範圍是92、180、153mg/dl,如果任何一次超過就認定有妊娠糖尿病。一旦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孕婦須配合醫護人員指導進行飲食及運動控制;若血糖值仍偏高,則需照會新陳代謝科醫師施行胰島素注射治療。
常規檢查4.胎心音
孕期中,進行定時的胎心音監測非常重要,可及早發現問題,並使問題得以及時解決。
蔡兆琮醫師指出,「一般在孕期10週以上,即可用都卜勒(Doppler)心音檢測,依據上次檢查的胎位偵測胎心音」,正常胎心音每分鐘可達120次到160次,如果發現胎心音減速,則需要安排胎盤功能檢查或超音波,以查明原因。他表示,「如果懷雙胞胎,必須要聽到2個胎心音才算正常」。他提醒,孕媽咪平常應自行注意胎動狀況,胎動過少或過於頻繁,都顯示胎兒可能有狀況而發出警訊。量胎動的方式如下:
.每天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之前:最少要感受10次胎動以上。
.每餐飯後的1小時內:至少要感受3次胎動以上。
「如胎動頻率達不到上述安全範圍,或感受胎動明顯變少,應儘速就醫,以超音波或胎兒監視器確定胎兒狀況,避免發生意外」。
常規檢查5.宮底高度
蔡兆琮醫師表示,「宮底高度是指從恥骨聯合上方到子宮底的距離,以皮尺量測增加的情形,是一種簡單評估胎兒生長狀況的方式,高度隨週數增加,通常在第20週至32週的階段,宮底高度(以公分為單位)大致等於週數」。若是妊娠後期,體重與宮底高度沒有增加,就要懷疑是否有其他問題而造成胎兒停滯生長。雖然準確性不如以超音波測量胎兒體重,但不要忘了即使是超音波,也存在正負15%的誤差。
默認的例行檢查.超音波
雖然在現行10次產檢中,只有在妊娠20週時給付1次超音波檢查,然而,基於滿足孕婦求心安的需求,目前不少醫療院所默默在每一次的產檢提供超音波檢查服務,而孕媽媽也視為「例行檢查」。蔡兆琮醫師指出,有的大醫院是集中由超音波技術員檢查,產科醫師根據報告對產婦說明結果;有的醫師則是看孕婦狀況,必要時,會親自為孕媽咪進行檢查。
他說,礙於門診時間有限,多以「篩檢式」的方式量胎兒的頭臀徑、腿骨長、腹圍、體重、胎位與羊水量等。蔡兆琮醫師表示,「超音波檢查不該只是有做,還需要加以解釋,才能讓孕婦了解胎兒狀況」,然而,若碰到醫師無暇一一解釋的情況,「就當此次胎兒沒有特別需要注意的狀況」。
自然產必做檢查.B型鏈球菌篩檢
蔡兆琮醫師指出,B型鏈球菌是新生兒細菌感染疾病中最常見之細菌,臨床上若無進行孕婦產前篩檢和積極治療,可引起新生兒敗血症、腦膜炎、肺炎等嚴重感染,造成新生兒死亡或留下神經系統後遺症。他提醒,凡是評估為可自然產的產婦,應在妊娠35〜38週接受B型鏈球菌篩檢。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必須在待產中預防性給予抗生素,可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B型鏈球菌的機會,降低新生兒敗血症的危險。目前孕婦只要在國民健康署認證合約醫療院所接受此項檢查,均可享有全額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