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動作發展
新生兒肌肉發展由近至遠
雖然明白寶寶什麼都不懂,但其實寶寶不懂的比爸媽想像的更多,敦南兒童專注力中心技術長暨職能治療師廖笙光表示,新生兒剛出生時,甚至沒有意識到擁有一個可供自己使用的身體,而是透過觸覺(尤其是嘴巴的觸覺)慢慢意識到自己擁有軀幹與四肢;且新生兒肌肉發展的原則,是由近端到遠端、靜態到動態、反射到自主,例如:寶寶會先意識並學習控制身體與頭部的動作,待身體的穩定度足夠後,逐漸察覺自己的四肢,再開始透過嘴巴進行認識,並發展出四肢動作,廖笙光治療師解釋,寶寶頭頸肌肉的重點發展時間為0~4個月,身體肌肉的重點發展時間則為2~12個月,因此,寶寶約4個月時可以控制頭部轉動、6~7個月時可以控制上半身讓自己坐好、1歲半後可以控制身體自由移動、2歲時開始發展腳趾頭的動作控制,加上肌肉發展逐漸成熟,就開始可以進行跑、跳等動作。
總是蜷曲著的新生兒
在母親子宮中,因為空間有限,胎兒必須蜷曲著身體,但出生後持續經常地保持蜷曲,除了因為習慣,也與肌肉張力有關,因為屈曲肌肉較強,伸展肌肉較弱,所以四肢會呈現彎曲的姿勢,這同時也代表著寶寶肌肉的正常發育,否則,以早產兒為例,因為肌肉發展尚未成熟即出生,四肢在產後經常呈現攤平的狀態,其實就是因為肌肉張力不足所導致。
常見的新生兒原始反射
新生兒為了適應生存,出生後即具備許多原始反射行為,廖笙光治療師解釋,反射(reflex)是指受到刺激、立即產生動作的表現,不需透過大腦意識控制,通常與保護身體有關,如感到燙會立即縮手、踩到尖銳物品會立即縮起腳,這些反射主要受腦幹和脊髓控制,在醫療意義上,由於各種反射動作由大腦的不同區域所管控,因此觀察新生兒的原始反射,也可了解寶寶的腦部是否健全無受損。
尋乳反射
以手指碰觸新生兒的嘴角或臉龐,他就會將嘴巴移向觸碰的手指,這是寶寶一出生即具備的尋乳反射,目的是為了不錯過餵食,屬於大腦的神經反應,在寶寶3個月前都會持續存在。
吸吮反射
為了避免飢餓,吸吮反射是寶寶一出生就具備的基本能力,當刺激物一靠近(奶嘴或媽媽的奶頭),寶寶的上下顎與舌頭就會被誘發動作,讓營養需求與口腔經驗獲得滿足,吸吮反射約於月齡2~5個月後會逐漸發展成有意識的控制能力。
手掌抓握反射
觀察小猴子在猴子媽媽身上透過抓握能力,緊緊依附著媽媽移動的畫面,對小嬰兒而言,遇到物體就出現的抓握反射,也是來自依附媽媽或照顧者的生存需求,該反射約於4~6個月後會逐漸消失,進而開始發展手指的精細動作。
驚嚇反射
當寶寶感覺失去支撐、好似快要掉下去時,寶寶會出現兩臂伸直、外展並手掌張開的驚嚇狀態,此反射幫助引起照顧者的注意力,是視為寶寶尋求保護的求生能力,該反射約於5~6個月後會逐漸消失。
踏步反射
不像動物界其他動物寶寶幾乎一出生就能夠走路,對比其他動物,人類並非肌肉發展成熟後才出生,而是出生後肌肉持續發展,待腿部肌肉成熟,才能夠學習走路,而踏步反射即是將寶寶直立放在腿上或地板上時,會出現的本能踏步反應,意味著雖然肌肉發展尚未成熟,但行走的能力卻早已具備。
不對稱頸部張力反射
即當寶寶頭部向右轉,右手會伸直、左手會曲起;頭部向左轉,左手會伸直、右手會曲起;而頭部向下看時,雙腳也會伸直的反射動作,目的是為了能夠伸手抓取物品,其存續期間約會持續至6個月大。
廖笙光治療師表示,所有的反射動作都是隨著寶寶的動作經驗增加逐漸整合消失,並以有意識的自主行為來取代,而當孩子逐漸懂得控制自己的身體與手腳時,就不需要這些原始反射來幫助維持生存。
社交性反射的微笑
除了原始的動作反射,初生嬰兒2個月前的笑容多半也是社交性的反射行為,直到2個月後,寶寶才會慢慢因為心情好或熟悉感,出現自主性的笑容,廖笙光治療師提醒家長,寶寶出生後要儘量多對他笑,以利誘發他露出微笑的反射,有助培養孩子日後有較多的微笑表情。
收涎後.翻身準備
約於寶寶4個月時,頭部動作與身體動作逐漸出現分化,頭部慢慢可以自由轉動,加上此時寶寶會出現想用左手拿取身體右側的物品、右手拿取身體左側物品(跨越身體中線動作)的欲望,因此,這個動機會誘發寶寶嘗試翻身;此外,家長也可以用能夠吸引孩子興趣的物品鼓勵他側身拿取,或是如果寶寶對於翻身的動作感到害怕,家長可以擁抱著他,躺在床上進行緩慢的側身或緩緩搖晃,增加寶寶姿勢變化的經驗,讓他熟悉改變身體姿勢與身體晃動的感覺,以降低對翻身(變換姿勢)的恐懼感。
穩坐.幫助進一步發展手部動作
約於寶寶6、7個月時,頭頸肌肉的發展足以對抗地吸引力,可以自由動作,加上腹部力量的成熟,寶寶開始可以慢慢學習穩住自己的上半身坐起,同時,也因為坐著時,已不再需要用雙手撐地支撐身體,雙手得以空出來自由活動,因此該階段對於「穩坐」的學習,對寶寶後續手部動作的發展非常重要。寶寶剛開始學坐時,爸爸媽媽可善用枕頭或抱枕,放在寶寶身旁,提供額外的穩定度,並將坐著玩的時間逐漸拉長,或是將手扶在孩子的腋下,讓他坐在球上輕微的彈跳,都有助於幫助寶寶強化腹部肌肉、學習穩坐。
充分爬行.走路前奏曲
當孩子累積了足夠的「趴著」經驗,手的力量也逐漸發展出來,約於8個月時,寶寶會想撐起上半身練習爬行,以增加移動的經驗,廖笙光治療師指出,爬行能夠幫助寶寶練習運用到肩膀、上臂、上背部肌肉與髖關節的穩定度,建議家長讓孩子於月齡8個月~1歲2個月充分的爬行,一方面幫助身體各部位肌肉的發展,另一方面,髖關節的穩定也有助於日後學習走路的動作發展。若孩子不太會爬,可於他趴著時,使用捲起的大毛巾放在他的腹部,引導寶寶學習用手撐起身體,幫助爬行練習。
寶寶不爬怎麼辦?
有些寶寶開始嘗試扶走後,就比較不喜歡以爬行移動身體,讓父母擔心是否會有肌肉發展不成熟的可能,廖笙光治療師認為,孩子不愛爬沒關係,家長可額外增加寶寶使用上臂的機會,例如:舉手拿取物品,或是4歲後讓寶寶學習游泳,就可以補足孩子肩膀或背部肌肉可能較弱的狀況。
站立與行走.學習使用下肢肌肉
約於寶寶9個月時,因為爬行讓視覺範圍變廣,若學會站立,則可以看得更高更遠,加上寶寶上半身軀幹力量的發展已經逐漸穩定,因此,寶寶開始有站起來並運用下肢肌肉(大腿與髖部)的需求,一般而言,除了大腿的力量之外,髖關節的穩定度對站立和行走的學習極具關鍵性,在此之前,透過爬行、扶走與跪著玩遊戲,都能訓練髖關節的穩定,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可能髖部關節力量不夠,可在孩子爬行時,於目標物前方給予大大小小的障礙物,讓他嘗試跨越,能幫助加強髖部的力量,讓孩子之後學習走路時更順利。
精細動作.練習使用手指
從寶寶開始穩坐之後(約6個月時),視線所及之處若有感興趣的物品,寶寶都會嘗試伸手拿取,約於5個半月至8個月之間,寶寶原本只使用手掌抓取物品,會進步為嘗試以手指拿取,並慢慢發展精細動作,約於9~10個月大時,會開始嘗試使用拇指與食指捏取小物品,並在足歲之前,已可用拇指與食指抓起一顆葡萄乾放入小杯子中。
鼓勵探索.幫助成長
幾乎所有的發展項目,都以3個月為基準,若動作的發展延遲了3個月都沒有發生,就須特別注意。廖笙光治療師提醒,要幫助寶寶各方面的順利發展,就必須放手讓孩子盡情的探索,並確保環境安全,此外,應避免過度的保護,才不會讓寶寶錯失了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