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啟齒的孕期便祕和痔瘡
便祕篇
便祕定義
王樂明醫師指出,正常來說,一般人每天至少要排便一次,若少的話至少也要2至3天一次,每週上廁所排便的次數若是少於3次,但必須視年齡、飲食習慣和日常活動及個人體質而定,發現排便次數減少、糞便過於乾硬使排便困難、排便後肚子仍然脹痛或上過廁所後仍然有殘便感,就可視為便祕。
便祕患者問診10大要點
1.排便次數少,還是排便困難或排便疼痛?
2.症狀出現時間有多久?是否忽然發作?有無其他不適?
3.最近是否有生活或工作壓力?
4.最近的睡眠狀況如何?
5.有無精神方面的疾病及有無服藥?
6.飲食及運動等生活習慣如何?是否愛吃刺激性食物?
7.是否接受過便祕治療?效果如何?
8.是否接受過腹部手術或肛門直腸手術?
9.是否有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心肺功能障礙或腎功能不佳等全身性疾病?
10.家族史為何?家中其他成員有無便祕或其他重大疾病?
孕期便祕原因
懷孕期間,孕媽咪的身體為了穩定子宮內膜,使受精卵著床更好,人體自動調整黃體素荷爾蒙分泌,黃體素濃度與未懷孕的女性相較之下,會增加許多。王樂明醫師說明,黃體素雖有安胎、穩定子宮內膜、利尿和降血壓的功效,但也會使腸胃道蠕動速度變慢,促使孕媽咪出現噁心想吐的感受,增加大腸對水分的吸收,糞便變硬難解便;且在懷孕後期子宮會越來越大,而子宮和腸胃道中間沒有間隔,重量增加會直接壓迫在腸胃道上,使大腸及直腸無法有規律地運作,血液循環不良及蠕動減弱,讓排便的功能降低,造成「壓迫性便祕」,導致孕婦比一般人還要容易便祕。
另外,有些孕媽咪發生便祕的原因則是睡眠、飲食習慣不良、擔心排便影響胎兒、精神壓力及運動量不足等原因,或是孕媽咪本身就屬於容易便祕的體質。王樂明醫師強調,尤其是偏食的飲食習慣,對於孕期腸胃道消化吸收及便祕的影響最大,若懷孕期間食用過多肉類食物,水分及纖維質攝取量不足,都會造成孕媽咪便祕,加上若是輕忽便祕的嚴重性,更可能因為飲食失調而演變成惡性循環,導致長期便祕、痔瘡或腹部脹痛。
改善便祕好方法
孕媽咪若在孕期已有便祕情況,又擔心會影響腹中胎兒,王樂明醫師建議可遵循以下方法來改善孕期便祕。
規律運動散步:建議孕婦多運動、多散步走路,例如每天固定步行20分鐘以上,規律且適度的運動可以讓腸胃道蠕動變好。
維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影響新陳代謝,若長期熬夜或作息不正常,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保持心情愉悅:若孕媽咪時常心情緊張以及有壓力,自然會影響生活節奏,且緊張會讓腎上腺素上升使得腸胃蠕動變慢,因此應該多聽聽音樂、出去呼吸新鮮空氣,讓自己放鬆及保持心情愉快。
水分攝取充足:若體內水分補充不夠,腸胃道水分不足,導致蠕動變慢,糞便不易移動,無法刺激直腸收縮,產生便意,所以建議每天至少喝1,500c.c.以上的水。
均衡高纖飲食:以均衡飲食為主,避免吃刺激性、辛辣及油膩的食物,多吃糙米、全麥及蔬果類等高纖維的食物,因為膳食纖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食物通過腸道時間,讓有害物質縮短接觸腸黏膜的機會,且高纖食物可讓糞便較為柔軟易於排出,能夠預防或紓解便祕。
養成定期排便習慣:排便最好的時間是在早餐過後,因此可以養成自己定期定時排便的習慣,訓練時可以練習肛門擴約肌收縮、喝大量開水、牛奶及按摩下腹部,增加排便的感覺,不要邊看書報或手機,應該專心排便,且不要讓自己蹲太久,一有便意時就必須立刻去廁所排便。
補充益生菌:增加腸道益生菌,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幫助消化、促進排便效果,減少腹脹、腹痛等不適,並且增進腸黏膜細胞的新陳代謝,協助維持腸道的健康。
適時至醫院求診:若遵循以上方法都無法改善便祕情況,應至醫院求診,醫師會開立適合孕婦的藥物或軟便劑,千萬不要自行去藥局購買浣腸使用,以免擠壓刺激肛門,使子宮收縮,增加早產風險。
痔瘡篇
痔瘡定義
痔瘡是一種血管組織和周圍結締組織的腫脹及突起,專門指在直腸和肛門的靜脈叢產生充血、膨脹,而痔瘡又可分為「內痔」與「外痔」兩種,依照距離肛門口1.5公分的齒狀線來區分,前者位於齒狀線上方,內痔由於不具痛覺神經,有粘膜覆蓋及有自主神經支配,對疼痛比較不敏感;後者則位於齒狀線下方,但外痔具有痛覺神經,所以對疼痛非常敏感;許多患者則是同時兼具內痔及外痔,這樣則被稱為「混合痔」。
痔瘡患者問診10大要點
1.糞便顏色、狀態為何?有無出血?顏色是鮮紅或暗紅色?出血量多寡?
2.肛門有無疼痛、腫脹?痔瘡有無脫出?能不能用手推回去?
3.在什麼狀況下特別容易發作?症狀出現時間有多久?
4.排便是否費力?有無其他不適?
5.是否有生活或工作壓力?工作是否常久坐、久站?
6.飲食及運動等生活習慣如何?是否愛吃刺激性食物?
7.是否接受過痔瘡治療?效果如何?目前有沒有服用什麼藥物?
8.是否有肝硬化、充血性心臟病、慢性咳嗽、腹部腫瘤等全身性疾病?
9.女性是否有懷孕或是處於剛生產完的狀態?
10.家族史為何?家中其他成員有無便祕、痔瘡或其他重大疾病?
孕期痔瘡原因
痔瘡與便祕並無絕對的關係,但卻和懷孕密切相關,若懷孕前就有痔瘡,可能會使情況更為嚴重,因為許多孕婦可能因為子宮變大,讓直腸和肛門受到壓迫,使下肢靜脈無法回流而發生痔瘡,如同水閥被擋住,後面的水無法前進;或因排便用力、時間太久,使血液直接從動脈衝到靜脈,讓肛門週遭靜脈叢靜脈曲張及充血腫脹,形成痔瘡;孕期飲食及排便習慣不良,使糞便水分不足、過硬就會容易有痔瘡;不過,懷孕期間的痔瘡多半都屬於暫時性痔瘡,不建議動手術處理,等到生產完畢,觀察約3個月至半年,若有慢慢地逐漸變小,代表血液流速慢慢恢復正常,就不用動手術,所以只要不是太嚴重的痔瘡,都不需要過於緊張。
孕期痔瘡危險案例
王樂明醫師說明,若孕期有痔瘡,在生產時用力過度會有破掉的疑慮,嚴重的話則會使出血量多,但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在產婦生產後縫完會陰,卻仍然有大量血液從肛門流出,原以為是會陰四度裂傷,檢查會陰裂傷後確認僅是單純二度裂傷,但血液流量異常,半夜立刻會診大腸直腸外科醫師,使用肛鏡檢查後,發現在距離肛門的3至4公分位置有痔瘡破裂,一次流出的量約500c.c.,這種情況相當緊急,由於肛門口是關閉的,所以血會往內流,恐導致內出血,若當下沒有立刻找到出血點,病人出血量大,恐有死亡之虞,不可不慎。
改善痔瘡好方法
若想改善痔瘡,可以先從改善便祕開始,因為便祕是導致痔瘡的原因之一,因此可以先嘗試上述提及改善便祕的方法,多運動、多吃蔬果及高纖維食物、多喝水,少油膩、少辛辣、少刺激性的食物等,適時補充益生菌促進腸胃蠕動,王樂明醫師建議可遵循以下做法來改善痔瘡。
勿久站久坐:上班上課時常一忙就坐著不動好幾個小時,但每小時應該至少起身活動5分鐘,不要久站、久坐,要常常變換體位,才能避免痔瘡。
注意肛門清潔:排便完之後,要將肛門清洗乾淨,做好局部清潔才可以避免感染。
控制體重:體重過重的人由於下肢承受較大壓力,容易有靜脈曲張及痔瘡,因此要控制好體重來減輕下肢負擔。
勿蹲馬桶太久:儘量縮短如廁時間,每次上廁所最好別超過5分鐘。
勿提重物:若是人們提重物或從事較為費力的運動時,宛如排便用力過猛容易發生痔瘡,所以應該注意避免過度出力。
塗抹專用藥膏:痔瘡情況嚴重建議就醫,醫師會開立痔瘡專用的藥膏來減緩疼痛,平常則可於肛門口塗凡士林,潤滑肛門減少排便的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