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大挑戰從產後回家開始
穩握臂膀.寶寶洗澡不滑落
剛出生的寶寶,身軀柔軟且嬌弱,新手媽媽第一次為新生兒洗澡總是手忙腳亂又怕弄傷寶寶,其實只要每個媽媽能堅定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第一次為寶寶洗澡就會比較鎮定、也較容易掌握技巧,媽咪可以跟隨著步驟逐步學習,讓親子沐浴時光愉快又有趣。
沐浴前的環境佈置
室溫與水溫
為避免寶寶受涼,沐浴環境的室溫應設定於26℃~28℃之間,除了將門窗關上隔絕風口之外,冬季若有需要,也可將浴室中的暖房設備開啟,而洗澡水的準備,則以40℃左右最為適當,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嬰兒室資深護理師黃立穎表示,有些媽媽會借助水溫測量計來評估溫度,但建議媽媽把水溫測量計做為輔助,透過每次以手試水溫的方式,慢慢熟悉適合寶寶洗澡的溫度。
衣物準備
在為寶寶洗澡前,建議媽媽先將寶寶的衣物與大浴巾準備妥當,以便能在寶寶出浴後迅速包裹身軀並拭去水珠,衣物若有兩件以上,建議先將袖子交疊放好,讓寶寶一次能將兩件衣物同時穿上,黃立穎護理師提醒,由於新生兒身軀柔軟,衣物的選擇要以開襟式設計為優先考量,避免套頭式或後扣衣物的穿脫不易;貼近皮膚的衣物材質,也須注重透氣與舒適,棉質或麻料是比較適合的選擇,此外,某些衣物材質:如絨布或毛料,雖然較為保暖,但也可能比較容易引起新生肌膚的敏感反應,媽媽可觀察寶寶的穿著狀況,若有產生任何敏感反應,就須暫時避免這類材質的衣物直接接觸寶寶肌膚。
選擇更換尿布方便的衣物
新生兒(尤其是喝母奶的寶寶)的糞便通常較稀且次數較多,為方便穿脫與更換尿布,在衣物的選擇上,包屁衣與兔裝會比上衣加褲子的搭配更容易進行替換。
循序漸進的沐浴步驟
口腔清潔
清潔雙手後,取一小塊拋棄式紗布巾或紗布,以開水或飲用水沾濕,擦拭寶寶的口腔內上下牙齦與舌苔,也可輕輕為寶寶的牙齦按摩,到寶寶長出牙齒前,每1~2天可進行1次。
清洗小臉洗洗頭
以橄欖球式的抱法(將寶寶夾在腋下、臉部朝上),將手掌置於寶寶的後頸部,穩穩托住寶寶的頭部,將紗布巾沾水後擰乾,從兩邊內眼角向外擦拭,將眼屎清除,再輕輕帶過整個臉部與耳朵。洗頭時,托住寶寶頭部的大拇指與小指頭則須分別將耳朵折起蓋住,以免寶寶耳朵進水。黃立穎護理師也說明,因為寶寶頭髮很細,還不須使用到吹風機吹乾頭髮,且大部分的新生兒並不喜歡吹風機的聲音,因此,替寶寶洗完頭後,媽媽只須以毛巾為寶寶將頭髮仔細擦乾即可。
耳垢與鼻屎
寶寶雖然剛出生,但媽媽可能發現寶寶的耳朵有不少耳垢,媽媽可於洗澡時或洗澡後,用紗布巾為寶寶擦拭乾淨,不過,因為寶寶的耳道太細緻又彎曲,不建議媽媽自行為新生兒挖耳朵;此外,若發現寶寶的鼻屎太多,可能導致呼吸不順暢,則建議媽媽可使用極細軸的棉花棒為寶寶進行清理,但須留意不要清理的過深,或也可將衛生紙捲成較硬挺的細軸狀,溫柔為寶寶清理鼻腔。
生殖器官與屁屁
除了寶寶的屁屁要記得輕輕搓洗之外,寶寶的生殖器官通常有較多的皺褶,媽媽在浴盆中無法確切洗到的地方,沐浴結束後可善用棉花棒沾水來處理,例如:翻開女寶寶的會陰皺褶輕輕清潔尿垢,或是將男寶寶的包皮輕輕下推一點點(須小心施力,避免寶寶不舒服),以清潔龜頭處的尿垢。
沐浴用品
寶寶因為長時間待在室內,沾染的髒汙有限,媽媽可以選擇替寶寶以單純清水洗澡而不使用洗劑,但黃立穎護理師建議,當寶寶汗流得比較多時,可適量使用沐浴用品,除選用天然溫和的成分之外,身體與頭髮也無須特別區分產品類型。
重點加強
洗澡過程中,媽媽可針對寶寶比較容易出汗的部位(包含:頸部、腋下與跨下)仔細清洗,且因為寶寶的頸部不明顯,通常是夾在下巴與胸前之間,提醒媽咪要特別抬起寶寶的下巴進行清潔,以避免遺漏奶垢和汗漬堆積。
容易忽略的部位
寶寶的小手因為天生抓握反應而常常緊緊握住,且因為包裹在小手套中,容易流汗的特性更會讓小手產生汗臭味,媽媽在洗澡時,應將小手與指縫間稍微搓洗,才不會讓小手充滿汗味。
沐浴後保養
肌膚保養
為因應寶寶多汗的特性,長輩習慣為寶寶撲上爽身粉,以期為寶寶帶來乾爽感受,而現代媽媽也會因為擔心寶寶皮膚太乾燥而給予護膚乳液,黃立穎護理師表示,只要撲爽身粉的過程不會讓寶寶吸入不必要的粉末、乳液也不至於引起寶寶的過敏反應,媽媽都可放心使用,此外,黃立穎護理師建議媽媽可以在包上尿布前為寶寶的屁股塗抹一層薄薄的凡士林,可幫助寶寶隔絕大小便的刺激,並避免寶寶產生紅屁股的症狀。
臍帶護理
連結著媽媽與胎兒的臍帶,在孕期中扮演著供應養分的重要角色,當寶寶娩出並由醫師斷臍後,寶寶身體會自動將斷面進行密合與脫落,在臍帶完全密合與脫落前,每次寶寶沐浴完就必須使用75℃酒精為臍帶進行消毒與乾燥的護理,黃立穎護理師提醒,為寶寶洗澡時,臍帶不用特別搓洗,沐浴後擦乾,再以棉花棒進行消毒與乾燥即可。護理時,方法為將酒精滴入肚臍,以棉花棒繞肚臍根部一圈,若只是在皮膚畫圈無深入根部,則無法達到消毒效果。黃立穎護理師建議,在臍帶尚未密合與脫落前,爸爸媽媽於包覆尿布時,腰部前側可以向下褶一折,以讓肚臍露出,避免悶濕。
抓好角度.輕鬆餵食
即使是親餵母乳的媽媽,無論是因為外出方便或需要準爸爸的臨時協助,奶瓶餵食的技巧有所熟悉,才能讓夫妻對於育兒有更多的彈性與參與。
餵食準備
新生兒由於腸胃道發育尚未完全成熟,在餵食時較容易發生溢奶的情況,因此在餵食寶寶前,媽媽或爸爸可在寶寶的下巴下面墊一條紗布巾,以避免奶水停留在寶寶衣物或脖子皺摺處,而奶瓶的奶嘴選擇,除了依照產品標示的月齡來區分之外,建議媽媽可先選擇圓孔型的款式,洞口較小,流速較適合新生兒,此外,媽媽也可以將奶瓶以倒置的方式觀察流速,若奶水流速太快,則擔心有嗆到的風險而不適合新生兒。
解凍母乳
母乳解凍可選擇以隔水加熱(約60℃溫水)的方法,或使用溫奶器,並將溫度訂在最適合寶寶飲用的40℃,且因為母乳中含有許多珍貴的活性成分,因此,解凍後的母乳若當次沒喝完,為免口水影響奶水變質,也不宜再冷藏或冷凍保存,此外,解凍母乳不可使用微波爐或以火直接加熱,否則會破壞其中的營養成分,而若加熱過程中出現分層,屬正常現象,爸爸媽媽只要輕輕將奶水均勻搖晃混和即可。
配方奶粉
在無法給予足夠母奶而須暫時選用配方奶粉時,沖泡過程須注意手部與容器的清潔,沖泡時,在奶瓶中加入約50℃的開水,再依產品指示加入適量的配方奶粉,餵食前,先滴一滴奶水在手腕內側以試溫,確定不會過燙再給寶寶飲用,餐後,未喝完的奶水也不宜繼續保存,1~2小時內應飲用完畢,否則應丟棄。
親子共享餵食時光
餵寶寶喝奶是親子間難得的溫馨時光,爸爸媽媽可以選擇一個舒適的環境,並確保自己的姿勢舒服,以避免餵完奶後造成肩頸痠痛,黃立穎護理師也提醒,因為新生兒容易發生胃食道逆流,因此,不能讓寶寶平躺著喝奶,而應該以稍微傾斜的姿勢抱著寶寶,同時,奶瓶也應以45度到60度左右的角度讓寶寶吸吮,並留心讓奶水充滿整個奶嘴內部,以避免寶寶吸到空氣而脹氣,而當奶水逐漸減少至低於寶寶的嘴巴時,即可將奶瓶從寶寶嘴裡拿開,可免於寶寶吸完最後一口奶水後直接吸到瓶中的空氣。
餐後拍嗝
寶寶因為許多消化器官尚未成熟,因此,6個月前爸爸媽媽若在餵食後為寶寶拍嗝,能引導寶寶將進食時可能吸進的多餘空氣排出,也會讓寶寶感覺比較舒服。黃立穎護理師表示,因為新生兒無法承受太重的力道,因此,為寶寶拍嗝時,力道要儘可能輕柔,同時不建議以搖晃的方式引導寶寶打嗝。
持續時間
許多媽媽在為新生兒拍嗝時,因為一直等不到寶寶打嗝而感到心煩意亂,事實上,親餵母乳的寶寶因為吸吮時,嘴巴與乳房較為貼合,吸入多餘空氣的機會也較少,因此若於親餵後一直拍不出嗝,可能表示寶寶並無吸入多餘空氣,媽媽可不用執著於寶寶非打嗝不可;但若餵食寶寶是以瓶餵的方式,則吸入多餘空氣的機會比較大,若持續沒有打嗝,除了可能未吸入多餘空氣之外,媽媽也可暫時墊高寶寶床頭,讓寶寶稍微將奶水消化或待可能未排出的氣體自然排出,此外,媽媽若還是不放心,也可以捲起的大浴巾輔助寶寶右側臥,讓可能未排出的空氣在造成寶寶溢奶時,奶水能從嘴角流出,比較安全。
坐姿拍嗝法
讓寶寶側坐在大腿上,一手托住下巴,另一手成杯狀,輕輕拍打寶寶背部,或以手掌畫圓圈的方式引導寶寶排出空氣。
趴肩拍嗝法
一手托住寶寶屁股,讓寶寶側著臉趴在爸爸或媽媽的肩膀,另一手輕拍寶寶背部,或以手掌畫圓圈的方式引導寶寶排出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