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過程實錄—緊急狀況篇
在生產過程中,「痛兩次」(從自然產變剖腹產)是婦產科醫師和產婦都最不想發生的狀況。吳坤光醫師接生資歷超過35年,他透露,事實上,不論是產婦或醫師,都要有隨時必須剖腹產的準備,因為只要在任一產程出現狀況,都可能會讓自然產演變成剖腹產。
1.自然產變剖腹產的準備
剖醫學上將生產過程分為三個產程,第一產程是從開始出現規則陣痛到子宮頸口全開;第二產程是指子宮頸口全開到胎兒娩出;第三產程則是指胎兒娩出到胎盤娩出。
對 於第一胎產婦,第一產程平均約15~16小時,如果超過24小時子宮頸口還沒開到五指、或是早期破水超過24小時,催生之後產程仍沒有進展,就可能要考慮 剖腹產。
「有些產婦對催生藥物的效果不好,催生之後陣痛情況不如預期,為了避免胎兒受到子宮內感染,或是胎兒或母體有危險狀況,就會建議剖腹產。」
2.胎兒卡在產道無法娩出
此外,當自然產產婦進入第二產程,通常會從待產室被送到產房,這個階段,子宮頸口從全開到胎兒娩出,第一胎通常不會超過2小時,第二胎則不超過1小時。
不過,晚婚生育,高齡產婦容易發生產道彈性差,例如子宮頸口不容易開;或是胎兒胎頭過大(從一指到五指,全開後子宮頸口直徑大約10公分,一般胎頭直徑約9.5公分,若胎頭超過10公分,就不容易分娩。)、骨盆口狹窄等等,都可能讓產婦經歷了漫長的陣痛之後,在這重要關口不得不挨上一刀。
另外,胎兒順利娩出之後,產程還未結束。第三產程是指胎兒分娩之後,通常胎盤會在10分鐘之內娩出,但若是發生胎盤滯留或植入性胎盤,胎盤跟子宮壁無法完全剝離,由於子宮還未收縮完全,婦產科醫師可用手協助將胎盤剝離,但如果還是無法剝離,有可能會發生產後大出血,這時候有可能需要開刀取出胎盤,如果開刀後還是取不下來,出現血流不止的狀況,有可能要做子宮切除,所幸,發生這種情形的機率並不高。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