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與訓練

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與訓練

在生活中,放手多讓寶寶體驗,提供不同素材讓寶寶嘗試,就是在幫他們製造精細動作的學習機會,所以如果父母越保護越限制,寶寶的探索經驗會相對越缺乏,對於某些需多練習的動作,建議父母可以將其分成多個小步驟,依序帶著寶寶一起練習。

雖然寶寶在學會大多數粗動作之後,才能進而逐漸學習精細動作,但其實從寶寶3、4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可以無意識的進行抓、握等動作,若此時父母搭配一些有趣的遊戲以刺激寶寶,將可協助他們更完美地達到精細動作訓練。

何謂精細動作?

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與訓練

萬芳醫院復健部職能治療師張慧敏說明,精細動作是以整個手部跟手部相關的動作,從肩膀、上臂及手臂,再到手掌的運用,以寶寶來說,當肩膀的穩定度夠,才有辦法進行遠端手掌的操作。以握筆寫字為例,成人的動作為肩膀及手肘為固定狀態,僅靠手掌和手指等小肌群操作筆桿;相較之下,寶寶則以手肘帶動手掌操作,代表精細動作尚未熟練。待整個手部的動作皆使用純熟後,才可完成精細動作發展。

精細動作發展表現

張慧敏治療師表示,寶寶的抓握是發展手部技能的第一步,這是與生俱來的反射動作,他會握住手中的東西,並自然張開手掌放掉,但還無法自由放置。隨著寶寶的成長,手指會漸漸鬆開,取而代之的是有意識的抓握物體,能完成放置的動作,將東西放入特定的物品裡,接著會有一些類似抓扒的動作(把東西都扒進手裡)。接著,就會發展前三指(大拇指、食指及中指)的細動作,因此可以完成疊高積木的任務;隨之而來的是更精細的發展,為前兩指運用(大拇指及食指),以捏的動作舉例,一開始可能會用大拇指指腹捏住食指側邊,最後就可以將兩指指腹對準,稱之為「對掌」。

對掌是人類與其他靈長類動物最不一樣的地方,對掌的動作完成後,寶寶就能運用更小的東西,並帶動手眼協調及認知動作,例如拿筆畫畫及工具操作,拿小槌子去搥東西或者拿湯匙吃飯,可藉由工具去完成生活自理的一些基本項目。

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與訓練

0~3個月

原始抓握展現

所有動作的發展都是呈現螺旋狀,以典型的兒童發展來說,並非一個發展完才接著發展另一個,所以是螺旋式且環環相扣的,0~3個月時,大致上為原始的抓放,所以東西一被寶寶拿到手裡,都會是用抓住的,但張慧敏治療師指出,這些動作都是無意識的,此階段父母可以和寶寶玩牽手遊戲,或輕輕將寶寶的手指扳開,刺激手部反射動作。

父母也可讓寶寶多操作不同的玩具,目的不是為了要訓練他們熟悉玩具的正確玩法,而是提供各式各樣的抓放機會;再者,能提供生活中不同的素材給寶寶,進而產生不同的觸覺刺激是較好的做法,雖然這時寶寶視力還未發展完善,但在抓握的過程中,玩具會在眼前快速晃動,藉此刺激視動整合。

3~6個月

提升寶寶意願

對於3~6個月的抓放動作,寶寶已有自主性行為,雖然6個月時視力還沒這麼好,但往後將會越來越進步。

張慧敏治療師表示:「寶寶在3~6個月大時,會藉由反射的抓放發展至自主性的抓放,但此時都還是以整隻手為運用單位,手指還無法明顯分界使用,所以這時比較容易看到扒的動作。在這個階段,父母經常會覺得寶寶似乎有一些發展狀況跟不上其他小朋友,但其實是因為寶寶做動作的動機較為薄弱,導致父母認為寶寶發展遲緩,或覺得他們好像對任何事物都沒有興趣。」

由此可見,寶寶的動作發展可能沒有問題,主要是因為沒有動機,才不去做這些動作。因此,父母可以多嘗試以不同素材來提高寶寶的意願,尤其在面對聲光玩具時,寶寶反應通常會比較好。

6~12個月

手部靈活運用

張慧敏治療師指出,6個月以上的寶寶能學會更多精細動作,抓握的準確率會越來越高,也能拿到更小的東西。到10~11個月大之後,對掌的動作也會出現,可以開始玩有按鈕或擠壓的玩具;12個月大時,寶寶就會出現類似拿筆的動作(不見得是真的拿筆,比較傾向握著筆揮舞)。

張慧敏治療師表示:「一般來說,寶寶11~12個月大時,會開始用食指來指東西,而其他四指是握起來的,例如單獨用食指來按按鈕,或是指著想要的東西。此時父母可以觀察,寶寶是否可以用食指去按東西或是點壓桌子,有些寶寶會到15~18個月才開始發展這些動作,但若到15~18個月大時,寶寶出現這些動作的頻率仍頗低,建議可尋求醫師協助檢查。」

父母容易擔心的問題

張慧敏治療師說明,此時期容易讓父母擔心的問題通常是:寶寶對於周遭聲音反應不是很靈敏,或是無法兩手順利完成互換玩具的動作。

寶寶手部精細動作發展與訓練

她表示:「寶寶6個月大時的關鍵動作之一為『兩手互換玩具』,意指能將玩具從左手傳給右手,或從右手傳給左手,這代表左右側大腦已開始整合,同時將牽涉到粗大動作的發展,舉例來說,6個月後的寶寶通常會準備開始發展爬行的動作,一旦左右側大腦成功運作,兩隻手與兩隻腳就可以左右交錯前進。父母在這時期也可觀察寶寶的聽力狀況,若拿鈴鼓或搖鈴給寶寶時,寶寶通常會主動拿起搖晃,讓物品發出聲音,藉此使自己感到開心,此時父母可觀察寶寶的聽力反應,從精細動作發展的過程中及早發現。」

此外,爸爸媽媽在寶寶學習翻身之前,可注意他們是否只往身體某一側翻身,若此時又只會用某一隻手玩玩具,且無法兩手互換,有可能是中樞神經系統發展出現異常。

父母可給予的幫助

寶寶在6~10個月大時,通常拿了東西之後就會亂丟,此時父母可以給予一些要求及規範,例如請寶寶把東西放進籃子裡,或是讓寶寶自己抓著食物放到嘴巴。張慧敏治療師表示,此動作稱為「Finger Feeding」,意指以手指餵食,但此時發展尚未純熟,寶寶可能會一下子就放掉手中物品。

此外,寶寶除了發展抓握動作,其實還會牽動其他動作的發展,也開始為以後的咀嚼奠定基礎,建議父母在寶寶10~12個月大時,可以教他學著去收拾物品,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給寶寶一個大籃子,並教導他把物品放置到籃子裡;至於吃東西的時候,則可讓寶寶自己用手抓食物放進嘴裡,雖然食物可能會掉滿地,但能藉此幫寶寶製造經驗,了解那些東西是可以放到嘴巴並依靠自己的力量食用。比較可惜的是,有些家長會因為衛生問題而不願意輕易讓寶寶嘗試這個做法,但張慧敏治療師指出,就職能治療師的立場來看,仍建議父母敞開心胸,給予寶寶較多的生活經驗。

醫師貼心提醒

張慧敏治療師指出,多元化的刺激是有必要的,父母應儘量將刺激物與寶寶生活做結合,並活用多種素材,像是寶寶爬行的時候,可以在寶特瓶裡塞一點點米或珠子進去,放在地板上滾動時,寶寶會為了要追逐寶特瓶,而有往前爬行的動機,且在搖動寶特瓶的過程中,還會有聽覺刺激;也可利用小紙盒,讓寶寶自行拆合,從中學習開關及組織。最後要提醒父母的是,一旦察覺寶寶與同齡孩子的動作發展差異懸殊時,應儘快與當地的早療機構聯繫,或是到醫院接受評估,才可及早發現、儘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