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惡性乳癌危險因子揭密
罹癌16年來,現年64歲的三陰性乳癌鄭姓病友,持續復發轉移,從肋膜開始到肝臟、骨頭、肺臟及腦部,屬於臨床標準的「高惡性乳癌」患者,但她仍保持樂觀,未放棄治療,與醫師配合,擬定更積極治療策略,成為令人讚佩的抗癌鬥士。
癌症轉移不代表沒希望
「不是轉移就代表沒希望」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一般外科乳癌治療中心主任陳訓徹教授表示,過去5年來,該患者一再遠端轉移,幾乎所有能轉移器官都已轉移擴散,以往針對復發後、快速轉移的乳癌患者,多半採取保守治療,但臨床實證資料顯示,醫師必須改變治療原則,對已轉移至肺臟、肋膜、腦部等快速惡化乳癌患者來說,必須擬定更積極治療策略,放手一搏。最新研究發現,這類高惡性乳癌患者如能積極治療,先採用化療,壓抑及控制遠端轉移的腫瘤,再搭配荷爾蒙療法或標靶藥物,就有機會提高患者存活時間。
台灣首次公布國人高惡性乳癌預後因子
為了辨識哪些危險因子可用來預測乳癌病情發展,林口長庚醫院乳癌團隊於2000年至2012年,在12年間收治1,763名轉移性乳癌患者,挑選其中1,224位遠端轉移者的臨床診治資料,分析存活情況及分析高惡性乳癌的危險因子,預測轉移後2年內死亡風險,結果發現,包括轉移至腦、肝、肺而引起明顯病徵、轉移部位超過3處、術後2年內即復發及年齡大於70歲、三陰性等,都是影響患者預後及存活的重要危險因子。
化療搭標靶有機會延長存活
陳訓徹教授指出,乳癌病友及家屬雖然感到恐慌,所幸隨著現今藥物精進,已有國際研究指出,遠端轉移的高惡性乳癌患者如能積極治療,治療效果將更為明顯,可延長存活期。陳訓徹教授強調,只要不放棄治療,保持樂觀,快速惡化乳癌病友也能與癌和平共處,64歲鄭姓婦人就是典型個案,嘗試積極治療,病情穩定,直到2011年才再度復發。因此只要掌握高惡性轉移性乳癌的危險因子後,就能夠準確預測後續病情發展,有助於醫師擬定高惡性乳癌患者的治療策略,加上藥物臨床試驗結果不斷出現重大進展,所以病友們要積極面對,千萬不要放棄治療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