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帶你破解10大育兒迷思
現代生活網路資訊發達,各式各樣的說法眾說紛紜,每件事情都會有兩派說法,巫漢盟醫師建議,新手爸媽們不要被網路上說法影響,若遇到任何問題,最好的方法還是直接找小兒科醫師諮詢,因為即便非關病症的問題,小兒科醫師也能依照孩子的需求轉介給營養師、心理師或兒童發展專家等專業人士,比起新手爸媽們自己如大海撈針般尋求解答還要來得好。
Q1. 新生兒喝紅嬰水或吃黃連,可以退胎火及解胎毒?
「家長不必盲目為了退胎火、解胎毒,而給寶寶不需要的餵食,造成寶寶身體負擔。」巫漢盟醫師說明,所謂的胎火應該是指新生兒紅通通的皮膚,理由是因為新生兒血紅素一出生比成人來的高,需經過一段時間紅血球的轉換代謝後,血紅素自然會慢慢下降。長輩期待喝紅嬰水能退胎火,不過市面上販售的紅嬰水主要成分為葡萄糖水,可能還加入成分不明的中藥或維他命,其實對於血紅素下降毫無助益。若讓寶寶喝紅嬰水,可能會壓縮正常奶量進而造成營養不均衡,且高濃度的葡萄糖水可能讓寶寶有口乾舌燥甚至脫水的情況。
所謂胎毒,應該是指嬰兒脂漏性皮膚炎,症狀表現為在嬰兒皮膚上的皮疹現象,主要是受到媽媽荷爾蒙的影響及寶寶皮脂腺不成熟的關係。黃連的藥性在於清熱解毒,與西醫的消炎成分藥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但即便寶寶身上有疹子或罹患脂漏性皮膚炎,也不建議父母直接讓寶寶食用,因為黃連苦味可能讓寶寶嘔吐,加上脂漏性皮膚炎即便不吃任何藥物,症狀也會隨年紀增長慢慢改善。
Q2.寶寶受到驚嚇哭鬧不停,就該餵小兒驚風散或八寶粉?
台灣民間特有的小兒驚風散或八寶粉,時常被長輩拿來治療寶寶夜啼、哭鬧不安的情況,但確切成分及名稱在中醫藥典內並無固定配方,但通常含有熊膽、犀牛角、牛黃、麝香、琥珀、珍珠粉、天麻、硃砂等成分,這些中藥主要有安定神經及消炎的功效,但其中最有問題的就是硃砂,硃砂屬於硫化汞等金屬礦物,寶寶吃了以後可能會造成汞中毒或鉛中毒,傷害肝腎功能及神經系統,因此,若覺得寶寶吃了小兒驚風散或八寶粉真的不哭鬧,恐怕可能會是中毒、意識不清的跡象。
Q3.6個月以下的寶寶該不該喝水?
水在人體扮演重要的角色,6個月以下的寶寶不需要另外喝水,原因在於母乳及配方奶中有八成都是水,若單純給寶寶喝水只能夠補充水分,還占用到胃容量,反而無法攝取成長需要的醣類、蛋白質及油脂等營養素,且攝取過量的水分,甚至有造成水中毒的疑慮。
巫漢盟醫師說明,寶寶腎臟成熟度必須到2歲以上才發育完成,而腎臟主要功能在於排除體內多餘的廢物,水分就是經由腎臟排出成為尿液,但在尚未發育完全時,一下子喝太多水,腎臟無法排出,就會使腎臟增加負擔。若真的水中毒,寶寶可能會有嗜睡、面無表情、遲鈍、精神錯亂、激動、痙孿甚至死亡等症狀,因此建議給寶寶喝水時,還必須看體重來提供份量,在有喝奶的情況下,建議每天可攝取總量不超過每公斤30c.c.的水,須分次給予,舉5公斤寶寶為例,一天額外攝取總水量不超過150c.c.。但4個月以下寶寶完全不喝水也無妨,除非開始吃副食品,減少奶量攝取時,若沒有另外喝水,就會擔心水分不足。
Q4.嬰兒奶粉中添加鈣粉或煮大骨湯給寶寶喝能補鈣?
新手媽媽們總說,到藥局購買嬰兒奶粉時,常會推銷搭配鈣粉服用,號稱補充鈣質,可以使寶寶骨骼發育變好。巫漢盟醫師指出,不建議添加鈣粉或煮大骨湯給寶寶喝,因為以往的時空背景物資缺乏,配方奶不普及,營養成分也不像現在如此豐富完整;且鈣質吸收要好,也必須透過維生素D的協助,才能夠活化運用,若單純僅補充鈣粉,反而會使寶寶血鈣濃度增加,當身體無法利用時,多餘的鈣就必須利用腎臟排泄,可能增加腎結石的機會。
曾有案例顯示,長輩擔心孫子長不高,6個月大就開始喝大骨湯進補,每餐牛奶又添加鈣粉,結果才喝5個月,腎臟和輸尿管各出現1.4公分大小的結石,不只尿道感染,還引發嚴重敗血症,差點喪命。巫漢盟醫師補充說明,大骨湯的鈣質成分少,不及乳製品的數十分之一,且殘留在骨頭中的鉛及其他重金屬,經過熬煮後會釋放到湯裡,對寶寶身體有害無益。
Q5.新生兒臍帶沒掉,塗麻油就會掉比較快?
老一輩常說塗抹麻油可使新生兒臍帶早日掉落,但這些觀念都是錯誤的,其實只要等待臍帶乾燥後,自然就會掉落。現在醫學發達且重視無菌觀念,臍帶尚未脫落時,最重要是做好臍帶護理並保持乾燥,若塗抹麻油或是其他液體,對於肌膚發育尚未成熟的寶寶肚臍,有可能因而導致感染。
正常臍帶護理流程是先使用75%酒精消毒,再用棉花棒以95%酒精擦拭脫水,讓臍帶的水收乾,從寶寶臍帶與身體的交接處往外擦拭清潔,並且以畫圓周的方式,正常約2至3週就會脫落,但掉落當下周圍組織尚未癒合,可能會滲血及有分泌物,因此掉落後仍需繼續護理3至5天,等確定肚臍乾燥即可停止。
Q6.使用麻油可以去除寶寶頭皮上因脂漏性皮膚炎所產生一塊塊黃白色的皮屑(俗稱杏賽)?
古法流傳使用麻油可以去除寶寶頭皮上因脂漏性皮膚炎所產生一塊塊黃白色的皮屑,但巫漢盟醫師表示,這種行為可能造成嚴重後果,曾有女嬰頭皮長出一顆顆的東西,家長誤信麻油可治療嬰幼兒肌膚,沒想到擦麻油後讓女嬰發癢狂抓,反而使頭部破皮發炎紅腫潰爛,因為麻油不一定適合塗抹於皮膚,特別是寶寶肌膚較薄且敏感,油封住毛細孔易造成毛囊阻塞,更加容易造成發炎或感染。
「嬰兒脂漏性皮膚炎」多半會出現在頭皮、前囪門、耳朵、臉、脖子及前胸等部位,患部會分泌出許多油脂,使整個部位油膩且有臭味,雖然通常都會自然消褪,但需要一段時間,因此建議家長可使用嬰兒油或乳液搭配毛巾或手帕,透過些許油脂來軟化皮屑,慢慢分次的將「杏賽」輕輕地搓掉。
Q7.寶寶脹氣或腸絞痛不舒服,可以抹薄荷脹氣膏?
民間常以薄荷類產品,舒緩嬰幼兒腹脹與腸絞痛,但這類產品都含有薄荷醇(menthol),又名薄荷腦,巫漢盟醫師指出,臨床上都曾發現幼兒使用後引起呼吸、神經與血液嚴重不良反應,所以台灣兒科醫學會強調2歲以下幼兒都應該避免使用。
另外,嬰兒腸絞痛常發生於1至4個月大的嬰兒,雖然造成機制尚未清楚,但通常不需要治療,隨年紀增長,3、4個月大後便慢慢消失。因為持續的哭鬧可能造成寶寶肚子摸起來鼓鼓脹脹的,父母會想使用脹氣膏來舒緩,但使用不當可能引起嬰幼兒癲癇、意識障礙、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而有蠶豆症的寶寶使用後,可能出現溶血性貧血,因此需要特別注意。
Q8.把寶寶養的胖嘟嘟才健康?
寶寶出生後都會到小兒科施打疫苗,此時醫師會使用兒童生長曲線圖,來評估寶寶的身高、體重、頭圍等生長指標,表格由上而下分別代表同年齡層的97%、85%、50%、15%及3%,通常在同年齡寶寶的85%以上,就代表有過重的情況,95%以上的寶寶則可歸類於肥胖。
若寶寶的成長曲線都按照比例持續上升,就沒有問題,但若是身高百分比越來越低,體重百分比越來越高,就代表身高沒追上體重,會產生肥胖的情況。「以往總說小時候胖不是胖,但我認為小時候胖就是胖。」巫漢盟醫師解釋,因為寶寶若從小就養成易於發胖的飲食習慣,等到長大就容易繼續維持這種飲食生活模式,以至於長大後持續胖下去,所以切勿有將寶寶養的胖嘟嘟才健康的錯誤觀念。
Q9. 能不能給寶寶擦痱子粉或爽身粉?
以往新手爸媽幫寶寶換好尿布或洗好澡後,總會習慣替寶寶撒上一層爽身粉或痱子粉,巫漢盟醫師提醒,產品多半內含滑石粉或玉米粉,這些粉狀顆粒灑到寶寶身上時,空氣裡瀰漫粉塵,容易隨著寶寶呼吸而進入肺部,引發肺部過敏或吸入性肺炎;而寶寶在流汗或尿尿後,會使爽身粉變得黏膩、易阻塞毛細孔,導致毛囊發炎。此外滑石粉已被證實,若塗抹於女性泌尿生殖道的皮膚上,恐有增加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因此痱子粉及爽身粉等粉狀產品需謹慎使用,若想讓寶寶皮膚保持乾爽,建議可先從維持室內溫度、減少寶寶衣服及寶寶流汗時多幫忙擦乾做起。
Q10.老一輩的人說:「有六月天,沒有六月嬰!」寶寶只要手腳冰冷,就要立刻加衣服?
「有種冷,叫做父母及長輩覺得你冷!」巫漢盟醫師開玩笑地說,時常遇到阿公、阿嬤說寶寶感冒發燒了,將寶寶全身包裹得像肉粽來看醫生,等到醫師將衣服一件一件地拆開後再來量體溫,發現寶寶根本沒有發燒,只是穿太多衣服。寶寶的體溫向來比大人高,因為調節溫度的能力以及四肢的末梢血液循環較差,所以當秋冬之際或是家中開冷氣時,寶寶四肢手腳可能會有點冰冰的,但若身體或脖子等地方仍然溫溫的,就代表寶寶體溫適中,不需要再加更多衣服,以免汗腺被阻塞引發熱疹。巫漢盟醫師建議,房間溫度宜維持在攝氏26至28度,也別讓寶寶穿比大人還多的衣服,這樣對他們來說才是最舒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