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寶寶小手 掌握發展進程及指甲護理
寶寶動作發展
天主教耕莘醫療財團法人耕莘醫院小兒部傅承偉主治醫師提到,關於寶寶的動作發展,分為粗動作及細動作,1歲以前的粗動作發展,包含趴臥、翻身、坐姿、爬行、站立、輔助走動等,而細動作則包含張開手掌、觀察自己的手、抓握物品、雙手並用、拍手、撕紙等,父母可以經由觀察寶寶的粗動作及細動作,來評估成長是否有在一定的進程內,如果有明顯落後,或是發展較遲緩,應該諮詢專業醫師,做更仔細的檢查,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
手部細動作成長進程
為了讓父母能掌握寶寶手部發展的過程,在兒童健康手冊上也有關於細動作發展的圖表,父母可以每隔一段時間仔細觀察寶寶的動作成長,如伸展、抓握能力、反射動作、雙手協調性、感覺統合等,而寶寶手部動作的發展進程如下:
.4個月以前:抓握反射是一種新生兒的反射動作,會緊緊抓住手上的物品不放,若試圖抽走手上的物品,反而會抓得更緊,抓握反射大約在4個月大以後慢慢消失,手掌也會開始自動張開,有時會出現想拿東西的動作。
.4個月:4個月大時,寶寶的手部已能跨越中心,會玩自己的手,也可以把手舉起來,並有凝視手部的動作,有時候會把手放進嘴巴裡,也能握住小玩具。
.5個月:這時候已經開始會翻身,活動範圍變大,手可以直伸向玩具,也能握住小物品,兩隻手互握的情形在此時也可以見到了。
.6個月:寶寶已能獨立坐在能靠著背的椅子上,若有東西蓋在臉上,可以自己移開,抓握眼前物品的動作也越來越協調。
.7個月:寶寶在此時已可以自行把玩小物品,手上的東西也能交換手拿,所以雙手有了替換的控制能力。
.8個月:可以雙手並用拿起杯子,但重量還是沒辦法太重,會用雙手有力的抓起東西,是以手掌做為施力點,有時會把物品往嘴巴放。
.9個月:因為手部的協調性變得很好,力量也更能集中,所以拍手在此時也是發展的重點指標之一。
.10個月:手指的精細動作,在這個階段會開始發展,寶寶會用食指及拇指拿小玩具,或是捏著小物品。
.11個月:寶寶已經學會捏著小東西後,就會開始把捏起來的東西投入容器內,如小杯子、小碗等。
.1歲:到了1歲左右,寶寶手指的運用越來越靈活,也能撕裂紙張,或自己握著筆塗鴉。
手部發展問題
傅承偉醫師提醒,若寶寶4至5個月大時,手還是握得很緊,沒辦法張開手掌,就表示抓握反射沒有消失;5個月大時無法自己握手搖鈴;6個月大時不能自行伸手抓握東西,而且視覺與動作無法協調,這些可能就是寶寶發展遲緩的警訊,也有腦部發育出現病變的問題,必須帶寶寶至醫院做進一步檢查。若1歲以前還無法進行應有的手部動作,就要儘早讓醫師檢查原因,才能及早治療。
觀察寶寶手部
一般而言,在寶寶身體健康的狀況下,指甲應呈現粉紅色且平滑的狀態,但有些寶寶的指甲會有橫條的線,大多是因為產程的壓力所致,對4個月以下的寶寶來說是正常情形,但也有一些異常必須特別留意,因為與身體健康有關係,若觀察到指甲、手指有以下情形,就可能是疾病的警訊。
.杵狀指:杵狀指是指頭的部分增大變厚,而此現象通常會發生在患有缺氧性疾病的寶寶身上,如先天性心臟病、家族性的遺傳疾病等。
.甲溝炎:甲溝炎是寶寶常見的指甲異常,會在指甲邊緣有紅腫、疼痛的現象,嚴重時甚至會化膿,這種症狀大多與修剪指甲有關,所以建議不要剪到指甲根部,避免甲溝炎產生。
.白點:若指片上出現白色小斑點,可能是因為擠壓而導致寶寶的指甲輕微受傷,只要等新的指甲長出來後,就可以慢慢修掉小斑點的部分。
.皮膚病:指甲能反映身體其他部位的問題,像是比較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指甲就會有不健康的狀況,另外像是黴菌感染,如乾癬症,也會讓寶寶的指甲顏色比較白。
.顏色異常:若寶寶的指甲呈現灰、黃或非正常血色的顏色,很多時候是因為感染問題所致,為了確保健康無虞,當寶寶的指甲顏色異常時,就一定要就醫確診。
寶寶在一歲以前,因為預防針接種至少會看5~6次兒科醫師,看診時趁機詢問醫師寶寶的發展是否正常,可以及早發現問題。
預防寶寶抓傷
如果寶寶的皮膚上出現紅色條狀抓痕,一定讓父母擔心不已,但造成寶寶搔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蚊蟲叮咬外,皮膚有易搔癢的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皮膚病的病灶等,也會增加寶寶抓癢的機率。另外,疲倦、缺乏安全感、煩躁、不開心等情緒性的因素,可能會讓寶寶想抓耳朵、揉眼睛等,因為可以從這些搔抓的動作得到慰藉,但指甲太長或尖利,只要抓幾下,就會傷到寶寶柔嫩的肌膚。如果寶寶太常抓傷自己的皮膚,想讓寶寶戴上手套,也要注意戴手套的時間不可過久,避免悶濕造成手部的皮膚病變。傅承偉醫師提醒,因為3至4個月大的寶寶視野變遠,也會觀察自己的手部,若一直用手套套住,就無法好好摸索周遭環境,所以父母要斟酌寶寶戴著手套的時間。
修剪指甲技巧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產後護理之家黃雅莉護理長提到,有許多父母為了幫寶寶修剪指甲,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修剪得好,這是因為沒有抓對技巧,不只寶寶不舒服,父母也會更害怕幫寶寶修剪指甲。
修剪時機
未滿一個月的寶寶,因為皮膚構造還在發育,所以成熟度相對較低,也特別容易受傷,此時不建議剪指甲,如果指甲真的很長,常常抓傷自己才需要修剪。若還沒有把握能幫寶寶把指甲剪好,此時可以讓寶寶戴上專用的手套,挑選手套需特別注意內部縫線是否容易摩擦或勾手,目前市面上,有些手套的縫線、標籤是縫在外部,就能避免摩擦問題,但一定要注意每隔一段時間必須檢查寶寶手部的狀況。一般會建議寶寶一個月大以後,指甲長長了再開始修剪。
市面上有許多寶寶專用的指甲剪,但即使是專屬的指甲剪,還是很可能一個不小心就剪傷寶寶的小手,建議使用時,儘量選擇寶寶睡覺的時候修剪,若能處於深層的睡眠狀態下更好,因為寶寶睡著的時候比較不會哭鬧、掙扎,也就不容易在修剪過程中受傷,父母更不用擔心剪傷寶寶的小手。
修剪重點
幫寶寶修剪指甲時,最好不要剪得太短,因為寶寶指甲較脆弱也容易受傷,黃雅莉護理長建議以剪平為主,但指甲周圍可能會有一點不平整或尖利的地方,可以使用小銼刀輕輕把指甲磨圓,要以寶寶抓皮膚後沒有痕跡為標準,才能有效預防寶寶抓傷自己。
幫寶寶剪指甲時,儘量與大人自己修剪的方向相同,建議坐在寶寶的正後方,依大人較流暢的姿勢修剪,這樣才能清楚觀察修剪的長度,如果在寶寶熟睡的狀態下,父母就有充裕的時間可以找比較好剪的角度,修剪時一隻手固定寶寶指節的部位,另一隻手就能較準確的幫寶寶修剪。因為寶寶的指甲非常軟,如果父母真的不太會修剪,也可以使用小銼刀慢慢把較利的指甲磨圓,這種方法雖然需要花比較久的時間,但是安全性也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