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 【解讀杏林】高雄榮總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黃偉春醫師用心提升醫療品質.致力搶救台灣的心跳聲

【解讀杏林】高雄榮總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黃偉春醫師用心提升醫療品質.致力搶救台灣的心跳聲

一旦發生急性心肌梗塞,若未能及時進行急救,患者往往容易就此天人永隔。為了不讓更多的憾事發生,如何掌握急救黃金期,讓黃偉春醫師念茲在茲,在其用心規劃下,推動把原本到院後的心電圖檢查提早到救護車上進行,此舉大幅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卻也讓心臟內科醫師從此夜無好眠。

任職高雄榮民總醫院重症加護內科的黃偉春主任,本身的專科是心臟內科,他說,「心臟內科可說是內科體系的外科」,為了搶救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所需要施行的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或支架治療,就是由心臟內科醫師執行,有時因為患者病情的複雜性,一進行就是3、4個小時,與外科醫師開一檯刀的時間相去不遠。由於每每在治療急性心肌梗塞時,必須儘早將梗塞的血管打通,深感「愈是早期治療,傷害愈低,且痊癒的機會愈高」,於是不遺餘力的為提升治療品質而努力。

【解讀杏林】高雄榮總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黃偉春醫師用心提升醫療品質.致力搶救台灣的心跳聲

期望.活著離院

黃偉春醫師進一步解釋,「當患者心肌梗塞的那一刻起,心臟肌肉即一點一點的流失,併發心律不整及心臟破裂的風險也增高,甚至喪失意識,須進行急救的狀況亦不少見」,國內外不少名人就是因此而失去性命。若未能接受緊急血栓溶解劑、心導管氣球擴張術或支架治療,拖延時間愈久,傷害愈大,因為受損心肌細胞無法修復再生,將影響心臟的收縮力,造成併發症及死亡率上升。

他強調,「愈早疏通血管,病患死亡率愈低,且可減緩心臟的傷害,增加剩存的心臟功能」,進而還可縮短病患住院時間,且造福整個家庭生活。對於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而言,搶救時間分秒必爭,「時間就是生命」!黃偉春醫師期望,「病人躺著進來,可以站著出去」。

用心.推廣觀念

為了落實這樣的期望,黃偉春醫師除了用心救治患者,更不斷花時間思考如何改善搶救流程,他指出,死亡率與胸痛至灌流(第一次氣球擴張的時間)息息相關,此時間又可分為3部分:症狀發作至醫院求診時間、救護急救與運送,以及到院後緊急心導管時間,當然,心導管治療後到院照護及復健治療,也是心肌梗塞治療不可或缺的一環。

其中,與一般民眾最為有關的就是「症狀發作至醫院求診時間」,黃偉春醫師說,「國人不喜歡麻煩別人,即使有不舒服的症狀,也習慣不叫救護車,而是自行到院就醫,但根據相關數據顯示,有10%的心肌梗塞患者未到院前即已死亡」。

他提醒,「心肌梗塞三大症狀:胸痛、冷汗、喘氣,若有症狀應儘快打119,讓救護車送患者到醫院,有機會讓患者轉危為安」,因為救護車上有專業消防救護人員可施行CPR,或使用電擊器的急救處置,為了推廣此觀念,黃偉春醫師將3大症狀簡化為「心痛喘、盜冷汗,卡緊叫,救護車」的口號,尤其考量許多老人家不諳國語,更是貼心的以台語發音,好加深人們的記憶。

爭取.搶救瞬間【解讀杏林】高雄榮總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黃偉春醫師用心提升醫療品質.致力搶救台灣的心跳聲

上了救護車,給予CPR或電擊的急救很重要,但黃偉春醫師認為,還有更重要的事可做,就是「第一時間判斷病患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才能及早送至適當醫院進行緊急心導管治療,不但可縮短心肌缺氧時間、降低死亡率,也可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達到病患、醫院與政府三贏的局面。

或許有人會想,「要判斷病患的狀況是多麼專業的事情,心臟內科醫師又不在救護車上,怎麼判斷啊?」黃偉春醫師笑稱,「科技的進步,讓許多事情變得容易」,他解釋,利用可攜式即時傳輸心電圖機及傳輸系統,為患者檢查後,儀器可進行自動判讀,也能透過無線傳輸由專責的心臟科醫師判讀,及早確立診斷,直接送患者至心導管醫院,就能減少心肌缺氧時間,這就是2013年由高雄市拔得頭籌,所建立的亞洲第一個「自動判讀緊急救護無線傳輸12導程心電圖系統」。

黃偉春醫師強調,「搶救生命必須與時間賽跑,分分秒秒都背負了壓力與責任,消防救護人員完成心電圖檢查需花費30秒,而這30秒正是攸關搶救生命成功與否的一瞬間」。他順道呼籲,社會上不乏善心人士捐救護車,然而,讓既有救護車上配有心電圖機,更能發揮救命價值!

突破.改善流程

收到由救護車所傳輸的心電圖資料,一旦確認是急性心肌梗塞,接受患者的醫院即刻啟動導管室,包含心導管團隊的人員召集、機器、設備及耗材的準備,黃偉春醫師表示,「過去都是患者到達急診室完成心電圖,才能確定通知啟動,若在非醫院上班時間,醫護人員趕赴醫院至少耗費15至30分鐘,如今,在等待患者到院的時間,所有準備也同步進行中」。

黃偉春醫師補充,「國際準則建議到院至灌流時間為90分鐘,現在透過這樣的做法,約50分鐘即可打通血管,遠低於國際準則建議的90分鐘」。當然,這份傲人成績不是憑空得來,而是黃偉春醫師與所帶領的高雄榮總冠心病照護團隊所做的努力。

【解讀杏林】高雄榮總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黃偉春醫師用心提升醫療品質.致力搶救台灣的心跳聲

當病人獲得更有效率的醫療處置時,其實也代表有更多的醫護人員必須要付出更大的犧牲,黃偉春醫師表示,24小時都可能有患者發病,而心電圖的判讀有15%的失誤率,最終仍要靠專責醫師判讀傳輸至手機的資料,「即使不用值班,也是24小時不關手機,為了怕自己睡太沉,還把手機鈴聲調得很大聲,有時還是太太先醒來再喊我」。

辛苦.親自教學

為了推動救護車建立到院前心電圖系統,黃偉春醫師帶領團隊自2011年起,展開跨政府部門合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與高雄市的鳳山、岡山、美濃、苓雅、瑞隆與左營分隊合作,他「到府服務」親自到各分隊進行教學,也隨車進行測試,看行車的震動是否會影響檢查,還有一場場的案例教育訓練等等,「這段時間,跟消防救護弟兄搏感情」,同時間,醫院的工作仍繼續著,一枝蠟燭多頭燒,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讓消防救護人員更方便操作儀器,黃偉春醫師把按鈕順序從1至8編號並加以中文化,還把繁雜的線圈以3條一組整理,更創新發明了「心肌梗塞心電圖定位布(簡稱:定心布,已取得專利並榮獲多項發明獎)」,只要在患者的上身鋪上定心布,即使在移動的救護車上,消防救護人員也能輕易在患者的前胸和手、腳部位接上電極貼片,讓原本執行檢查需要252秒,降至30秒內即能完成,他以F1賽事進行中的維修工作時間長短,成為比賽的致勝關鍵比擬,說明這塊定心布的重要性!

2012年4月20日堪稱是歷史的重要時刻,因為成功傳輸了第一例;2013年3月19日則由岡山分隊完成全台灣第一例救護車心電圖診斷之心肌梗塞,將近2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相信那一瞬間的感動令人永生難忘。

【解讀杏林】高雄榮總重症加護內科主任 黃偉春醫師用心提升醫療品質.致力搶救台灣的心跳聲

踏實.從零開始

整個系統的建置從「零」開始,一步一腳印,每一步走來都不容易,如今高雄市已有16個分隊設置救護車到院前心電圖系統,24小時責任醫院包括高榮、高長、高醫、義大、國軍與阮綜合等6家,已成功搶救了47位心肌梗塞的病人,零死亡率,這番成績讓團隊獲得多項國內外榮譽獎項的肯定,一次次的殊榮更彰顯「台上半小時,台下十年功」的意義。

黃偉春醫師的筆電中有許多宛如工作紀錄的照片檔案,他特別指了一張有兒子的照片,「這不是校外教學喔,當天我正要去某分隊上課,可是兒子腹痛不舒服沒上學,我急著要出門,又不能把兒子單獨放在家裡,只好一起帶去,到了那邊,他看什麼都很新鮮,好像也沒那麼痛了」。他說來輕鬆,卻也流露不捨之情,救命的工作當前,也只能暫時把生病的孩子先放在一邊。

輝煌.得獎紀錄

其實細數黃偉春醫師的獲獎紀錄,真可說是「獎不完」,這位內科醫師不只花費心思想如何治療病人,更用心於提升醫療品質,他說,「歸功於當總醫師時寫報告的訓練,讓自己對品管充滿興趣,團隊同事常在一起腦力激盪,想怎麼做會更好?」就這樣,從患者入院後的處置、護理到復健,每一個步驟都有可著墨之處,如:2001年到2002年首推5天拔除導尿管,論文發表後被國際引用達146次,「小小的改良,受到國際的肯定」;加護病房懸吊式軌道安全下床系統,則是讓曾經生命垂危的患者,在安全措施下也能下床走路進行復健,改善病人預後及照護品質,黃偉春醫師與團隊把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變為具體做法,讓心肌梗塞的病人在優質的照護下,重新擁抱生命。

黃偉春醫師努力的戰場,不只在醫院,也拓展到救護車上,更希望能深入人心,為了喚起國人對心肌梗塞的認知與重視,想口號、拍微電影,無一不是他的用心,「只希望搶救更多的病人」。他說,「每一個病人都如同家人一般,一旦走了,就會難過」,曾有一位照顧7、8年的病人突然惡化,離開人世,但家屬對他仍充滿感激,黃偉春醫師表示,「醫師終究不是神,只有盡其所能、問心無愧,努力與病人維持良好的關係、讓他們得到好的治療,維持穩定狀態」。

也是肺高壓病人的守護天使

黃偉春醫師不只用心在心肌梗塞的患者,也是肺高壓病人的守護天使,他說,「肺高壓患者無法治癒,平均2.8年的存活時間,雖有標靶藥物治療,但藥價不菲,有時病情變化快到無法掌握」。為了讓患者得到更完善的照顧,以延長存活率,他首創APP華文肺高壓衛教行動軟體,使其隨時查詢衛教資料與提供專線服務。

對病人極為細心呵護、關心的黃偉春醫師強調,「這些人需要花更多時間照顧」,因擔心病人隨時需要協助,甚至還留下手機號碼。為了讓這群病人也能得到好的照護品質,現在,黃偉春醫師的腦袋中,又有新的想法在醞釀,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