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孕期所需黃體素
關於「黃體素」
一般常聽到的女性荷爾蒙,其實就是指雌激素與黃體素,其來源是由體內的類固醇做合成,而黃體素是女性體內本來就存在的一種激素,黃體素對孕媽咪來說,最基本的影響就是可以穩定子宮內膜的環境,這種穩定作用是人體為了懷孕後胚胎著床所做的準備,如同給胚胎一個溫暖且安定的床,因為有這樣的功用,所以懷孕時的黃體素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功能
在懷孕過程中,黃體素主要的功能就是穩定子宮內膜,而分泌黃體素機制的第一步,是由腦垂腺的前葉先分泌促濾泡生成激素(FSH)及黃體生成激素(LH),就像是上游告訴卵巢該排卵了,人體才會開始分泌雌激素,雌激素分泌後就會讓內膜的厚度增加。因為懷孕後,母體多了本來沒有的生命體,所以胎兒對母體而言是屬於外來的,孕媽咪體內的其中一個免疫機制,會把胎兒誤認為外來的異物,可能會出現攻擊胎兒的狀況,此時,黃體素就是重要的媒介,能阻隔這種免疫抗體的攻擊,這也是黃體素在孕期中主要的防護功能。
分泌來源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沈孟勳提到,黃體素的分泌過程,是從卵巢中的濾泡形成卵子後開始,因為卵子在排卵後,卵泡壁萎縮而形成黃體(corpus luteum),在切片上會觀察到偏黃色的組織,就是從黃體中分泌的。女性除了卵巢會形成黃體以外,腎上腺皮質也會分泌類似黃體素的物質,但懷孕初期大部分還是從卵巢的黃體來分泌,之後漸漸會被胎盤所取代,胎盤也會分泌人類絨毛膜激素,無論是人類絨毛膜激素或黃體素,都具有安胎的作用。
檢測及分泌量
檢測黃體素的濃度,目前大多以抽血的方式測量,因為黃體素的分泌是呈現波動性的,一般來說,女性在排卵後黃體素才會升高,也就是與所謂的高溫期與低溫期有關,所以醫師在測量黃體素分泌量時,大約會安排在排卵後7至8天時抽血,準確度較高。若女性在沒有懷孕的情況下,於排卵的前期,黃體素濃度會比較低,可能落在2至5ng/ml之間,若已經確定懷孕了,抽血的數值可能會超過25ng/ml以上,但還是要與週數一起觀察,因為大部分的孕媽咪,懷孕週數越多,黃體素就會跟著逐漸上升,在穩定的第二孕程中,黃體素才會維持一定濃度,大約200至300ng/ml。
測量體溫
除了抽血檢測黃體素濃度以外,測量體溫也是判斷黃體素是否足夠的方法之一,因為分泌黃體素會使人體的體溫升高,正常情況下,高體溫的時間應該為14天左右,而高體溫的溫度大約在攝氏36.7度,測量體溫的時間,建議在清晨起床後10分鐘測量。
缺乏黃體素的原因
缺乏黃體素最常見的狀況,就是在測量高溫期時,發現天數不足,可能小於10天,而部分女性會在經期來潮前,有點狀出血的症狀或反覆性流產,如果有這些情形,就可以推測為黃體素不足。不論是試管嬰兒或施打刺激排卵的藥物等,都是以人為的方式讓卵泡成熟,而體內黃體素的濃度被人為控制,反而會造成內生性的黃體素減少,所以在做試管或人工受孕後,也會補充缺乏的黃體。
沈孟勳醫師提到,人腦中的腦垂腺分為前葉、中葉、後葉,關於性的荷爾蒙就是從腦垂腺前葉所分泌,如FSH及LH,而泌乳激素則是從後葉分泌的,正常情況下,在懷孕後期或產後哺乳時,泌乳激素就會升高,所以很多哺乳的媽咪會停止排卵,就是因為泌乳激素升得很高,泌乳激素跟腦垂腺體有著牽制作用,在泌乳激素高時就會抑制排卵,進而影響黃體素的濃度。
黃體素不足的症狀
因為每個人的體質狀況不同,所以黃體素不足的孕媽咪,可能出現的症狀也不一定相同,最常見的是測量高溫期時的天數少於10天,或體溫上升的不夠,而正常排卵的女性高溫期大約有14天。另外,在兩次經期的間隔中,女性有出現點狀出血的情形;反覆流產的次數多;容易感到疲勞、沮喪;腹部脹及水腫等,都是黃體素不足的症狀。由於高齡懷孕及人工生殖的比例逐年升高,若高齡懷孕,女性的卵子也較老化,卵巢機能比年輕時差,所以出現這些症狀的孕媽咪也相對增加。對於有懷孕計畫的婦女來說,如果黃體素不足,子宮內膜無法順利充血,受精卵就不易著床,成功懷孕的機率也相對降低。
如何補充黃體素?
遇到黃體素不足的情況,可以用飲食來補充,如全穀物、堅果類、維他命B6等,但如果是曾經反覆流產的女性,為了避免再次流產或懷孕早期已有出血現象,只用飲食來補充黃體素的效果差且速度較慢,所以使用藥物來加速黃體素的吸收,對反覆流產的女性較有幫助。沈孟勳醫師特別提醒,目前網路上有許多關於補充黃體素的食物資訊,無論是中藥、成藥或食材,孕媽咪都不要道聽塗說,導致胡亂吃下不必要的食物或成藥,反而提高身體不適的機率,一定要諮詢醫師後,才能正確診斷出缺乏的原因,並有效補充黃體素。
使用藥物
治療缺乏黃體素的孕媽咪,在臨床上的做法通常是缺什麼就補什麼,這是最快也最直接的方法。而黃體素的藥物使用方式有口服、陰道塞劑、針劑的劑型,沈孟勳醫師提到,醫師在做試管嬰兒或人工受孕時,大多以陰道塞劑的方式來補充,因為口服黃體素大約只有百分之十的劑量會進入胎盤中,而普遍來說陰道塞劑的效果最好,除非有些女性因為流產而有大量出血,黏膜中的血液可能干擾吸收外,還是以陰道塞劑為最佳的黃體素藥物。
若在不敢使用陰道塞劑的情況下,也可以選用吸收略低於陰道塞劑的針劑。大約有五成的孕媽咪在第一妊娠期有出血情形,此時醫師會開立黃體素給孕媽咪使用,這是懷孕初期唯一的安胎藥物,若安胎的效果差,而出血變多造成小產,就要儘快就醫。
副作用
使用黃體素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耳鳴、頭痛、頭暈、水腫、腹脹等,尤其是黃體素針劑中含有花生油,所以對花生過敏的孕媽咪必須避免使用,在諮詢醫師時,一定要特別說明,以防注射針劑後,出現不良的副作用。因為黃體素是由腎上腺皮質所分泌,可能會造成水分滯留,所以也常有水腫的情形。關於黃體素藥物的副作用,也會出現在人體平滑肌的器官上,而對於平滑肌的影響,會使腸胃蠕動變慢,甚至出現便祕,孕媽咪也需要多加注意。
囊腫手術是否影響黃體素?
大約在孕期八、九週以後,胎盤會開始取代卵巢分泌黃體的功能,如果孕媽咪的卵巢內本來就有囊腫,醫師通常不會在此時取出囊腫,因為黃體也可能會一併流失,就很容易造成流產。若有卵巢囊腫的患者,在孕程中只能以追蹤的方式處理,除非大到非切除不可,才會等到第二妊娠期,待胎盤較穩定時進行切除手術,除了降低流產機會外,還能確保胎兒的健康,因為懷孕初期是胚胎神經發育的時期,若在此時施打麻醉藥,也可能造成畸胎或其他對胎兒不好的影響。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