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畫不要怕髒!從生活啟發孩子藝術天分
從生活奠基.連結美感經驗
甜甜老師表示,生活中任何元素,都可以是孩子體驗藝術的初始。進一步來看,不一定非得是畫筆、樂器等工具及相關領域的學習,而是「感受生活中每一個重要時刻」,先從食、衣、住、行等情境來體會。
舉例來說,孩子晚餐所享用的美味湯麵,其麵條取自於麵粉,而麵粉是由小麥研磨而成。父母不妨可讓孩子直接「玩」麵粉、未煮熟麵條,透過食物、食材傳達到孩子指尖的觸感,體會與想像其特性(如米白色、粉狀、條狀等),進而再藉由圖卡、繪本或影像來認識小麥等穀物(外觀、生長環境等資訊)。
「玩」出感受力
藝術是文化的一部分,早已融入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她建議,不妨讓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在就近的周遭環境裡直接、徹底且持續地「把玩」各項小物,如餐桌上的食材、公園裡的泥土、浴室內的冷水等等,親身去體驗。
經過一段時間,當這些實際感覺累積到一定程度(建立基礎),而孩子的認知發展也比之前成熟許多(懂得思考、提問),再加上父母或專業老師的適當引導,就能逐漸將實際感覺與美感經驗連結起來,進而有助於養成生活美學的敏銳度與感受力。
這就猶如「點→線→面」的發展歷程。若家長能讓孩子從小深度扎根,累積足夠的底子;長大之後,由於他對生活文化的了解夠深,因而能以此為根基,靈活運用,產生強大且創新的爆發力,甚至創造出獨特的成品(不只是繪畫、音樂,也可能是工作上的企劃案、文案等等)。
家長應先釐清3大觀念
生活的點點滴滴,能幫助孩子奠定文化涵養,進而培養藝術美感的認知;但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甜甜老師想先幫家長釐清幾個觀念。(以下以繪畫為例)
1.不要怕弄髒
雖然大多數的家長,都很願意讓孩子學習藝術類課程,但往往出現兩種極端的狀況:在家不能亂碰顏料、拿色筆亂畫,要就好好畫在紙上,認為沾在紙張以外的地方(手、腳、地板等)很髒,要馬上擦掉;到了才藝班,又希望能儘量玩,最好玩得全身都是顏料。
事實上,髒與不髒的界定,往往源自於大人的標準,「只是不想弄亂現有的生活節奏」。她建議家長「不妨轉換角度思考」,當孩子願意主動接觸,代表對這些東西有興趣;只要在安全範圍內,都不應限制行動,「因為這也是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且課堂與家中的生活經驗一致,比較能給予孩子藝術認知方面的正向連結,留下好的印象。
2.畫得少≠不喜歡藝術
另一種常見的迷思為「不喜歡使用多彩顏料來畫畫、不常畫、畫得圖案少或沒塗滿畫紙,是不是對藝術沒興趣?」甜甜老師表示,「任何表現方式,都屬於藝術風格的一種」,父母別只用單一角度觀看孩子行為,「更不要去和其他孩子比較誰畫得多、畫得好,也不要直接幫他畫」;學會欣賞孩子當下所畫出的樣貌,並主動和他討論,更能進一步啟發創造力。
3.時間長短與能力無關
很多家長一開始興致勃勃地添購顏料、色筆等器具,希望能讓孩子把玩,但往往不是碰一下就被丟到一旁、就是盯住物品卻不願觸碰,難免讓父母有點傻眼,懷疑孩子沒有天分。
事實上,「接觸物品的時間長短,與是否有創造力、想像力、感受力等能力完全無關」。她說明,孩子本來就會被任何元素所吸引而轉移注意力,或對陌生的事物產生警戒心;此時的父母,只需要「等待」和「觀察」,讓孩子慢慢且主動地熟悉、碰觸就好。
認識孩子的塗鴉時期
塗鴉,可能是文字或圖畫,工具、位置不限,具個別差異性。甜甜老師表示,塗鴉的方式,確實相當適合做為孩子接觸、開啟、累積美感經驗的第一步。另補充,由於1歲內的寶寶,正處於大、小動作的學習階段(抬頭、翻身、坐、爬、站等),手眼協調的能力不夠穩定、成熟,其實還不太能自主地塗鴉,應先將重點放在視覺欣賞與刺激上。
知名的美國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德(Viktor Lowenfeld),便將孩子1~3歲階段繪畫創作特徵,定為「塗鴉期」,屬於自我表現的時期,簡述如下。
滿1歲~2歲:隨意的塗鴉
滿1歲以上的孩子,喜歡色彩繽紛的圖案,其四肢肌肉發展更加發達,可做出基本的大、小動作;但由於認知發展還不夠成熟,所以此時屬於「隨意的塗鴉」,即用整個手掌握筆、用搖動手臂帶動筆來塗鴉,隨興地、眼睛不一定會看著塗鴉之處,無法穩定控制動作;此時的孩子只覺得「這件事很有趣」。
2~3歲:控制的塗鴉
此時的孩子大、小動作熟練度較高,更具有較精準、穩定的手眼協調能力,因此能有意識地、控制且重複同樣的動作塗鴉,最明顯的特徵為畫出反覆的縱橫線,但有時候仍然會加入隨意的塗鴉內容。
滿3歲之後
滿3歲的孩子,除了手眼協調能力更成熟,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認知,而這些都是從嬰兒時期一點一滴累積的;因此,此時期的塗鴉是孩子思考後的成果,甚至具有深度與厚度的故事性意義。不過,仍不一定能畫出明顯、具體的樣貌。
深植於人格特質.別只當做才藝或工作
在台灣,往往將藝術類能力視為「才藝」,而父母培養孩子學才藝的目的,大概不脫離興趣、升學、工作出路等。甜甜老師表示,這些想法並非不好,但若學習繪畫、音樂等只因為如此,「未免太可惜」。她認為,父母應向下扎根,引導孩子在學齡前多累積「生活養分」,進而內化於自身,這對於之後的學習力、鑑賞力、思考模式等能力,甚至人格與氣質等,都能帶來深層的影響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