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小小科學家:Q&A篇
為了培養孩子的自然科學觀,想從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現象開始,該怎麼說明?而自然實驗時,如何讓孩子真正學習到實驗的意涵?
陳雅琴主任:
要讓孩子學習觀察自然現象,可以從日常生活看得到的地方開始,如身旁的樹葉、爬行的毛毛蟲等自然生態,但因為大人已經習慣制式化的回答「這是一棵樹」,但是一棵樹也有許多不同的呈現方式,能讓孩子嘗試著把樹畫出來,不同方法就會有不同成效。
其實實驗本身就會說明很多事情,有時候不需說太多抽象艱深的原理,因為孩子還無法完全理解。最好能讓孩子自己回答,說出他觀察到的現象,因為孩子說出來的,才是他真正獲得並學習到的,如果是家長告訴孩子,那只是大人的經驗而非孩子的,切記把主導權給孩子,因為建立科學的精神,是要讓孩子成為主導者,只要他有興趣、願意投入,就有操作實驗的動力,家長儘量不要用自身的觀念,去改變孩子的想像力,因為孩子自己會透過觀察而發現不同,若太急著跟孩子說答案,就失去了觀察過程的意義。
很想和孩子一同玩樂學習,但常常在孩子不會操作或做錯時,忍不住幫孩子處理好,這樣是不是會導致孩子學不到東西呢?
陳雅琴主任:
帶孩子做任何活動或遊戲,家長要注意最重要的一點,不要
任何事情都想幫孩子解決,應該用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孩子慢慢投入,例如孩子自己穿外套時,一直無法把自己的手套入袖子裡,很多家長都習慣順手幫孩子穿上,此時父母應該先讓孩子觀察衣服,嘗試著從前面套上或背後穿上,甚至可以先從幫娃娃穿衣服開始練習,能幫助孩子建立一個邏輯系統,若父母操之過急,又無法允許孩子出錯,不給孩子練習的機會,學習的效果就會比較差。
許多家長對於實作有著錯誤的觀念,認為實作就是所有過程都讓孩子自己做,但這其實是一種放任,較佳的方式應該是提供孩子一些觀點,讓孩子慢慢探究,不需急著告訴孩子答案,因為孩子會自己整合,如同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所說的「同化調適」,孩子會在吸收各種知識後,整合出新的東西,最後達到知識的平衡。
因為孩子常常無法專心在某件事物上,該如何吸引孩子注意,讓孩子專心做實驗?
魏培存主任:
家長可以先把實驗當做遊戲來進行,在進行實驗前,先用有趣的話語來引導,邀請孩子一起參與遊戲。因為許多事物對孩子來說還很陌生,若對實驗本身沒有很大的興趣,也不喜歡嘗試新的事物,如此一來,就不易想跟著家長一起做實驗。所以要注意實驗的時間不能太長,要讓孩子能夠很快地上手,並選擇容易成功的實驗,比較能給孩子成就感,對於往後帶孩子做其他活動,也比較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