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解讀遺傳密碼~基因

解讀遺傳密碼~基因

基因,與遺傳密切相關;是染色體的一部分,更是控制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而許多父母都很關心的寶寶像誰、遺傳疾病等問題,都來自於父母雙方基因的影響。

許多人耳熟能詳的俗諺「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或是平日親友聚會的閒聊「寶寶的眼睛像爸爸、鼻子像媽媽」等,皆淺白且清楚地表達出生物遺傳的特性。而掌控這些遺傳特徵的關鍵,就是「基因」。

解讀遺傳密碼~基因

認識「基因」

資訊的發達,讓許多人對於「基因、DNA、染色體」等名詞有了新的認識,但對於這三者的關係卻大多一頭霧水。簡單來說,基因是以序列呈現,很多的基因序列組合起來就成為DNA(去氧核糖核酸);DNA會透過一連串過程製造出蛋白質,而蛋白質和DNA會組成染色體,染色體則存在細胞核內。光一條染色體,就可能包含數百到數千個基因;因此,在人類所有染色體上,至少存在著3萬個以上的基因。

彰化基督教醫院基因醫學部部主任陳明表示,「基因,就是位於DNA上的遺傳密碼」。透過遺傳學所說的轉錄過程,將DNA上的「基因密碼」製造出RNA(核糖核酸);接著,RNA再透過另一個遺傳學的轉譯過程,製造出蛋白質;不同的基因密碼,就會製造出不同的蛋白質。至於蛋白質,可以調控、執行許多人的生理反應,從內(內分泌等)到外(外觀等)皆是。

顯性VS.隱性

陳明主任表示,除了性染色體(男性XY,女性XX)之外,其他的染色體被稱為體染色體。每一種體染色體都是成對的,基因也是成對的,共22對;性染色體則不一定成對;兩者加起來總共23對(46條)染色體。而胎兒染色體的組成,來自於父母兩邊各自的染色體。

至於控制生物遺傳性狀的基因,又可從「顯性」和「隱性」來看。陳明主任解釋,將某成對染色體中的某組成對基因稱做AA,而這個A可能是顯性或隱性;若胎兒體內僅有一個A的基因,就會擁有某種性狀(如某外觀特徵或遺傳疾病)的表現,代表A是顯性基因;若體內有兩個A的基因,才會有性狀的表現,則代表A是隱性基因。

隱性疾病帶原者易影響下一代

舉例來說,如果父母僅一方有遺傳疾病,而寶寶也有相關的遺傳疾病症狀,則屬於顯性帶原者;如果父母兩方沒有相關症狀,但卻生出患有遺傳疾病的寶寶,則代表這對父母可能都是隱性帶原者。

由於隱性遺傳疾病帶原者大多不會有症狀,或發病時間很晚,等到結婚生子、步入中年後才會出現,因此對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然而,此類基因所造成的「晚發型遺傳疾病」,將不斷地影響往後幾代,如爺爺50歲發病、爸爸40歲發病,但孩子可能30歲就會發病,時間愈來愈早;而且一旦發病,大小症狀不斷,如手抖、站不穩、需要坐輪椅、無法自行進食,毫無自理能力,因而容易併發褥瘡、肺炎等症狀,很快就不久於人世。因此,陳明主任表示,「通常隱性基因所造成的遺傳疾病,病況會很嚴重」。

相較之下,因為顯性基因容易表現出性狀,若是父母其中一方為顯性遺傳疾病患者,就算懷孕,這個胎兒可能也根本無法存活下來,所以反而顯性遺傳疾病遺傳後代的機率比較低。

基因對外觀的影響

解讀遺傳密碼~基因

【情境1】名人家庭歐陽龍與傅娟的三個女兒,皆擁有高挑的身材,甚至身高都快超過媽媽了。

【情境2】林姓夫妻的女兒今年剛上小學,愈來愈可愛的她,一雙大眼很像爸爸,但修長的身材卻很像媽媽。

既然任何人體內的基因,1/2源自於父親、1/2源自於母親;想當然地,會在此對父母的下一代,看到某些類似的外表特徵,如毛髮、五官、膚色、身高、體重等。相信很多人更想知道,是否不同的特徵,各受到不同的基因所影響?

對此,陳明主任表示,「無論是哪種外表特徵,並非只受到單一基因的影響,而是整體量化後所得出的表現」。舉例來說,可能光是頭髮的髮色與曲度,就受到很多基因的同時影響所導致,孩子的髮色、直髮或捲髮,可能相似於父母的,但不一定完全相同;家族中普遍「高」人一等,大部分的下一代也不會長得太矮。因此,很難說明哪個特定基因,就一定會造成什麼樣的外觀;畢竟每個寶寶的特徵,實際上都是綜合父母基因再重新排列組合而成。

【情境3】美國職籃NBA台裔球星林書豪的身高高達191公分,而他的父母其實都不到170公分。

不過,也有一些狀況是可能受先天造成,但後天的影響更大,如智力(排除先天疾病導致的情形)、個性、身材(身高、體重)等。

以「身高」來看,陳明主任表示,原則上父母兩者的身高平均後就接近孩子的身高,坊間也有身高公式可提供預估。

男孩身高≒(父+母+11)÷2±7.5(公分)

女孩身高≒(父+母-11)÷2±7.5(公分)

然而,更大的比例,其實深受後天「營養」所影響,如NBA球星林書豪就是個顯著的例子。陳明主任再舉例,位於北歐的丹麥人,平均身高為男性近2公尺、女性約180~190公分,但二戰時期的丹麥人平均身高大概比現在矮15公分,就跟當時營養缺乏的環境有關;現代日本人的平均身高比數百年前日本人高上許多,這也跟後來的環境穩定、飲食充足、營養均衡密切相關;同樣地,台灣在戰後嬰兒潮所出生的長輩,無法吃得很好,發育不良的情形時有所聞,但他們的下一代就幾乎長得都比父母高。

基因造成的遺傳病症

解讀遺傳密碼~基因

【情境1】近日新聞報導,有一名只有9個月大的女嬰,因為罹患罕見疾病Sengers症候群,7月剛在醫院過世。醫師表示,此症是因為患者細胞核發生基因突變,使得細胞內粒腺體失去功能,影響細胞功能,進而出現腦、心臟、肌肉等全身性病變,而女嬰最後死於心臟衰竭。

【情境2】陳太太在第一次產檢的血液常規檢查中,發現有罹患地中海型貧血的可能。接下來她必須和先生一起接受抽血檢驗,以確認是否皆為地中海型貧血的帶原者。

每個基因的影響範圍不太一樣,像前面提到會決定外觀的基因,可能只占部分的比例(如1/10);然而,陳明主任表示,有些基因影響的卻是「有」或「沒有」的狀況,如缺乏某基因就會罹患某遺傳性疾病。

目前歸納出的遺傳性疾病,主要有四大類型:

1.單一基因缺陷。

2.染色體變異所引起(如唐氏症)。

3.多重基因與多重因子共同影響而造成(如高血壓、癌症)。

4.粒腺體基因變異所導致。

解讀遺傳密碼~基因

陳明主任舉例,如台灣常見的地中海型貧血,就屬於單一基因缺陷中的體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輕度患者通常不會有臨床症狀,但重度患者須接受相關治療。

假設此遺傳病症的帶因率約5%,帶因者並無任何症狀,與一般健康的人沒差別;因此,如沒有進行基因篩檢,通常無法得知夫妻倆是否同時為地中海型貧血帶因者。若經篩檢、確定兩人同時為帶因者,則往後的每次懷孕,無論胎兒是男是女,都可能有1/4的機會為地中海型貧血患者。

他再以單一基因缺陷中的X染色體連鎖隱性遺傳疾病為例,這類疾病的基因發生在X染色體上,所以若下一代是女性,幾乎不會發病(會隱藏在性染色體XX內);男寶寶的話,身為帶因者的媽媽會將X染色體傳給寶寶,就可能促使他發病。此類遺傳疾病種類很多,程度輕微的如蠶豆症(只要不吃會誘發症狀的食物即可)、紅綠色盲(避開需辨色的情境,如考駕照、念醫學系);較嚴重的如血友病,患者需常常避開和小心可能造成出血的狀況。

基因的突然變異?

有時候,基因也會出現突然變異的狀況。陳明主任表示,基因除了來自於父母外,也可能會自己出現,這算是一種突變的狀況。舉例來說,一般血友病指的是帶原者的媽媽會傳給兒子;但另一種狀況則是媽媽並非帶原者,兒子卻有血友病,這種發生機率約50%,且難以透過產前診斷、檢查所得知。

他進一步說明,每個細胞都有所謂的「天然突變率」,如此才會有演化的過程;此外,還會有個「修復機制」,以因應可能發生的突變問題。然而,當修復機制異常、或突變率太高導致無法修復,就可能造成有問題的細胞;至於是否會引發後續的問題,則難以得知(除非有表現出性狀或被檢測出遺傳疾病等)。

相關的基因檢測

解讀遺傳密碼~基因陳明主任表示,只要能夠從細胞中採集出DNA,都可以進行基因檢驗,所以來源很多。如〈侏儸紀公園〉從蚊子裡萃取恐龍血液、拔下含毛根的頭髮、棉花棒輕刮口腔內黏膜、或是最常使用的抽血等,皆是可取得完整細胞組織而取出DNA、並進行基因檢測的方式。

針對孕媽咪,醫師大多會採取抽取羊水的方式。他說明,羊水內有胎兒皮膚脫落的細胞,醫師可透過專業儀器將細胞分離下來,再進一步分析。而基因檢測的項目很多,如想檢驗某一條染色體、或某幾個基因等是否異常,都在相關範圍內。

以孕期來說,最常採取的基因檢測項目可分為侵入性檢查(羊膜穿刺、絨毛膜取樣)和非侵入性檢查(非侵入性胎兒染色體檢測NIPT);無論是哪種檢查,主要希望能藉此了解胎兒是否有罹患遺傳疾病的狀況;當然,也並非需要進行所有的基因檢測。陳明主任建議,夫妻倆應把握產檢時間,主動諮詢醫師;透過討論,才能評估自身最需要的相關檢查是什麼,為孕期做好妥善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