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正確教養方式第1步: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

正確教養方式第1步: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

「氣質」的觀念來自於國外,原文為Temperament。在《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中,追溯出「氣質」一詞最早出現在精神科醫師洪奇昌的碩士論文〈嬰幼兒的氣質評估〉;而身為著作者的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院幼兒教育學系教授王珮玲也曾請教過另一位精神科醫師徐澄清,得知是徐澄清醫師和洪奇昌醫師在經過國外的Chess、Thomas與Carey等醫師同意後,所共同想出來,決定將英文的Temperament譯為氣質。之後數十年,大部分提到相關主題的研究或文章等,多以「氣質」呈現之。

文章目錄

氣質的定義

與一般稱讚他人「氣質很好」的意思完全不同,這裡的氣質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內外在的個別差異」,沒有好或不好、與智能毫無關係,卻對未來影響深遠。

天生的個人特質

王珮玲教授進一步表示,「氣質」天生如此,並具備相當程度生理基礎;她認為,最早從子宮內精子和卵子結合的剎那間,就已經塑造出這個人獨有的身心特質;若用更淺顯的語詞,有時候,還會以「性情」或「個性」來代稱氣質。

從小就可察覺

同父母所生的每個孩子,其氣質並不相同;然而,就算是同卵雙胞胎,長相、動作幾乎一模一樣,只要仔細觀察,仍可發覺不同性情的微小差異。

王珮玲教授舉例,每個新生兒的外表看起來差不多,但若碰到肚子餓、尿布濕等狀況時,呈現的反應就大不同:有的只是張著嘴、扭動身體,有的會大哭,有的則發出細細的聲音等等。

她表示,這是孩子們天生下來的行為表現,就是屬於他們的「氣質」。

環境可能影響氣質表現

早期研究顯示,若人體長期接觸環境荷爾蒙(如塑化劑),將會傷害身體機能(如嬰幼兒生殖功能);而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淑麗及研究團隊透過長達13年的世代追蹤(430位第三孕期孕婦的尿液檢體,之後每隔三年訪視母子,採集尿液、讓孩子填寫量表),進行神經認知功能的評估;王珮玲教授則協助評估氣質的面向。

後來發表結果,除了發現塑化劑會降低兒童智商外,也會導致孩童發生過敏症狀、攻擊等行為偏高、注意力降低,連帶影響到氣質的外在表現。

其中,此研究分析出孕婦的塑化劑暴露量多寡,確實會影響到孩童的生殖功能、外在行為(例如可能藉由臍帶輸送而間接將母體內塑化劑傳給胎兒);而2~12歲孩童若持續性暴露在含塑化劑環境(如玩具、塑膠袋、餐具、地毯等),將可能影響日後的認知功能發展。

天生氣質|孩子性格|Temperament

氣質的理論

多年以來,不同的學者、專家皆對氣質領域提出不同角度的探討、研究,衍生出多元的氣質相關理論。在《幼兒發展評量與輔導》的氣質篇章中,王珮玲教授歸納出幾個不同學者的觀點,如:人格萌發取向、行為反應取向、情緒調節取向、古德史密斯等人取向、凱根等人取向;其中,在台灣,又以行為反應取向(九大氣質)和情緒調節取向(三大氣質)最常被討論。

九大向度

由兒童心智科S.Chess和成人精神科A.Thomas醫師夫婦倆所提出,「氣質,出現在生命早期,深具遺傳性;是獨立的心理特質,也是對外在刺激的反應」。

兩位醫師曾長期在醫院追蹤、訪談新生兒的父母,進而發展出「九大氣質向度」:活動量、規律性、趨近性、適應性、情緒本質、注意力分散度、堅持度、反應閾、反應強度。她說明,這九大向度彼此具相關性,並非個別獨立;此外,孩童氣質可能因社會情境的不同,增強或減弱相關的反應。

三大向度

近幾年愈來愈受學術界關注的三大氣質向度,由美國學者Mary Rothbart教授等人在進行過各年齡層(3~12個月、18~36個月、3~7歲、7~10歲、9~15歲和成人)的氣質問卷評估並分析後,歸納出「三大氣質向度」:外向性、負向情緒、努力控制。

她表示,這些問卷的發展,是建立在Mary Rothbart對氣質的界定上,即「氣質是『反應』和『自我調節』的個別差異」;前者指情緒、動作和注意力的反應程度,後者指如何調節自身反應。

國內氣質相關量表

王珮玲教授表示,國外的氣質評量表相當多,因此國內也有不少從國外翻譯或修改的相關量表;早期以Chess和Thomas的理念所編製的量表最常見(尤其是醫學界),近幾年則是Mary Rothbart編製的各年齡層氣質評量愈來愈受關注。

*嬰兒行為量表(IBQ)

*嬰兒氣質評估問卷(RITQ)

*學步期氣質量表(TTS)

*幼兒行為量表(ECBQ)

*幼兒氣質量表(BSQ)

*馬氏幼兒氣質量表(TABC)

*兒童行為情緒量表(CBQ)

*學齡兒童氣質量表(MCQ)

天生氣質對孩子的影響與幫助

由前文得知,氣質的遺傳特性,導致遭遇同件事的新生兒們分別展現出不同反應;每個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親戚朋友、長輩等,面對這些反應,自然會產生不同的對應,進而影響到後續的人際關係、身心發展、學習等狀況。

常見氣質3類型

王珮玲教授表示,若依據Chess和Thomas的研究,嬰幼兒氣質中的五項向度(規律性、趨近性、適應性、情緒本質、反應強度),較可能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建立、社會化的過程、行為問題的發生;因此,他們進而依養育程度的難易,歸納為三種類型,並說明其特質可能造成的影響。

*養育困難型:具不規則的生理機能,對於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低;因此面臨新刺激會退縮,甚至以激烈、負向情緒等來表現。

*慢吞吞型:對新環境易退縮,長時間後才能適應;因此反應強度弱,活動量通常較低,且會表現出負向情緒。

*安樂型:就算面臨環境的改變,也能迅速適應;相對來說,反應較好,有一定活動量,大多能展現出愉悅態度。

無法決定命運.後天環境可修飾

縱使氣質來自於天生遺傳,但並非固定不變,更不代表一定會決定孩子未來的命運。事實上,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父母是孩子接觸的第一組對象,長達數年的互動,勢必會讓雙方擦出火花、交互影響。

因此,王珮玲教授認為,若父母的態度與教養方法得宜,仍然可以運用後天環境來修飾孩子的特質,使其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最理想的是,能順著孩子的「原型」,使其適性學習,讓獨一無二的氣質轉變成個人優勢。

適配性:好不好帶養是相對性問題

不少父母難免關心「孩子好不好帶養」,甚至為孩子屬於哪種氣質類型而感到煩惱;然而,王珮玲教授強調,如同前面說的氣質沒有好或不好,當然也無所謂好不好帶養的類型,「這個孩子是否好養育,是相對性的問題」,即Chess和Thomas提出的「適配性」,父母與孩子就像大小齒輪,卡榫契合就很相安無事、不合就有衝突。

她舉例,活動量低的父母,可能對活動量高的孩子感到吵,令他們疲累、難管教,卻對活動低的文靜孩子感到安心;如何克服類似狀況,就是父母需要努力的課題。

 

加入媽媽寶寶LINE@好友
孕產育兒新知不漏接👇

加入好友

延伸閱讀
正向教養:當孩子犯錯時,父母先做「1件事」有助於孩子更勇於承擔錯誤!
道歉方式比道歉本身更重要!三步驟讓孩子主動開口認錯,教出高EQ寶寶不是夢
「9大氣質向度」了解家中寶貝是哪種類型?適切教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