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進補.修復傷痛 流產後的身心調養
流產不是母親的錯
流產是指在懷孕20週之前的懷孕中止,依照其發生的時間可分為早期或晚期流產。早期流產是指懷孕前12週的流產,而晚期流產則是發生在懷孕第13至20週之間。面對流產,許多媽媽會選擇把責任歸咎於自己,禾馨民權婦幼診所婦產科主治醫師李怡萱表示,這種說法十分不科學。流產最常見的原因是胚胎染色體的異常,大約佔50%以上,這可以算是一種物競天擇的結果,當胚胎無法生存發育時,就會被自然淘汰。
其他造成流產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媽媽本身及環境因素等;環境因素是指媽媽生活在有毒的環境中,例如:空氣汙染、吸菸或二手菸的傷害,甚至受到環境荷爾蒙的影響,或是媽媽本身有酗酒及吸毒的習慣等。如果媽媽本身患有嚴重的慢性疾病,像是心臟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低下等,或者子宮本身的問題,例如: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肌瘤或瘜肉、子宮畸形或者曾接受多次人工流產導致子宮腔內沾黏,使胎兒不易著床等,都是常見的流產因素。而最後才是因意外所造成的流產,例如遭受猛烈撞擊。李怡萱醫師提醒,媽媽不應一味將責任歸咎在自己身上,應尋求醫生幫助,找出流產原因及對應的解決方式。
充足休息才是調養重點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李怡萱醫師表示,不論媽媽是自然流產或者人工流產,只要尋求正確的醫療方式與後續的治療,一般而言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無論是選擇手術或者服藥,只要在醫生建議下進行,手術後只需適當休息調養,就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李怡萱醫師提醒,無論出於何種考量,媽咪絕對不可以擅自用藥,若胎兒與胚胎組織沒有完全清除,對媽媽可能造成嚴重的傷害,甚至影響到下一次的懷孕。
避免盲目進補
以西醫的角度來看,流產後並不特別強調透過「坐月子」來調養。李怡萱醫師表示,基本上,在懷孕12週以前流產,可以視為一次月經來潮,簡單的休息調整,並不會對後續的生活產生太大影響。但如果胎兒超過12週,可以視情況坐月子,如果媽媽想要透過中藥調理身體,應諮詢具有合格執照的中醫師。且要注意媽咪是否有貧血或是其他問題,再根據醫師的建議來進行調理,並不是每位媽咪流產後都需要大力的進補,應請醫師診斷,避免盲目進補,補過頭反而會給媽媽身體帶來更大的負擔。
此外,李怡萱醫師提醒,家中長輩常常會採用偏方,期待透過民間療法來幫助媽媽身體復原,但此時媽媽的身體較虛弱,使用任何方法前還是要先諮詢醫師,每個人的體質不同,並非每項治療方法卻適用於所有人。
正視悲傷‧走過療傷期
流產對於媽媽心理層面的傷害遠超過生理,媽媽的心情由期待急轉為失落,這樣的影響是很深刻的。松德精神科診所黃惠琪主治醫師表示,正視悲傷才能走出傷痛。有人認為悲傷是瞬間的情緒,也許過了就沒事了,然而面對生命的消逝,媽媽心中的傷痛其實是複雜而反覆的,並非單純的傷心難過,可能同時還伴隨著強大的失落感和憂鬱感,彷彿生命被淘空般。如果此時媽媽忽視反覆的悲傷情緒,或者太快強迫自己接受現實,壓抑情緒的結果,反而易導致更嚴重的問題,甚至產生自我懷疑及否定的態度,抗拒下一次的懷孕。
先解決情緒問題
一般而言,長輩會擔心媽媽流產後身體虛弱需要及時的調養,才能恢復體力。有的媽媽因沈浸於悲傷的情緒當中,可能會將自己關在房間裡,不太想吃東西,甚至會有自責的情緒。若沒有出現過激的傷害行為,黃惠琪醫師建議,家人除了關注進補的部分,同時也要讓媽媽有機會哀悼失落,避免讓關心成為負擔。家人應理解媽媽經歷悲傷的過程,允許媽媽擁有自己的時間、空間。黃慧琪醫師認為,家人的擔心是人之常情,也是彼此之間愛的表示,但如果表達方式錯誤,太快強迫媽媽走出悲傷的情緒,反而會加深媽媽的負面情緒。
流產後的復原之路
悲傷是很自然的過程,心理學家William Worden在關於悲傷的研究中指出,當人們面對重大傷痛時,需要完整經歷過4個階段才算是走出悲傷對於自己的影響,這4個階段分別是:承認事實、發洩悲傷情緒、重新適應以及重新投注。
承認事實
面對流產,媽媽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否認,不相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此時需要時間接受寶寶已經離開的事實,媽媽的情緒可能會出現急躁、失落或者懷疑、否認的情況,這些都是正常的反應,解決失落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要承認失落。
發洩悲傷情緒
當意識到流產已成事實,此時媽媽會進入到悲傷的狀態,這個時候的媽媽正處於低潮,她的悲傷是不容易跟別人表達的,會覺得很難受、很失落。黃慧琪醫師指出,這個時候媽媽偶爾出現一些負面的情緒都是正常的,她需要一些時間來面對自己,家人不需要太擔心,應給予媽媽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來整理她的情緒。但如果這樣的情緒持續超過2週以上,則需要加以重視,必要時應尋求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重新適應
當悲傷一段時間後,媽媽開始意識到,自己必須適應失去寶寶的日子,生活還要繼續。自己除了是母親之外,還有許多的身分與責任,雖然這一次沒辦法成功迎接寶寶的到來,但並不意味著從此不能再有寶寶,為了周遭的親人也應該更堅強的走出來。
重新投注
此後,媽媽逐漸將過去投注在寶寶身上的情感轉移到新關係中,這時媽媽會展開自己的新生活,也許會投注在其他的興趣或者關係上,經歷過悲傷以後反而更有活力去面對嶄新的生活,黃惠琪醫師表示,這並不代表媽媽已完全遺忘自己曾經流產的經驗,而是持續著對寶寶的思念,但同時找到另外一種方式讓自己重新回歸生活。
爸爸的情緒也需要被關懷
面對流產,大家第一時間關注的都是媽媽的情緒,然而爸爸身為家庭的承擔者,卻容易被忽略。黃惠琪醫師表示,其實爸爸的失落可能並不亞於媽媽,但爸爸常被視為一個保護者。面對傷痛,爸爸通常選擇隱藏起自己的悲傷,以至於他的傷心難過無法及時找到出口,反而讓情緒壓抑在心裡。黃惠琪醫師指出,家人也應同理於爸爸的心情,理解到爸爸也處於悲傷之中,必要時,建議夫妻雙方可以同時接受心理諮商的幫助,一起走出傷痛。
傷心難過需要被安慰、被理解的情緒是正常的,黃惠琪醫師提醒爸爸媽媽們,若第一次流產後的情緒沒有被適度調整,這樣的心情很容易影響到下一次的懷孕。流產後,應配合醫生的診斷治療,適當的調養,如今醫療技術發達,爸爸媽媽不要因一次的失敗就完全否定自己,應該用積極樂觀的心情等候下一個寶寶健康的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