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嬰兒> 嬰兒照護> 為了守護心臟病童,寧做小鎮醫師,游昌憲:台北不缺我一個,但台東只有我一個

為了守護心臟病童,寧做小鎮醫師,游昌憲:台北不缺我一個,但台東只有我一個

原本只是輪調到台東院區服務兩年,但親身經歷了偏鄉醫療資源的匱乏,游昌憲醫師選擇繼續留下,因為他知道,台東地區人口雖然不多,仍有醫療上的需求,回到台北的他,只是多位兒童心臟科醫師之一,但在台東,卻是唯一!


(醫療資源缺乏,讓游昌憲醫師決定留在台東馬偕醫院,成為專任醫師。)


台東的好山好水好風景,總能吸引不少遊客前往一遊,但在如畫美景的背後,存在醫療資源匱乏的窘境,需要更多的關注。

生長於台北.行醫在台東

馬偕醫院是大台北地區多家醫學中心之一,但在台東,則擔負整個大台東醫療網的最後一道防線。多年來,馬偕醫院有個慣例,在台北馬偕接受住院醫師訓練時,每一年要到新竹或台東分院支援一至兩個月;升任主治醫師後,以抽籤方式輪調分院服務兩年。當然,大多數的醫師輪調期滿,即回原單位任職。台東馬偕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兼兒科加護病房主任游昌憲也遵循了這樣的制度,來到台東。

不過,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適應狀況不錯的他,2004年結束輪調任期,選擇成為台東馬偕的專任醫師。這一待就是11年,如今,台東才是游昌憲醫師的家,「偶爾返回台北西門町探望父母,搭捷運還會不習慣都市的步調」。身為復健科醫師的妻子也早就愛相隨,自台北馬偕轉調台東馬偕,夫妻倆與大女兒就此移居台東,之後,又生了兩個女兒,則是台東的「原住民」。

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

篤信基督教的游昌憲醫師,曾被醫院牧師問:「你要不要去台東?」當時他的回答是「如果有需要會去」,畢竟受限生活習慣,還有考量父母久居台北,游昌憲醫師無法隨心所欲的決定,然而,真的因中籤而必須輪調台東分院,他以平靜的心接受「主耶穌的帶領」。

「在台東,看到天空是藍的,海天一色,寬闊無邊,房子矮矮的」,整個景致與台北完全不一樣,環境讓他覺得舒服,「當然,人也吸引著我,台東人由平地人、客家人和原住民組成,光是原住民就有7族,馬偕醫院為方便族人就診,備有7種翻譯人才。與精明的台北人不同,台東人生性淳樸,只會傷害自己(指酗酒),不會傷害別人(犯罪率低)」。

台東吸引游昌憲醫師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醫療資源缺乏,他說,「曾有民眾半夜帶小孩從100公里以外搭計程車來醫院掛急診,因為沒健保身分,付了醫藥費後,身上的錢所剩無幾,只能在急診室等到天亮,再搭公車回家」。


(自從次專為兒童心臟科的游昌憲醫師到台東服務後,讓有心臟病的孩子可就地接受治療。)

守護台東兒.不受心臟病所苦

兩年的輪調經驗,讓游昌憲醫師對於台東醫療資源不足有更深切的體會。他說,「嬰兒的心臟病多可藉由開刀改善,但當地沒有資源,父母必須帶著小孩千里迢迢到台北或高雄就醫」,他進一步指出,根據調查台東地區小一到小四的學童,先天性心臟病未診斷的比例比台北高,但盛行率卻比台北低,很有可能是因醫療資源缺乏,不是孩子來不及長大,就是搬離台東,到方便就醫的地區居住。

自從次專為兒童心臟科的游昌憲醫師到台東服務,不僅可讓病童在地接受心導管檢查,也因為得到總院心臟外科醫師吳協兆的全力支援,就算是難度較高的手術,病童與家屬不再需要南北奔波,在台東馬偕即可進行手術治療。不過,獨自一人守護台東孩子的心臟健康,偶爾不免有孤軍奮戰的無助,「還好老師會支援診斷」,他口中的老師就是台北馬偕陳銘仁醫師。

建立信賴感.延續醫病情

游昌憲醫師表示,28年前,台東馬偕醫院成立,醫師人力不足,多需要總院以輪調方式,派年輕的主治醫師至台東服務,好處是「不時注入新血」,由於都在總院接受完整訓練,水準不致差異過大;但壞處是「病人好不容易與醫師熟了,又要換醫師」。他說,「醫病關係需要長期經營」,病患來就診,要認同醫師並建立信任感,才會放心繼續就醫。但在輪調制度下,不僅患者很難與醫師建立長遠關係,輪調醫師也比較不會思考「台東需要什麼?我可以再做什麼?」

輪調即將期滿,他想到,回台北後,自己只是眾多兒科醫師之一;但在台東,卻是唯一的兒童心臟專科醫師,心生不捨的游昌憲醫師決定留下,「但不是我想留就能留,其實總院也缺人,在我上簽呈後,還要經過全體主治醫師同意,也需要父母的同意」,所幸這些人都懂得游昌憲醫師的用心,當然成全了他。

他強調,「病人在地化,醫療也要在地化」,購買好的硬體設備,有錢就不難辦到,但與患者能建立良好醫病關係的醫師,卻是千金難買。不過,自從有了游昌憲醫師的先例,這些年願意到台東馬偕服務的醫師愈來愈多,「現在本院有85%的醫師是當地聘請,加上總院不斷提升分院的硬體建設,台東馬偕雖是區域醫院等級,所提供的醫療服務品質卻是醫學中心等級」。

游昌憲|兒科醫師
(決定落腳台東,游昌憲醫師肩負的責任更大,必須讓自己身懷十八般武藝,好讓生病的孩子得到適切的照護。圖片提供/馬偕紀念醫院)

學生的決定讓一手栽培的老師又愛又恨

同意游昌憲醫師留在台東,曾讓當時的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陳銘仁左右為難,對於愛徒決定就此生根台東,「真是既高興又不捨,高興的是學生學有專精,遺憾的是他要離開總院」。

陳銘仁醫師的不捨不是沒有理由,因兒童心臟科醫師不分晝夜隨時要on call到場做心導管、超音波,辛苦程度不在話下,加上重症多,容易有醫療糾紛,選科的人原本就不多。即使完成訓練,也在面臨經濟和醫糾的壓力下,寧可選擇成為診所開業醫師,「游昌憲醫師既優秀,又能承受壓力,我很看好他」。

陳銘仁醫師抓著游昌憲醫師的手一步步學習做心導管、超音波檢查,看著用心調教的學生,依循內規到台東分院支援兩年,私心盼望他再回總院接棒第一線的工作,只是這樣的盼望最後落空,「有種又愛又恨的感覺,而且之後又勸了他好幾次,也不為所動,我埋怨他不來幫我,讓我至今還在費心培養新人、延攬中生代醫師,避免科內出現人力斷層」。不過,陳銘仁醫師又滿心感謝愛徒願意留在東部服務,為兒科醫療貢獻心力,「看到他獨當一面很有成就感,只是11年來,他依舊是台東唯一的兒童心臟科醫師,要處理所有的病患,承擔一切的風險,可說是以一擋百」,言談間,不免流露對愛徒的疼惜,「這些年,他是真的辛苦,年紀輕輕,就有白頭髮了」。

雖然師徒相隔兩地,但聯繫依舊密切,游昌憲醫師遇到複雜的病況會求助老師,「很高興他仍尊敬我這個老師,診斷上不會一意孤行,碰到複雜的case就轉到總院開刀,然後回到台東由他拆線、追蹤」,這番師徒合作,讓患者受到無縫接軌的照護。

在專業領域,陳銘仁醫師是老師,但在宗教信仰上,卻是老師受到學生影響,「他當Fellow(研究醫師)時,有跟我傳教。每每碰到檢查不順,他就會禱告,看他虔誠的態度,也了解信仰是他的心靈寄託,漸漸地,也因認同而成為基督徒」,可見兩人的師徒情誼是多麼深厚。

 

涉獵多領域.承受大壓力

決定落腳台東,游昌憲醫師肩負的責任更大,光是接下台東全縣的國小學童心臟篩檢工作,就占用他不少時間。臨床醫療上,求診病童有單純的兒科疾病,也有各種複雜的疾病,除了兒童心臟次專外,他必須涉獵更多領域,讓自己身懷十八般武藝,好讓生病的孩子得到適切的照護,能力所及的,留在馬偕;超出能力的,幫忙轉診到最合適的醫院,「一切以孩子的利益為最大考量」。

雖然人力不足,但台東馬偕仍有兒童與新生兒的加護病房,「曾照顧過24週、25週和26週的早產兒,壓力真的很大」,此外,還有輪值24小時急診,再加上門診,「沉重的壓力,使得當時的主治醫師都離職了」,游昌憲醫師撐過最嚴峻的考驗,但代價是「必須吃安眠藥才能入睡」。


(游昌憲醫師始終用一顆炙熱的心,守護台東兒童的健康。)

扼止複雜問題.用心多做事

台東的美景令人神往,但在診間,他卻看到台東存在由家庭、社會、醫療與經濟所糾結的複雜問題,一句「媽媽和小孩都是我的病人」就點出問題核心,即未婚懷孕的少女比例高,許多人未接受產檢,常生下低體重或是早產兒,「早產兒病房經常滿床,父母未成年的就占了多數」,而低體重的孩子又往往有智力不足的問題,更是需要早療,偏偏這些人多來自弱勢家庭,又住在醫療資源更加匱乏的偏遠地區,眼前的問題若未妥善解決,後續所引發的問題更加嚴重。於是身為兒科醫師的他,走入校園進行衛教,讓孩子們了解「美好的關係背後,要走的路很長」。

游昌憲醫師說,國外兒科醫護人員經常為兒童發言以爭取權益,期許自己也能為孩子多做些事,「只要有心,很多事情可以做」,好好照顧孩子是在累積資產,否則將成為社會負擔。的確,與其他都會區相比,台東更需要有心的兒科醫師守護健康,看到需要的他,捨棄在都會區醫學中心任職,寧可當小鎮醫師,「就像家庭醫師一樣,能一路從小嬰兒看到長大成人,隨時掌握狀況,相信這樣需要緊急醫療處置的機會就不會多」。

11年了,游昌憲醫師守護台東兒童健康的心依然炙熱,走在以「奇妙森林」為主題所打造的門診區,跟來看診的孩子熱情打招呼,「在這友善兒童醫療空間有孩子們的想法和創作,孩子即使不舒服來看病,心情也很好」,看到孩子的真誠回應,就是兒科醫師最大的收穫!在2011年獲得第四屆台灣兒童醫療貢獻獎兒科新銳獎的他,當時滿頭黑髮,至今短短幾年,白髮已悄然錯落在黑髮間,不難想像身在偏鄉的他,所承受的壓力與辛苦有多少,但他甘之如飴,只因為「台東給我的,比我給台東的還要多」。

大五就立志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

游昌憲醫師說,就讀醫學院五年級時就決定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胚胎8週大時,心臟的解剖結構已大致成形,是胎兒最先發育成熟的器官,從一根管子發展為兩心房、兩心室,轉變過程充滿神奇,成人心臟病如同老房子年久失修,但小兒先天性心臟病則是偷工減料的結果,原因很多,找尋答案的過程是其迷人之處」。即使是半夜被吵醒,要幫新生兒檢查、急救,也不會不高興,還有受到陳銘仁醫師如師如父般的教導,讓他在行醫路上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