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兒童> 兒童照顧> 如何選擇幼兒園:準備篇

如何選擇幼兒園:準備篇

隨著政府對學齡前幼兒教育的重視,無論公立或私立幼兒園,近幾年都持續依據教育部推動的新課綱,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修正,以實現對幼兒發展全人教育的理想目標。本篇幫助家長瞭解課綱精神與幼兒需求,讓爸媽對於將孩子交托幼兒園不再迷惑。

幼托整合

隨著民國101年「幼兒教育及照顧法」的頒布與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大綱的公布,不只早期熟悉的幼稚園、托兒所名稱得以整合定義,連課程、作息與活動也有了遵行方向;目前不僅幼稚園與托兒所統一改制為幼兒園,專門招收2~6歲的幼兒,法規中對於師生比、師資任用資格與課程的規劃等項目,也都有明確的指導原則。教育部有鑒於學前教育對孩子日後發展深具重大影響,為了提升學前教育的品質,整合多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後,公布幼兒園適用的新課綱,期望「以幼兒為主體」的新課綱能夠落實在全國的幼兒園中,培養幼兒在完善的規劃與引導下,發展健全人格並奠定終生學習的基礎。

學齡前的能力培養

如何選擇幼兒園:準備篇

由於雙薪家庭的普及,許多媽媽在分身乏術之下,會提前將寶寶送進幼兒園,然而,幼兒園雖非義務教育,但卻佔據孩子將近一整天的時間,家長不免想了解幼兒園能提供孩子什麼樣的經驗,又對於寶寶有哪些幫助。台北市立南海實驗幼兒園園長鄭玉玲表示,學前教育著重在培養孩子「帶得走的能力」以及「以幼兒為主」的適性發展活動,讓學習不但能融合於孩子的生活中,也能因為孩子的自發性學習而持續保有學習興趣。

2~6歲的幼兒階段,是寶寶從家庭生活銜接小學團體生活的過渡時期,這段期間除了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還必須建構孩子的社會互動能力、情緒管理能力、語言溝通能力、創意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以及身體動作能力,這些能夠帶得走的能力,可以幫助孩子於初期接觸小學體制的社會生活時適應良好,並在日後的學習中,善用正向思考與創意面對各種情境。

生活自理能力:教導孩子學習照顧自己,例如:確實完成如廁動作、自己吃飯、自己整理書包等。

社會互動能力:學習禮貌、尊重、同理、接納、互助與關懷,並知道如何與人相處互動的正確方式。

情緒管理能力: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當負向情緒發生時,可以怎麼面對處理與調整;需要求助時,可以請誰幫忙。

語言溝通能力:學習理解他人,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而傾聽、同理他人的感受。

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一旦進入小學生活,就必須開始學習獨力完成課業上的學習,因此在進入小學前,培養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能幫助孩子對於日後的各項學習不僅穩定且更有信心。

身體動作能力:幼兒階段大肢體與小肢體的充分活動,能幫助孩子建立身體與大腦的協調能力,並發展身體肌力、平衡感、協調性、穩定性等能力,是此階段幼兒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培養。

為了讓家長便於觀察幼兒園的活動或課程規劃是否符合以幼兒為主體的精神,建議家長可依教育部(全國教保資訊網)所鼓勵的「幼兒園正常化教學影片」為參考依據,其目標包括:

如何選擇幼兒園:準備篇1.以統整課程取代分科課程:傳統的教育著重在語文、算數等分科教學,忽略學齡前孩子需要透過操作學習與從遊戲中啟發的重要性,統整課程則著重在從幼兒的生活經驗完整探究某個主題,例如:當主題從孩子生活經驗中的「紅包、春聯等紅色印象」為出發時,孩子能在老師的引導下觀察環境中哪些物品是紅色的?紅色在華人文化中可能代表的意義,以及對紅色的感覺等,讓孩子能夠經由觀察、思考、提問或發表,來促進覺察感知、表達、推理、欣賞、創意、社會關懷等各方面的發展。

2.要角落(適性學習),不要才藝:鼓勵幼兒園運用學校空間及教室的角落,針對不同幼兒的興趣,規劃不同的學習區,例如:圖書區、扮家家酒區、工作區、科學探索區等,讓孩子依自己的喜好深入學習,取代傳統教室中對每個幼兒單一才藝的教學。

3.要自編教材,不要坊間教材:有別於過往的統一固定教材,教育部鼓勵老師依班上幼兒的特性,設計適合的教具與學習主題,因此,每個班的規劃活動通常不盡相同,教具或學習主題從幼兒的生活經驗而來,例如:老師親自示範栽種植物、製作有機肥料等,讓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活」教材豐富幼兒的學習經驗。

4.要生活課程,不要知識灌輸:幼兒階段的能力養成應著重在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連結互動,而非填鴨式知識的灌輸,例如:帶領孩子實地坐一趟捷運,引導觀察與發想,而非從圖卡或書本的解說來認識交通運輸工具。

5.要操作經驗,不要注音拼讀寫:新課綱不鼓勵在幼兒時期先修小學課程,(如:學注音),而是強調讓孩子從實做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操作中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與能力,因為唯有自幼時將學習的基本態度與能力逐漸建立起來,日後進入小學或嘗試各項學習,才能充分發揮學習能力與主動求知的意願,讓知識真正為己所用。

老師的角色

教育部的幼兒園課程大綱(以下稱新課綱),讓幼兒園老師的角色不再是以往上對下的單向教導者,而是轉變為幼兒的引導者、陪伴者與回應者,鄭玉玲園長認為,老師們必須藉由觀察孩子、以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去發現孩子的興趣,並順應他們的興趣去引導學習,不應急著給予答案,過程中也必須能夠解析出順應幼兒現階段學習,應該加強的部分為何,並從中輔助。隨著新課綱的推行,教育部對於老師的研習課程也持續配套進行,除了幫助老師更理解新課綱精神,也協助老師透過經驗分享交流,修正並深化教學經驗,厚實老師的專業能力。

家長的角色

因為時間分配的原因,當家長必須將孩子交托幼兒園照顧時,許多爸爸媽媽都希望幼兒園能協助完成自己無法親自為孩子達成的學習任務,然而,雖然幼兒園老師能協助孩子的能力養成,但對孩子而言,父母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鄭玉玲園長表示,站在幼兒園的立場,老師與家長之間若能建立彼此合作的夥伴關係,對幼兒能有最正面的影響,因此,建議家長若有任何疑問或需要協助的地方,要與老師多溝通,以找出最適合孩子的學習方式,可避免孩子面臨家庭與學校標準不同的適應衝突,此外,無論孩子是否交托幼兒園,親職任務永遠無法外包,唯有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與老師通力合作,才能教養出健康、正向、積極的孩子。

幼小銜接

從幼兒園到國民小學,一般而言,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大班在最後一個學期的學習重點,台北市私立非營利幼兒園李淑麗園長認為,幼小銜接並非急著寫字或只著重在認知的學習上,而是應該從孩子「內在心理結構成熟度」、「外在行為表現符合期待」與「面對新環境適應具彈性」等三個方向著手,而群體環境的改變,不單只是習慣作息與熟悉環境,還必須協助孩子提升各項能力的成熟度,因此,家長在探訪幼兒園時,可一併瞭解幼兒園在幼小銜接上的實際安排是否符合期望。例如:有些幼兒園甚至還會實地探訪小學環境,並在畢業前比照模擬國小的作息讓孩子提前適應等。

如何選擇幼兒園:準備篇

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

為協助家庭減輕育兒負擔,政府於民國99年發布5歲幼兒免學費教育計畫,只要於當學年度前(9/1),家中有幼兒滿5足歲,並就讀於公立幼兒園或與政府有合作協定的私立幼兒園所即可申請,補助金額為:公立幼兒園之學費可全額減免,私立幼兒園則每名幼兒每學期最高可補助15,000元整,經濟較弱勢的家庭有加額補助,建議家長在決定送孩子進幼兒園之前,可多方了解相關補助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