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類元素.打造懷孕好體質
1、碳水化合物
萬芳醫院膳食管理組組長李盈靜表示,胎兒腦部發育的主要能量來源為葡萄糖,葡萄糖為碳水化合物的一種,加上人體的有氧系統會藉由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來提供能量,如果不吃澱粉、熱量又不足,身體就會開始燃燒蛋白質,可見碳水化合物之重要性。建議孕婦一天應攝取175毫克的碳水化合物,最佳的食物來源為糙米飯、地瓜、全麥雜糧等,這些食品還富含纖維質及維生素B群,對代謝及排便都有正面幫助。
Tips
有些罹患妊娠糖尿病的準媽媽擔心血糖過高,因此不敢吃太多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李盈靜營養師提醒,雖然孕婦攝取過多熱量可能會增加分娩時的風險,但如果處在飢餓的狀況下,體內會產生酮體,將對胎兒神經發育出現不良影響。
2、蛋白質
不少準媽媽在進入懷孕中期之後食欲大開,加上胎兒各部位器官皆逐漸發展成形,所以飲食上建議孕婦應攝取足夠熱量以及優質魚、肉、蛋、奶類等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李盈靜營養師說明:「進入懷孕中期與後期時,孕婦一天攝取熱量可比懷孕初期多300大卡,其中最好含有10公克蛋白質。每天增加的300大卡熱量當中,可以喝一杯乳製品(一杯牛奶大約含有120大卡,同時也含有8公克蛋白質),再加一點全榖類的食物,就可成為優良的熱量、蛋白質及鈣質來源。」
到了懷孕後期,可選擇魚類做為蛋白質來源,因魚類熱量低,尤其深海魚類又含有豐富DHA,對於寶寶腦部及神經發育都有不錯的幫助。
Tips
蛋白質其實也含有些許脂肪,且不同部位的肉類,所含脂肪量也不同,假設同為50公克的雞胸及雞腿,雞腿脂肪含量就會較多,準媽媽若擔心油脂攝取過多,在挑選食材時,就應以雞胸肉為優先選擇。
3、脂肪
脂肪雖然是很好且直接的熱量來源,其中磷脂質是形成胎兒神經髓鞘的主要元素,但現在有許多準媽媽很在意自己的身材,所以非常嚴格控制食物的含油量。李盈靜營養師表示,如果平時烹調用油不過量,且少吃油炸類製成的零食,其實不太會攝取過多脂肪,「欲攝取對人體較好的脂肪,準媽媽可以多吃含有DHA的深海魚類及藻類,除了能夠幫助胎兒發展視力及未來的學習力之外,DHA屬於ω-3長鏈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為人體無法合成的必需脂肪酸之一,因此須依賴飲食才可獲得。」
Tips
脂肪除了提供熱量之外,也能保護體內臟器,避免器官相互碰撞而受傷,還可幫助身體吸收脂溶性維生素,且磷脂質也能使細胞膜更具完整性,如果過度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取量,準媽媽皮膚將會變得乾澀、粗糙,吃東西時也會覺得食之無味。
4、維生素
懷孕初期是胎兒細胞發育及組織生長的關鍵階段,包括五官、臟腑、皮膚與神經系統,都在這個階段開始形成。因此,懷孕初期可多吃富含葉酸、維生素B群、維生素C及維生素E的蔬果;到了懷孕中期,準媽媽除了增加血液量之外,所需的熱量也比懷孕初期多,而醣類、蛋白質及脂肪代謝都需要維生素B1、B2的參與,所以必須加強攝取。進入懷孕後期,胎兒的各個器官已臻成熟,除了熱量之外,為形成血液及骨骼,就必須開始儲存維生素A、維生素D等營養素,以利出生後的養分供應。
葉酸
葉酸攸關胎兒的神經管發育,若孕婦攝取不足,除了自身出現貧血問題之外,胎兒可能也會面臨神經管缺損及生長遲緩等現象;一般人一天應攝取400微克(註:1毫克=1,000微克),準媽媽在懷孕期間則須攝取600微克。葉酸廣泛存在於深綠色蔬菜、酵母、動物內臟等,若平時不愛吃這些食物,建議可諮詢醫師後補充相關營養品。
維生素C
維生素C可促進膠原蛋白生成,讓血管壁變得更有彈性,藉此幫助預防妊娠紋與靜脈曲張,且也有研究發現,若孕婦缺乏維生素C,會導致胎兒大腦發育不良,所以從懷孕初期開始,可比懷孕前每天多攝取10毫克維生素C(相當於每日110毫克)。柑橘類、芭樂及深綠色蔬菜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還可達到美白、抗氧化、預防便祕等效果。
維生素E
若缺乏維生素E將容易造成畸胎或早產,因維生素E與生殖力相關,所以又被稱為「生育醇」。含豐富維生素E的食物為黃金聖女番茄、芒果、黃金奇異果及堅果類等油脂較豐富的食物。
維生素B1、B2、菸鹼酸
伴隨懷孕期間熱量增加,與能量代謝有關的就是維生素B1、B2和菸鹼酸。維生素B1、B2參與醣類、蛋白質及脂肪的代謝,維生素B1可安定情緒、減緩壓力,也能維持心臟運作、肌肉協調及神經系統功能;維生素B2則攸關血球增生及皮膚修復,有助健全胎兒口腔、指甲及皮膚,如果準媽媽有嘴角發炎的症狀,也可多補充維生素B2;菸鹼酸(又稱維生素B3)可幫助維持神經系統與腦部發育,還能保護皮膚組織與腸胃道,因此也不容忽視,針對這三種營養素,孕婦一天皆可增加2毫克的攝取量。
李盈靜盈養師指出,堅果類、瘦肉、大豆製品都是很好的維生素B1來源,食用動物內臟、乳製品、全穀類則可獲得維生素B2,菸鹼酸則建議從瘦肉(豬肉或雞肉)、動物內臟、貝類、乳製品、糙米、酵母、胚芽米、香菇、紫菜等攝取。
維生素A
準媽媽到了懷孕後期就可以開始補充維生素A,平時一天攝取500微克,到了懷孕後期就要變成600微克,建議可從橘黃色的蔬果攝取。李盈靜盈養師表示,大多數的準媽媽都不易缺乏維生素A,所以也不須特別吃營養保健食品,否則如果一天攝取量超過3,000微克,維生素A便無法順利排出人體,將可能導致畸胎、小耳症或無耳症等風險。
維生素D
肌膚照射陽光後,可幫助身體合成維生素D,一旦維生素D足夠,便有助於鈣質吸收,但很多準媽媽擔心自己變黑,所以不願意到戶外曬太陽,進而影響胎兒骨骼發育。李盈靜營養師建議,準媽媽只要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這段陽光最大的時間點,一天到戶外曬20~30分鐘的太陽,就有助於增加體內的維生素D。
5、礦物質
若準媽媽要給胎兒均衡的營養,除了維生素之外,懷孕期間也必須增加礦物質攝取量,例如鋅、碘、鈣、鎂、鐵,如此一來,胎兒發育才可更完整。其中,較值得注意的是鐵質,雖然鐵質於懷孕初期及中期不需特別補充,但到了懷孕後期,鐵質的需求量將大增,所以不少準媽媽會出現攝取不足的問題。
鋅
懷孕期間鋅若攝取不足,將造成胎兒神經缺陷、智能受損或生長遲緩,因此建議準媽媽一天須食用15毫克的鋅,可藉由瘦肉、動物肝臟、牡蠣等海鮮類獲得此礦物質。
碘
成年女性一天需攝取140微克的碘,懷孕時則須增加至200微克,一方面是因為孕婦從尿液排出的碘較多,另一方面則是攝取不足時,將會導致胎兒腦部與神經發育不良、生長發展遲緩,甚至增加胎兒死亡率,同時可能也會引發準媽媽甲狀腺功能低下。李盈靜營養師表示,平時可由海帶、海苔、貝類、深色蔬菜、乳製品、蛋等食材中獲得碘,且食物中所含的鹽巴也帶有碘,「有些準媽媽到了懷孕後期,擔心雙腳水腫,便嚴格限制鈉離子的攝取量,但因孕婦體液較多,所以鈉離子的攝取量也要隨之增加,除非身為高血壓患者或嚴重水腫,否則平時不要吃得太重口味即可。」
鈣
為了幫自己和胎兒存夠「骨本」,從懷孕中期開始,孕婦一天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需求量聽起來不少,所以有些準媽媽會自行購買營養品來補充鈣質,但李盈靜營養師指出,以營養學角度來看,目前最新建議是只要維持正常飲食,稍微增加乳製品的攝取即可(一天大約喝2杯牛奶再配合深綠色蔬菜),其實並不需特別另外加強鈣質吸收。鈣普遍存在於乳製品,例如優酪乳、起司、牛奶、優格、豆腐及豆漿,有些媽媽覺得喝豆漿比吃豆腐有效,李盈靜營養師則強調:「此觀念並不完全正確,因為豆漿須加入凝固劑才會成為豆腐,凝固劑含有食用性石膏粉,所以豆腐所含的鈣其實會比豆漿高。」
鎂
鎂離子是構成骨骼和牙齒的主要元素,還可幫助神經傳導,女性懷孕之後,建議每日藉由深綠色蔬菜攝取335毫克鎂離子,有助於減少罹患失眠、胎兒發育不良、子癇前症、骨質疏鬆及憂鬱症等症狀。
鐵
懷孕初期及中期不需特別補充鐵質,但進入懷孕後期,為了要幫胎兒儲存出生後4個月內將運用到的鐵質,準媽媽的鐵質需求量便隨之遽增,所以不少孕婦會在此時出現鐵質攝取不足的問題。李盈靜營養師表示,鐵質不足將造成缺鐵性貧血,因此懷孕後期每天應補充45毫克的鐵質,可從紅肉、深色蔬菜、動物內臟獲得豐富含量;如果無法藉由飲食攝取到每日建議量,必須請醫師開立鐵劑,不可自行至藥房購買食用,以預防便祕,且鐵質和許多礦物質同屬二價陽離子,雖不至於互相抵消,但彼此之間會出現吸收性的抗拮作用,一旦同時進入人體,只有一種能真正被吸收,須經由醫師建議及處方才可獲得最佳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