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4大重點 預防懷孕期間的口腔問題

4大重點 預防懷孕期間的口腔問題

有研究顯示,罹患牙周病的孕婦與健康準媽媽相比較,有高出3倍的早產率,新生兒體重過輕的機率也會多出2倍,牙齒問題為何會影響到胎兒健康,想必是許多準媽媽共同的疑惑。但不管是否懷孕,平時都應注意牙齒清潔,尤其孕婦又容易因懷孕時期荷爾蒙所產生的改變,易引起懷孕性齒齦炎,只有做好口腔保養,才能輕鬆度過這段辛苦的懷孕期間。

案例分享:小婕懷孕剛滿4個月,最近刷牙時,她發現牙齦比往常更容易出血,且呈現紅腫,她原以為是火氣大,但過幾天後情況幾乎毫無改善,她才求助於牙科醫師,醫師診斷後告訴她這只是暫時性的「懷孕性齒齦炎」,待分娩之後症狀就能逐漸好轉。

4大重點 預防懷孕期間的口腔問題

Part1觀念篇

孕婦牙齦特別敏感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牙科主治醫師許玲欣表示,女性於懷孕期間,體內的荷爾蒙激素會產生變化,導致唾液酸鹼值發生改變(一般來說會變得比較酸),進而影響唾液分泌的速度及黏稠性,如此一來,便加速原先就已存在的齲齒更為惡化,更可能引起懷孕性齒齦炎。

此外,有些準媽媽在懷孕期間特別容易感到飢餓,一旦進食次數及攝取的食物變多,食物殘渣殘留在齒縫間的機率也會隨之提高,如果沒有及時做好口腔清潔,便容易造成牙菌斑堆積,時間久了,可能會演變為牙結石,導致牙周病或齲齒,準媽媽在刷牙或進食的時候,感到特別敏感、疼痛。

半數孕婦皆發生口腔問題

許玲欣醫師指出,「懷孕期間是否發生口腔問題」雖與個人體質較有關連,但仍然有40%~60%的孕婦會出現相關現象,畢竟口腔裡原本就有不少細菌,加上女性懷孕後,抵抗力通常會變得較弱,如果又太常吃零食或出現孕吐症狀,在交互影響的過程中,口腔問題便容易益發嚴重。

不過,不單純只是懷孕婦女會出現牙周疾病,根據國內統計,高達九成以上民眾患有牙周方面的疾病,差別僅在於病情輕重,但臨床上有不少準媽媽很擔心看牙會影響胎兒健康,所以比起一般民眾,接受治療的意願相對較低,殊不知這麼做可能會帶給胎兒更負面的影響。

恐提升流產及早產機率

曾有專家表示,罹患牙周病的準媽媽,會有較高機會造成胎兒體重過輕或流產的情形發生,原因可能是因為牙菌斑的牙周致病菌所釋放的發炎物質,會隨著血液循環流至胎盤,影響胎兒的健康,甚至促進子宮收縮,但其實此說法目前仍僅供參考。拉丁美洲以往也有研究報告指出,罹患牙周病的孕婦,流產和早產的機率,比一般健康的孕婦還要更高;不過,經過幾年後,另有英國學者發現,罹患牙周病的孕婦,流產率並沒有比健康的孕婦來的高,綜合許多面向進行推測,得出的結論為:可能是由於歐洲地區當時的衛生習慣較為良好,所以當地人才比較不會發生「罹患牙周病,就會提高流產及早產機率」的情況,這也反應了只要孕婦在懷孕期間用心照顧牙齒,養成時常清潔的習慣,對健康的確有正向幫助。

臨床症狀

大多數的孕婦相較於一般人,更容易罹患齲齒及齒齦炎,下列為兩種症狀簡述:

1.齲齒

齲齒也就是俗稱的蛀牙,是口腔常見及多發病,其普遍性可能只僅次於感冒;若經常孕吐,且平時有吃零食、喝含糖飲料等習慣,再加上體內荷爾蒙變化,準媽媽的齲齒狀況便容易比未懷孕時更為嚴重,所以才有「生一個孩子,掉一顆牙」的說法。如果吃冰品時,覺得牙齒有痠痠的感覺,琺瑯質恐已被酸蝕,可能已進入初期齲齒階段;若吃熱食也會感到不舒服,此時齲齒範圍擴大變深,細菌恐已侵入牙本質小管,牙髓腔裡的神經受到刺激,疼痛因此產生。

2.齒齦炎

引起口臭及牙齦出血的原因有很多,臨床最常見的是由齒齦炎所造成的現象。許玲欣醫師指出,一旦罹患齒齦炎,準媽媽的牙齦通常會發生明顯充血,在齒縫區會出現表面如桑椹般的腫塊,輕輕一碰及刷牙時就會滲出血液,並伴隨疼痛感、口臭,病情較嚴重的患者,患部有可能會化膿,擠壓時甚至流出組織液;牙齦瘤的大小則不定,較大的牙齦瘤,用肉眼就清晰可見,可以大到0.5公分以上,此時要特別注意,很有可能會因為清潔不易而演變為牙周病。

治療的黃金時期

許玲欣醫師建議,如果有懷孕計畫的女性,在懷孕之前就要先至牙科診所做好口腔檢查及治療,若發現有蛀牙或是牙齦炎,較能無顧慮地接受治療。若在懷孕過程中才罹患齲齒或齒齦炎,懷孕期間是可以接受治療的,不過醫師通常會建議治療的黃金時期為懷孕中期(約第17~28週),因為有些孕婦在懷孕初期會出現孕吐症狀,在治療途中可能會因為口腔中有異物,引起嘔吐反應,且初期正值胚胎發育,也會擔心胎兒狀況因此不穩;後期治療則可能引起準媽媽緊張,造成子宮收縮與出血等疑慮,所以才有此建議。

常見的治療項目為洗牙以及填補齲齒,倘若牙齒疼痛不堪,需進行根管治療抽取神經,則需注射麻醉劑,因麻藥注射的部位僅為口腔內局部,劑量較低,經由血流通入胎盤的量更輕微,所以準媽媽不必擔心會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且懷孕期間,醫師也會特別注意用藥,避免傷害到準媽媽和胎兒。這類病情較為嚴重者,通常會碰到必須照射X光的情況,則會以鉛衣防護腹部;雖然孕婦應避免照射X光,以免造成畸胎等後遺症,但如果牙痛症狀已嚴重影響到日常作息,為了母體健康著想,醫師也會建議準媽媽儘快進行治療,同時會採取較為安全的檢查方式,降低準媽媽的憂慮;如果症狀較為複雜,在懷孕過程中可先進行緊急初步處理,分娩後再進行完整的治療。

Part2預防篇

重點1:飲食要控制

許玲欣醫師建議,準媽媽在吃東西時,應多吃纖維質及含鈣食物,並儘量挑選較無黏性、糖分低與較清淡的食品,並且需控制含糖、碳酸飲料的攝取,以免用餐後易使食物碎屑殘留在齒縫間,或是引起細菌侵蝕;且清淡食物不易使準媽媽發胖,才能減輕產後瘦身的負擔,並預防罹患妊娠糖尿病,因有研究顯示,妊娠糖尿病患者也較容易發生牙肉腫脹等問題。

4大重點 預防懷孕期間的口腔問題

重點2:飯後睡前勤清潔

三餐飯後及睡覺之前,一定要仔細潔牙,但也不要為了擔心牙齒表面及齒縫間有任何食物殘渣,就太用力刷牙,反而會帶來反效果;準媽媽在選購牙刷時,可以挑選軟毛牙刷,在刷牙時才不會過度刺激牙齦,搭配牙間刷清潔,才能將齒縫間的菜渣清除乾淨。此外,牙線也是很不錯的清潔工具,可深入齒縫刮除食物殘渣,也可清除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建議取30~40公分左右的牙線,於兩手中指的第二節關節處纏繞約2~3圈,再以雙手的大拇指及食指輪流抵住牙線,將牙線放入每個齒縫中來回仔細摩擦,便可刮除異物;睡眠時,口水唾液的分泌會變少,所以睡前的口腔清潔更特別重要。

重點3:孕吐後立刻漱口

若準媽媽有孕吐困擾,經常會使口腔充滿酸性物質,進而侵蝕牙齒的琺瑯質,導致牙齒變得較為敏感,許玲欣醫師建議,有孕吐症狀的孕婦,在嘔吐後可以用開水漱口,除了能夠減緩口腔的異味,也能維持酸鹼平衡,並搭配使用含氟漱口水,頻率約一週一次即可。

重點4:定期洗牙

不管是否身為準媽媽,每6個月就應定期至牙醫診所洗牙,女性懷孕後,甚至可增加洗牙的頻率,除去牙齒表面的牙菌斑及牙結石,便可舒緩牙齦紅腫等症狀。不過,輕微的牙結石雖然可以靠洗牙恢復正常,但若演變為牙周病,就會造成骨骼破壞、牙齒鬆動,此時連一般的洗牙也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必須找牙周病專科醫師才能控制病情,所以平時的居家照護一定要嚴格把關,才不會讓小問題演變為大疾病。

許玲欣醫師指出,以往健保僅給付6個月一次的洗牙服務,但從民國104年開始,政府便規劃新增牙周病治療相關健保給付項目,其中「懷孕婦女牙結石清除」可為準媽媽多提供一次清除牙結石的服務,所以在懷孕期間,準媽媽每3個月可享有一次洗牙服務,對懷孕女性來說,實為一大福音,目的也在於鼓勵準媽媽重視自己的口腔衛生,希望能進而提高孕婦看牙的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