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多胞胎媽咪安產守則

多胞胎媽咪安產守則

得知懷多胞胎後,總讓人十分興奮,但接下來所面臨的身體不適則會引起不安及焦慮,對於婦產科醫師來說,雙胞胎以上的多胎妊娠皆屬於高危險妊娠,針對孕媽咪及胎兒都可能有更高的危險性,發生狀況及併發症的機率也會增加,因此多胞胎媽咪必須遵照產科醫師的安產教戰守則,方能順利度過孕期。

從藝人陳建州與范瑋琪的雙胞胎飛飛、翔翔及韓國實境節目《我的超人爸爸》男星宋一國與檢察官老婆鄭升妍的三胞胎大韓、民國、萬歲,到生下四胞胎千金Audrey、Emma、Natalie(Nana)、Isabelle(Sasa)的媽媽Samantha,旁人看到這些家庭能夠一口氣擁有可愛的多胞胎都羨慕不已,但在這背後其實隱藏著許多孕媽咪的淚水與煎熬。

多胞胎媽咪安產守則

多胞胎機率

林口長庚醫院生殖內分泌科主治醫師黃尚玉指出,自然懷孕發生雙胞胎的機率約為0.2%、三胞胎則是0.1%,而現代多胞胎多半都是經由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等人工生殖的方式孕育出來。透過試管嬰兒得到多胞胎的機率,與每個國家管制胚胎植入數目有關,部分國家會嚴格控制植入子宮的胚胎數目,甚至要求只能夠放1至2顆,因此就會降低多胞胎發生機率;相較之下,台灣的《人工生殖法》規定,試管嬰兒每次植入胚胎數以4顆為限,屬於有法令的規定、無指引的規範下,可植入胚胎數最多的國家,也造成國內的多胞胎比例偏高結果。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統計,歐洲國家在2011年時,植入2顆以下胚胎比例逾75%,遠高於台灣的32%,而台灣多半以3顆、占35%最多,植入胚胎數目偏高是造成試管寶寶有半數為多胞胎的主要原因。因此,為了改善此一現象,近年來已經規範年齡小於35歲的婦女,建議僅植入2個胚胎,以期減少多胞胎比例。

「試管嬰兒不是懷孕就稱為成功,重點在於後續能夠存活的活產率。」黃尚玉醫師強調,根據生殖醫學會的胚胎植入數目指引指出,35歲以下女性以植入1至2顆為佳,36至37歲的女性植入2至3顆,38至40歲的女性則為3至4顆,40歲以上的女性則是4顆為限。為降低新生試管嬰兒多胞胎機率,平時除非胚胎狀況不好或臨床成功率差,才會建議放到3至4顆來增加成功率。

多胞胎的確診&產檢

確定懷孕後,6至7週的初期產檢會使用陰道超音波,來確認胚胎著床位置,以確認是否有子宮外孕的情況,等到7週開始觀察胎兒是否有心跳,確定是否為健康的胚胎,接下來就能夠觀察胎數為單胞胎或多胞胎。

多胞胎媽咪安產守則

黃尚玉醫師說明,由於多胞胎自然淘汰機率高,可能有染色體異常、空包彈或胚胎本來已有心跳又被淘汰的情形,所以通常要等到10週以後才能暫時確認胚胎的穩定性,並且持續觀察胎兒是否為同卵雙胞胎或異卵雙胞胎,胎盤狀態為獨立或共用,這些特徵都關乎於後續胎兒成長風險及發生連體嬰的可能性,因此必須密切觀察。同卵雙胞胎是受精卵在懷孕發育早期就從同一細胞團分裂成兩個相同的細胞團,因此出生後兩個寶寶的性別、外觀、基因等遺傳皆相同;異卵雙胞胎則是有兩個卵子分別受到不同的精蟲受精形成,所以關於寶寶的性別、外觀、基因等都可能不一樣,甚至有機會生出一男一女的龍鳳胎。

確認多胞胎懷孕種類有利於日後醫師判斷胎兒的情況,也因為多胞胎的早產機率高,且罹患妊娠高血壓及妊娠糖尿病的機會也比普通孕媽咪高,所以務必定期產檢,追蹤血壓、尿蛋白、尿糖及孕媽咪水腫的情況,更因為多胞胎懷孕被歸類於高風險妊娠,所以依照胎兒發育情況不同,甚至需要更密切的產檢。

產檢的時間點與普通孕婦不同,舉例來說,高層次超音波一般建議於20至24週施行,因為若胎兒太小就無法清楚看出,單胞胎可等待至23至24週來即可,雙胞胎則最好於21至22週即來,以免胎兒互相干擾,增加觀看上的難度。

容易懷多胞胎的族群

黃尚玉醫師指出,懷多胞胎的孕媽咪仍然不外乎是自然受孕或人工生殖的方式,以自然受孕來說,可能是孕媽咪家族中或種族,懷有雙胞胎或多胞胎的機率高,所以有多胞胎或雙胞胎的遺傳基因,舉例來說,位於奈及利亞西南部約魯巴蘭地區的伊博奧拉小鎮就被稱為「雙胞胎之地」,懷雙胞胎的比例高達20分之1,出生率是全球平均值的10倍以上。

除了遺傳基因之外,有鑑於刺激排卵藥物的使用及人工生殖技術的進步,女性為了提升受孕機率,並使排卵數目增加,會服用刺激排卵的藥物(Clomiphene citrate)或注射排卵針(r-FSH)。一般說來,服用排卵藥受孕後懷雙胞胎的機會約5~8%,注射排卵針懷雙胞胎的機率則高達30%;而隨著人工生殖的胚胎培養技術增進,傳統胚胎培養養到第3天即植入,現在則會選擇體外培養至第5天的囊胚期胚胎,希望透過胚養來篩選好的胚胎,以減少植入胚胎的數目。

多胞胎媽咪安產守則

多胞胎妊娠風險

多胞胎面臨的妊娠風險,不僅對於胎兒,多胞胎孕媽咪也比單胞胎孕媽咪在孕期中更容易發生早產的情況,必須承受較高的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或妊娠高血壓的發生機率。也由於是多胞胎,除非腹中兩個胎兒的胎位都正,產科醫師才會建議孕媽咪考慮自然生產,若其中一個胎位不正,則可能遭遇到像單胞胎一樣,遇到肩難產的危險,因此雙胞胎以上多半會建議採取剖腹產方式。除了生產時須預防難產之外,在產後也較常發生子宮收縮不良而導致產後大出血等問題。

黃尚玉醫師表示,單胞胎多半會在37至40週期間出生,重量約3,000克,雙胞胎通常於36週就出生,每個寶寶平均出生重量約2,200克至2,400克左右,所以懷雙胞胎的媽咪必須比單胞胎媽咪承受快多一倍的重量,所以時常有多胞胎孕媽咪會有完全無法躺著睡覺、持續不斷的喘氣或胃脹氣無法進食等不適產生。

若雙胞胎孕媽咪在懷孕滿36週前有嚴重的併發症,持續維持懷孕的情況,可能會有重大影響,因此在保障母體安全的前提下,就必須要做取捨。通常會衡量繼續讓媽咪安胎的好處及壞處,考慮出生後對於媽咪及胎兒各自的優缺點來決定終止妊娠的時間。雖然胎兒發育越成熟越好,但現代新生兒照護科技發達,會評估若造成母體傷害較大,會建議先行生產,等寶寶出生後再以先進的新生兒照護科技來照護寶寶健康長大。

雙胞胎與單胞胎懷孕風險比較

多胞胎媽咪安產注意事項

根據《孕婦健康手冊》所載,孕媽咪從懷孕中期開始,每天的熱量攝取建議較平時增加300大卡,體重總重量與一般孕媽咪建議增加10至14公斤相比無太大差異,雙胞胎孕媽咪體重建議增加15.9公斤至20.4公斤,三胞胎孕媽咪則是22.7公斤,但每個人每天所需要的熱量,也必須視孕媽咪的年齡、活動量、懷孕前健康及體重的情況調整;但由於多胞胎媽咪容易出現貧血,鐵質攝取必須從30毫克增加至60至100毫克,而其他蛋白質、維生素及礦物質則均衡攝取;多胞胎媽咪心臟必須負荷兩倍以上的運行,會更容易喘、胸悶、心悸,因此必須隨時注意身體狀況,有任何不適都必須好好休息。

多胞胎媽咪面對日漸成長的腹部,腰部必須承受更大的壓力,因此建議可以購買托腹帶,將下垂的腹部集中托高,減少下墜感所造成的行走困難;若仍然必須上班的多胞胎媽咪,建議懷孕中後期開始即應該避免繁重工作,調整工作計畫,除了讓自己有更多時間休息外,也能夠及早預防早產或其他併發症發生後所帶來的挑戰。黃尚玉醫師建議,多胞胎媽咪所面臨的風險比單胞胎媽咪更高,因此務必好好產檢、量血壓、注意胎動和子宮收縮,才能夠順利度過孕期,迎接寶貝們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