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卡通很著迷,雖然卡通有教育意義,但這樣好嗎?
1、引導式教育.刺激孩子思考
孩子聽巧虎的話而不聽爸媽的話,是因為卡通故事裡,使用的是引導式的教育,而不是防堵式的教育,刺激孩子去思考,這樣做,比你交代孩子甚麼都不可以,還要能引導出長久穩定的好行為。例如,「我知道你生氣是因為想吃餅乾,但飯還沒有吃完,我會守信用,你也要!」這是引導式的教養;但是,如果你是這樣教:「沒吃完飯,就偷吃一堆餅乾,以後都不准你再吃,壞小孩!」這是防堵式的教養。巧虎大神可以這樣示範,父母當然也可以這樣教孩子。
2、避免強化卡通人物.弱化父母角色
孩子如果沒有很迷卡通,就不要去製造出一個孩子的偶像,一直在孩子面前強化他,甚至用條件交換的方式。因為這樣是把教養權交出去給卡通人物,間接弱化了父母的角色。最後,孩子會變得更聽父母的話,或更不聽話,其實是在預料之中。
3、請勿賄賂孩子.失焦引導行為
「你快吃飯,不然巧虎就關掉;你快坐好,才給你看巧虎」,這些做法對孩子來說是賄賂,會讓你想引導的好行為失焦,讓孩子覺得吃飯就要有巧虎,也許本來只要看30分鐘,後來要60分鐘,最後變成要2個小時,讓巧虎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奉勸大家要多多思考。
現在,你應該可以回答,為什麼孩子可以聚精會神的看巧虎,卻不能乖乖的玩玩具了。但這種情形及學習,對學齡前的孩子真的好嗎?
其實,就像我前面說的,父母的角色無形中弱化了,你覺得是多了個角色來協助教養,讓你變得比較方便,其實在家庭中,不管是父母或孩子,很容易變成重度依賴,因為我們一直在把卡通偶像化,我們一直拿卡通來制約孩子的好行為,讓孩子覺得這個角色非常重要!例如:你不乖,就不讓你看巧虎;你不吃飯,巧虎就不會喜歡你了。但是,這個角色讓我覺得有參考價值的是,在好幾年的巧虎偶像旋風中,孩子這個「非常愛」的行為裡,看到很多現代教養的不足。例如,有些教養真的是「巧虎有做到,爸媽卻做不到!」
當個指令明確.說到做到的爸媽
我家的2個孩子,也會想要打開卡通台來看卡通,我會提醒他們,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嗎?接著,我不會給任何的指令,就讓他們自己去想。如果他們都做到了,收拾玩具、好好坐在位子上面吃完飯、維持自己的清潔,我就會遵守承諾,坐下來陪他們看一下卡通,並從旁協助看懂。但在這之前,我會陪他們到社區附近打打球、騎騎車、玩捉迷藏,久而久之,對孩子來說,戶外活動比坐在電視前看卡通更重要,我這個爸爸取代了巧虎的位置。
當我們的戶外親子活動變多時,一開始也是「挫勒等」,因為孩子還小,很容易就變成討抱的趴趴熊,這時你可能會覺得幹嘛把自己弄得那麼累,早知道就在家看卡通就好。其實,有時我會跟孩子來個小小協商,我們玩20顆球,就抱50秒;如果能跑到前面的柱子,我加碼抱抱;邊玩邊唱一首歌,之後就抱抱。久而久之,孩子玩遊戲的體力也練起來了,前面連哄帶騙中,有2個小小的教養重點,其一是「指令明確的傳達」,另一個是「說到做到」。
用卡通教養.提醒家長五件事
1、巧虎會教行為與品格,對孩子來說,教養壓力比較小,而且總是情緒穩定的傳達指令,這種教法,比較容易讓孩子懂別人的要求!
2、巧虎卡通內容中正向鼓勵的言語比較多,讓孩子在嘗試錯誤時,覺得有一個很棒的靠山!
3、透過故事的內容,用旁徵博引的方式,讓孩子多點時間去思考,不急不徐的學習判斷是非及重複練習。
4、利用孩子喜歡互動的特性,讓他們覺得自己也可以發表意見,不會凡事被禁止,有溝通的管道,有說話的機會。
5、巧虎有很多好朋友、玩伴和遊戲,善用第一人稱「我會」、「我可以」、「我喜歡」讓孩子內化這些內容,孩子需要大量模仿在豐富遊戲當中的人物行為,因為他們就是需要陪伴,需要玩伴,而且需要重質不重量的教養。
如果說,上面這幾點是巧虎大神塑造成功,讓孩子們愛不釋手的原因,那以上這五點「好像沒有半件事,是爸媽做不到的!是我們把教養權交出去了!」
現在太多平面教材設計成卡通媒體,可以說是陪伴學齡前兒童成長的玩伴,許多發展專家分析,巧虎會這麼風靡,是因為透過轉移注意力的方式,讓孩童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透過短劇或故事來學習或修正問題。
巧虎成功的關鍵,是掌握三要三不要,像是要轉移注意力,不要硬碰硬,要給孩子時間,不要立刻逼他做決定,要讓孩子覺得被關心,不要讓孩子覺得被冷漠。 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家長大多第一時間出言制止或選擇冷處理,但巧虎卻不會,專家也指出,巧虎的風靡其實也反映出,現在的家長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小孩,巧虎適時扮演講道理的角色,就像是個一起長大的玩伴,但還是要提醒爸爸媽媽,親子關係的養成,重質不重量,在既有的空閒時間內,把握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千萬別讓卡通人物輕易就取代了父母親的角色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