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媽媽必修 檢視疫苗接種狀況.保障母胎健康
疫苗可略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活菌減毒疫苗、死菌疫苗及類毒素疫苗,除了活菌減毒疫苗之外,其他兩類疫苗皆可在懷孕過程中注射。
Part1認識疫苗類型
一、活菌減毒疫苗
亞東紀念醫院婦產部專任主治醫師陳悅意表示,活菌減毒疫苗的製作方式是將活性的細菌或病毒,降低病原體的毒性所製成,但由於這類疫苗尚具有活性,會在人體內自行增加繁殖,所以也有可能會出現自然感染的症狀,進而透過胎盤傳遞至胎兒體內,造成胎兒感染或發展異常等後遺症,所以國內皆建議女性施打活菌減毒疫苗的3個月內,應避免懷孕。
活菌減毒疫苗(細菌)
卡介苗。
活菌減毒疫苗(病毒)
腮腺炎疫苗、德國麻疹疫苗、口服型小兒麻痺疫苗(沙賓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黃熱病疫苗、水痘疫苗。
二、死菌疫苗
死菌疫苗是將細菌及病毒殺死,再注入人體內,藉此引發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且由於細菌和病毒已死亡,無法引起感染,所以對孕婦及胎兒不會造成威脅。不過,其免疫效果比活菌減毒疫苗低,所以無法持續太久,需反覆注射多次;舉例來說,面臨流感高峰期時,衛生局經常會透過電視新聞呼籲民眾應儘快至醫療院所施打流感疫苗。
死菌疫苗(細菌)
霍亂疫苗、百日咳疫苗、鼠疫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B型流行性感冒嗜血桿菌疫苗、副傷寒疫苗。
死菌疫苗(病毒)
B型肝炎疫苗、流感疫苗、注射型小兒麻痺疫苗、狂犬病疫苗。
三、類毒素疫苗
陳悅意醫師表示,類毒素疫苗則是把細菌分泌的類毒素製成疫苗,成分不含細菌,對準媽媽及胎兒來說不具威脅,因此和死菌疫苗一樣,皆屬懷孕期間可施打的疫苗種類。
類毒素疫苗(細菌)
白喉疫苗、破傷風疫苗。
Part2檢視接種狀況
一、德國麻疹
若孕婦在懷孕初期遭到德國麻疹感染,會有發燒、疲倦、耳後淋巴結腫大、出疹等臨床症狀,胎兒也有高達九成機率會被傳染,並出現先天性缺陷及中樞神經缺損方面的問題(例如智能障礙、先天性白內障、聽障、先天性心臟病等),帶來的負面影響其實頗大,所以建議女性都應先施打疫苗以具有其抗體。不過,德國麻疹疫苗屬活菌減毒疫苗,所以懷孕期間應避免接種。陳悅意醫師指出,施打德國麻疹疫苗後,效果可維持10年,如果忘記上一次何時接種、超國10年未接種或不曾接種過的人,最好在懷孕之前先進行檢查,並進一步安排施打疫苗的時間。
她另補充說明:「一篇刊登在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文章曾指出,在1997年至2001年之間,有200多名懷孕未滿3個月的孕婦接種德國麻疹疫苗,但新生兒異常機率並不比一般人高,所以從2011年12月開始,美國疾病管制局改為建議女性施打活菌減毒疫苗後1個月內不可懷孕。同理,國內外的醫師也不會因此主動建議家長採取引產措施。」
二、水痘
目前衛生福利部已將水痘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水痘是一種病毒性且高傳染力的疾病,如果在懷孕初期及中期感染水痘,有1%~2%的胎兒會出現視網膜炎、四肢萎縮等病變,懷孕後期感染的症狀則更為嚴重,有3%~4%的胎兒可能會死亡,且準媽媽病情嚴重時,還會罹患肺炎,屆時必須依靠抗病毒藥物治療;縱使胎兒順利出生,也有極高機率罹患腦膜炎或肺炎。不過,施打過其他疫苗後的1個月內,也不適合再接種水痘疫苗,以免產生交互作用。
三、B型肝炎
B型肝炎會藉由血液或性交傳染,若遭受感染,將出現肝硬化等慢性疾病。如果於懷孕初期感染,有一成機率會垂直感染給胎兒,若後期感染,胎兒則有高達九成機率受到感染;胎兒若罹患B型肝炎,可能會出現體重過輕及早產等後遺症。B型肝炎疫苗分成兩種方式施打,第一種是6個月之內施打3劑,分別為第0、1、6個月注射;第二種則是1年內施打4劑,則是在第0、1、2、12個月接種,此疫苗一定要全部施打完之後,才能在體內產生完整的抗體。如果女性在接種B肝疫苗後發現自己懷孕,也不必太擔心,因為B型肝炎疫苗屬於死菌疫苗,對孕婦及胎兒並不會產生影響。
陳悅意醫師表示:「孕婦如果感染B型肝炎時,有高達九成機率會傳染給寶寶,所以寶寶出生後的24小時內,醫院會為他們注射免疫球蛋白及B型肝炎疫苗;不過,若準媽媽身為B型肝炎帶原者,縱使施打過免疫球蛋白及B型肝炎疫苗,仍有一成的寶寶也會成為帶原者,無法徹底預防。」
四、流感
流感可分為A型流感、B型流感及C型流感,其中以A型流感所帶來的症狀最為嚴重,且變異性較高,時常造成區域性的大流行;反之,C型流感帶來的威脅則最小,也不易變異。孕婦罹患流感時,會出現高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等臨床症狀,嚴重者會併發呼吸衰弱、肺炎、心肌炎、腦炎或敗血症;如果經由胎盤傳染至胎兒,胎兒可能會發生神經管缺損、水腦症、早產、流產或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若於待產期間不慎受到感染,也可能造成新生兒腦性麻痺、痙攣,甚至死亡等風險。所幸流感疫苗也屬於死菌疫苗,除了孕婦應於流感高峰期主動接種之外,建議國人每年也須施打一次疫苗,以保障自己的身體健康。
五、百日咳
若準媽媽在懷孕後期感染百日咳,待分娩之後,新生兒可能會出現咳嗽、呼吸困難、腦部損害等後遺症,病情嚴重者則不排除有死亡的可能。陳悅意醫師指出,百日咳雖屬死菌疫苗,在懷孕過程中或產後皆可施打,但由於抗體生成需要一些時間,為使準媽媽健康度過懷孕後期,建議懷孕第28~32週時施打,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連帶使胎兒免於細菌感染。此外,通常百日咳疫苗會與白喉疫苗及破傷風疫苗一同進行施打,簡稱三合一疫苗,破傷風疫苗屬於類毒素疫苗,準媽媽也能安心施打,而且施打之後5年內能維持抗體,可避免受傷時,傷口遭受細菌感染導致其他併發症。
六、子宮頸癌疫苗
除了上述疫苗之外,陳悅意醫師也建議準媽媽,可在懷孕後期施打子宮頸疫苗,目的就是為了預防罹患子宮頸癌。目前國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的女性年齡大約介於9~26歲之間(國外曾有研究表示45歲以上的婦女也可以施打),只要是未罹患過人類乳突狀病毒的女性,都是核准的施打對象。陳悅意醫師說明:「子宮頸疫苗需耗費半年時間施打3劑,縱使分娩之後須開始哺乳,也不會影響母乳所含養分,對寶寶來說並不會產生特別的負擔。」
醫師貼心叮嚀
陳悅意醫師表示,施打疫苗之前,若醫師沒有詢問,媽咪也可以主動告訴醫師過往病史,假設已知對雞蛋過敏、對疫苗成分過敏、曾經使用抗癌藥物或是先天性及後天性免疫缺乏症候群者,甚至是過去曾經在接種疫苗時,發生過嚴重不良反應者,可能就不適合接種疫苗,必須提早告訴主治醫師,才可避免引發後續效應。「目前台北市及新北市對於孕前、婚後檢查均有相關補助,媽咪可經由尿液與血液篩檢,了解自己是否已具有水痘、德國麻疹等疾病的抗體,才能夠進一步安排接種疫苗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