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寶來了.輕鬆緩解大寶的老大情結
寶寶3歲之前,心智發展上通常會比較以自我為中心,對於出現另一個手足共同分享爸媽的愛感到陌生,因此二寶的到來,容易讓大寶對弟弟或妹妹產生敵意,台北旭立心理諮商中心黃柏嘉心理師表示,若爸爸媽媽持續維持對孩子的高度關注,孩子對於弟弟或妹妹的到來,其實能有比較少的焦慮感。
懷孕期間.不讓大寶覺得「愛」改變
當家中即將再增加一位新成員,年紀還小的寶寶雖不能直接明白父母的喜悅,但從爸爸媽媽的舉止表現中,也能很容易察覺生活中逐漸出現的細微改變,黃柏嘉心理師認為,懷孕期間,任何行為上的改變若會影響大寶的認知,都要留心解釋,否則會讓大寶感覺:爸媽因為二寶的出現,對他的愛有所改變。例如:許多媽媽懷孕後不方便長時間抱著體重較重的大寶,此時,孕媽咪若對大寶解釋:「因為肚子裡有小寶寶,媽媽不方便一直抱你。」就可能會讓孩子覺得因為弟弟或妹妹的到來,媽媽有了一些改變,而這改變可能不利於自己,並因此產生警戒;但若孕媽咪說:「這樣抱你,媽咪身體會覺得不舒服。」讓拒絕的原因不是因二寶而來,就比較能避免大寶在此時感到受威脅。同時,黃柏嘉心理師也強調,家長在拒絕孩子時,別忘了再多給一個「可以」的選項,讓孩子不會覺得一直被否定或被拒絕,例如:媽媽站著抱你不舒服,但可以坐著抱你。
臨盆時爸媽怎麼說
當媽媽要去生產時,可能須先將大寶暫時交由長輩代為照顧,爸爸媽媽可以這樣說:「媽媽要去醫院把弟弟(妹妹)生下來,會很痛、不舒服,爸爸要照顧媽媽,暫時沒辦法分心陪你,可以請你在阿公阿媽家等等我們嗎?」以實際的狀況讓孩子理解父母的難處,請孩子諒解,也可以藉機教育孩子,讓他知道寶寶如何出生且媽媽會經歷些什麼。
避免角色規範
許多媽咪懷孕時,會預告孩子即將成為哥哥姊姊,甚至給予「之後要讓弟弟(妹妹)」或「之後要愛護弟弟(妹妹)」等口頭要求,其實這樣的要求也會讓孩子對於即將出生的手足有預設立場或容易讓孩子有負面感受,黃柏嘉心理師提醒,寶寶雖然即將成為小哥哥或小姊姊,但畢竟還是個年紀很小的孩子,此時並不適合強要孩子接受社會上對哥哥(姊姊)的角色期望或要求,只需讓他知道他即將要成為一個哥哥或姊姊,但無需加諸任何額外的期望或要求。例如:無論玩具或食物,家長在寶寶還小時,只須教會他分享和輪流等概念,無須因為哥哥或姊姊的角色而先學習無條件讓弟弟(妹妹),黃柏嘉心理師認為,任何一種美德都是累積教育而成,必須透過時間的深化,父母應讓大寶慢慢成長學習,而非因為成為哥哥或姊姊而先被迫接受「角色規範」,以致壓縮學習歷程。
避免逗弄
許多長輩在媽咪懷上二寶時,會以開玩笑的方式逗弄大孩子,並從孩子受挫的表情中得到樂趣,例如:「弟弟(妹妹)要出生了,爸爸媽媽要疼弟弟(妹妹),不疼你囉!」這樣的玩笑對大人而言也許微不足道,但卻可能造成大寶的不安,因此提醒家長,當面對這樣的情境時,要直接與孩子溝通並婉轉導正長輩的言語,告訴孩子:「伯伯誤會了,不會的,爸爸媽媽還是一樣會好愛你的。」讓孩子不會因此產生不安。
介紹弟弟(妹妹)的到來
懷孕期間,無論是為即將到來的二寶準備小床、衣物或奶瓶,都可以預先讓大寶熟悉這些物品,但無須刻意告知以後爸爸媽媽會為弟弟(妹妹)做什麼,或之後爸爸媽媽可能會很忙比較沒時間陪你。讓迎接新生兒在自然而然中發生,讓孩子也能感覺迎接弟弟或妹妹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預設立場、不預先給予心理準備,否則太刻意的預防行為或言語,反而容易讓孩子感到不安。
父母的關注
當老二誕生,會讓老大感到受威脅的原因只有一個,即「父母的關注減少」,因此,爸爸媽媽在老二出生後,可以儘可能的讓孩子明白,即使弟弟或妹妹出生,爸爸媽媽對他的愛仍然不變,就算有分心的時候,也無損原本愛他的心,且在照顧二寶的同時,不要忘了關心大寶的需求,如果分身乏術,也要誠實坦白的告訴孩子自己的難處,讓孩子能夠有機會明白爸爸媽媽的心意。
讓大寶成為小幫手
二寶出生前,家中所有資源都集中在大寶身上,因此大寶非常習慣以自己為主的情況,但當弟弟或妹妹出生,因為必須照顧新生兒的需求,爸媽在照顧的先後順序上,會暫時以二寶為主,大孩子會因此感覺失寵而沮喪,此時,建議爸爸媽媽可以賦予孩子新的任務與身分,讓他成為爸媽的幫手,並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讚賞。3歲之前的孩子,十分樂於協助父母,若父母也能適時的給予讚美,將讓大孩子肯定自己,也讓他發現從這樣的幫忙中能持續獲得父母的關注,進而對二寶減少敵意。
給小幫手學習的時間
二寶出生時,大孩子的年齡可能不滿3歲,無論是學習抱著弟弟(妹妹)或拍拍弟弟(妹妹),姿勢與力道可能須經過反覆的練習與教導,但在安全的前提下,仍建議爸爸媽媽要耐心成就大孩子的小幫手學習,讓他逐漸建立信心,且不要因為初期沒學會而責罵他,否則可能加重孩子對弟弟(妹妹)的敵意,認為爸爸媽媽是因為弟弟(妹妹)而責罵自己。
冷處理失控行為
為了獲得與弟弟(妹妹)一樣的關愛,許多大寶會模仿弟弟(妹妹)的行為,讓爸爸媽媽覺得老大怎麼會出現行為退化的表現,例如:原本會自己如廁,卻突然像還沒學會時,直接尿在褲子上,或只想用奶瓶喝奶不願意用湯匙吃飯等,此時建議爸爸媽媽要保持冷靜,做正常的處置,不要大聲斥責,一方面因為大聲斥責可能讓孩子覺得為什麼弟弟(妹妹)可以,我不可以,另一方面,大聲斥責對孩子來說算是強度的關注,日後他反而更容易為了獲取關注(寧可被斥責著關注也不要被冷落),而反覆出現類似的舉動。此外,若發現孩子在二寶出生後,常常出現惹爸媽生氣的舉動,原因也多是因為孩子發現,唯有這樣做才能引起爸媽的關注,因此,建議爸爸媽媽反而要冷處理類似事情的發生,並在平常時候更頻繁的給予大寶關愛與陪伴。
精心時刻.單獨陪伴
二寶出生後,父母難以避免的必須分配時間在照顧老二上,陪伴大孩子的時間較往日相對減少許多,黃柏嘉心理師建議,爸爸媽媽不妨每日撥出15分鐘全神貫注的單獨陪伴孩子,沒有3C商品或電視的干擾,全心全意的聽大寶說話、遊戲或只是單純幫他洗15分鐘的澡,以1對1的方式,在這樣的精心時刻,讓大孩子感受媽媽或爸爸全然的愛與關注,可以讓孩子減少因為手足瓜分爸媽時間的焦慮,也讓他知道爸爸媽媽仍然深愛著他。
沒有比較.一樣好
家中有手足後,為了避免手足之間的競爭,爸爸媽媽切勿在生活中讓孩子們落入比較的情境,無論是吃飯或建立規矩,應接納每個孩子有各自的速度,避免如:「你看,哥哥都吃完了,你也要像他一樣快。」或「妹妹都可以乖乖坐好,為什麼你不可以。」黃柏嘉心理師表示,在兩個孩子之間進行比較,會讓孩子覺得需要透過競爭才能獲得爸媽的關注,且也會讓落後的孩子因為另一個手足而受到傷害,建議爸爸媽媽在給出要求或期望時,要直接告訴孩子原因與理由,而非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要求是因為另一個手足的良好表現,例如:「妹妹,我們吃快一點,可以趕快去玩遊戲」或「為了你的安全,請乖乖坐好」。
樂觀看待手足衝突
家有手足的爸媽,難免會遇到孩子爭吵的情況,黃柏嘉心理師認為,父母其實無須抗拒手足爭吵的發生,因為每次的爭吵,都有值得從中教導的切入點,無論是學習在愛的基礎中練習衝突、協商與復合,或是在手足衝突的過程中,讓孩子學習設定界線、學習合作或分享,適當的引導與教育,都是讓孩子從中學習、成長的絕佳機會,因此,與其困擾或一味責備手足的爭吵,父母其實可以更樂觀的看待手足之間的衝突與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