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期間最需要的就是免疫力!強化孕期免疫力的6種方法
孕期免疫調節‧慎防感染疾病
懷孕後,藉由荷爾蒙的分泌,打造出友善胎兒的成長環境,因此,母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不比孕前,更需要小心預防先天性或經由不同管道的感染疾病!
調節免疫反應
歡喜等待迎接新生命的孕媽咪,總覺得自己的抵抗力好像沒以前好似的,這是錯覺嗎?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劉勇良指出,「從器官移植的角度來看,懷胎就像同種異體的移植,因為胎兒的抗原有一半是外來的異體(父親),一半則來自母親,即使是同種,但抗原也不一樣。為了讓胎兒不被排斥,體內荷爾蒙會有所變化,讓身體免疫功能進行調整與改變,這樣的過程稱為『調節免疫反應』,藉此打造適合胎兒生長的友善環境」。
他解釋,免疫系統中有兩種重要的T細胞,稱為Th1和Th2,兩者有如翹翹板,健康者的Th1(消滅外來病原,使人體免於生病)和Th2(控制過敏疾病症狀最主要的免疫細胞)彼此保持平衡;可是為了讓胎兒能順利生長,Th2細胞反應會增加,Th1細胞反應則下降。
胎盤為天然屏障
由於免疫力主導人體體內與壞物質對抗的機制,維護健康並消滅不正常的細胞與感染源入侵,但孕期的免疫調節讓免疫細胞的活性降低,劉勇良醫師表示,「孕婦的確會因為對感染的抵抗力較差,而增加生病的機會,同時也提高併發症的發生率;不過,若有慢性發炎的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性硬化症或甲狀腺等,一旦順利懷孕,病情往往有減緩的趨勢」。
媽咪或許會擔心孕期抵抗力較差,萬一感染病菌,對胎兒是否有不良影響?其實胎盤是保護胎兒的天然屏障,避免受到母體的排斥並保護胎兒,過濾與對抗來自外界的病菌。「一般的細菌、病毒並不容易會經由胎盤影響胎兒,加上體內有抗體保護寶寶,不過,仍有一些病毒可通過胎盤影響胎兒健康,如巨細胞病毒、德國麻疹病毒等」。
小心先天性感染
不少孕婦擔心孕期感染病菌,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然而,劉勇良醫師提醒,更需要孕媽咪注意的是,產前有些非細菌性病原體可能先入侵母體,再經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導致先天性感染(以「TORCH」統稱)。
先天性感染對母體而言,可能因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不易診斷,加上影響不嚴重,容易被忽略,但對胎兒的影響卻不容小覷,可能導致流產、早產、死胎、胎兒畸形和新生兒感染等,「隨著病原體種類及感染時間的不同而有差異,愈是早期感染,對胎兒的影響愈大」。
他指出,TORCH包括以下病原:
‧Toxoplasmosis:弓漿蟲。
‧Others:其他,如水痘、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
‧Rubella Virus:德國麻疹。
‧Cytomegalovirus:巨細胞病毒。
‧Herpes Simplex Virusv:皰疹病毒感染。
劉勇良醫師指出,在第一孕期產檢中的血液檢查,即已測試孕婦是否有梅毒、人類免疫不全病毒與德國麻疹抗體;至於巨細胞病毒,雖然台灣大部分孕婦在孕前已被感染過,體內有抗體,「若孕婦從事特殊行業,如醫療業,不確定體內是否有抗體,建議接受抽血測試以了解狀況」;至於弓漿蟲感染,「建議有養貓的孕婦考慮自費受檢」。
孕期感染巨細胞病毒‧嚴重影響胎兒
劉勇良醫師指出,孕期感染巨細胞病毒,在剛感染的1至3個月體內病毒量最高,雖然媽媽未必有明顯症狀,「就像感冒一樣」,但病毒會透過胎盤傳染給胎兒,可能造成胎兒水腫、發育遲緩等問題。
劉勇良醫師曾經碰過一位擔任護理師的孕婦,妊娠12週時檢查出「近期受到巨細胞病毒感染」,因此,安排該孕婦於16週抽羊水、20週時以超音波了解胎兒狀況,發現腸胃道出現鈣化,經評估後決定終止妊娠。隔一段時間後,再度懷孕,接受必要檢查,確定胎兒健康無虞,才放下一顆懸宕已久的心。
呼吸道感染
愈來愈容易見到孕婦在公共場所戴上口罩,這樣做無非是保護自己,避免因空氣與飛沫傳染,而罹患呼吸道感染疾病,畢竟在孕期感冒,總讓孕媽咪感到多所困擾。
普通感冒
臺灣婦產科醫學會祕書長黃閔照指出,孕期長達10個月的孕婦,因為自身免疫系統的調節,對病毒抵抗力較差,最常有機會得到的感染疾病非「感冒」莫屬。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有很多種,他表示,因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常見症狀是喉嚨痛、打噴嚏流鼻水、咳嗽與輕微發燒等,病程約3至7天。他表示,很多孕媽咪擔心感冒病毒會影響胎兒健康,「大部分感冒病毒應該不致影響母體與胎兒的健康,然而,一般的感冒病毒仍有可能增加少許的流產機會,但不會增加胎兒異常的比率」。
黃閔照祕書長指出,感冒時,孕婦需要多休息、補充水分與攝取均衡營養,提高自身抵抗力,有助讓感冒自然痊癒。若症狀嚴重,建議應至婦產科就醫,普通感冒的治療以緩解症狀為主,婦產科醫師會審慎評估用藥風險,選擇安全級別的藥物讓孕婦服用。他提醒,「千萬不要自行到藥局購買成藥服用,若症狀一直未有改善,請儘快就醫,不讓小病拖成嚴重的病症」。
流行性感冒
雖然流行性感冒與普通感冒同為病毒引起,但來勢洶洶,孕媽咪千萬不可輕忽!黃閔照祕書長表示,正常狀況下,普通感冒的症狀約2、3天後多能緩解,但流感會伴隨持續高燒、呼吸困難、血痰、胸痛、發紺、意識改變及低血壓等較為嚴重的症狀,一旦有這些嚴重症狀,請務必迅速就醫,避免引發肺炎、心肌炎、腦炎等重度合併症。如果不積極治療,病況有可能快速惡化,甚至死亡」。
他指出,從過往關於流行性感冒的研究可發現,由於孕期中生理狀態的改變,孕婦感染流行性感冒併發肺炎的機會和死亡率都比一般人高,也會增加胎兒的死亡率和流產率。為了不讓流感出現併發症,使孕媽咪身陷更大的風險,「有症狀時,應儘速在48小時內接受治療。此類藥物目前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吸入性的瑞樂沙(Relenza),另一種是口服的克流感(Tamiflu),兩者在懷孕藥物分級雖屬於C級,但在經過權衡得失,認為使用藥物帶來的好處大於對胎兒造成的風險,請孕媽咪放心配合醫囑使用」。
接種流感疫苗‧母胎同享好處
與其擔心流感用藥是否會影響胎兒,不如以更積極的方式預防,黃閔照祕書長呼籲,「每年10月至隔年2月是流感盛行季節,請孕媽咪踴躍接種流感疫苗,以有效的方式讓自己遠離流感的威脅」。其實早在2011年,世界衛生組織與美國疾病管制局即明確指出,孕婦應是接種流感疫苗的第一優先族群。
他進一步指出,孕婦接種流感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己,所產生的抗體還會透過胎盤傳給胎兒,保護6個月以下的新生兒,可說是母胎同享好處!黃閔照祕書長補充,「今年疾管署擴大接種對象,生產完6個月內婦女也是公費接種對象,請把握機會,主動到醫療院所接種」。
避免疑慮‧建議滿14週後接種
孕媽咪往往擔心「接種流感疫苗後是否容易增加流產機會?」黃閔照祕書長表示,懷孕任何時期接種流感疫苗有一定的安全性,若有所疑慮,建議可等懷孕滿14週後再行接種。
孕婦接種疫苗後,請在原處休息30分鐘再離開。返家後,儘可能多休息與多喝水,若有局部痠痛、噁心、頭暈的不適,請立即就醫」,並隨時注意胎動變化,如明顯感到胎動減少,請儘速回婦產科就診;即使沒有特別狀況,仍建議在一個禮拜後主動回診,確認胎兒狀況,讓孕婦更加安心。
腸胃道感染
腸胃炎往往是因為吃了不潔的食物與飲水,可說是「病從口入」。若因腹瀉而脫水,可能引起早產性宮縮;如感染狀況太嚴重,當心有流產的風險,請孕媽咪務必在飲食上多所留意。
腹瀉的處置方式
劉勇良醫師指出,一般的腸胃道感染多由病毒或細菌造成,典型症狀為腹瀉或上吐下瀉,也可能伴隨腹痛、發燒、頭痛等症狀。腸胃炎造成的腹瀉可能是食物本身已腐敗,或是手接觸到病菌,再用被汙染的手接觸食物,間接吃下肚所致,平均6至12小時內發作;也有可能是腸胃受到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出現上吐下瀉。症狀輕微者,予以空腹6至8小時,情況即有所改善,這時可視狀況少量進食,以清淡食物為主。
他提醒,「若一天拉上好幾次,又有嘔吐症狀時,務必儘速就醫;或超過一天仍未見腹瀉症狀改善,也有就醫的必要」。腹瀉時,水分的補充很重要,以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必要時,須以靜脈注射補充體內水分,避免孕婦可能因嚴重脫水而引發早產性宮縮」。
嚴重時要鑑別診斷
一般腸胃炎多採用支持性療法,減緩不適症狀,通常會逐漸痊癒。關於使用抗生素與否,病毒性腸胃炎使用抗生素無效,所以不必使用;細菌性腸炎則在一些特殊狀況才要用抗生素,劉勇良醫師說,「若腹瀉程度嚴重,如延續1到3天時,就要考慮做相關檢測以鑑別診斷,了解是哪種病菌造成的感染,才能對症下藥,給予適合的抗生素」。
孕婦不要小看腸胃炎,若持續腹瀉太久,會導致大腸發炎,甚至拉出血便;感染情況嚴重的話可能會造成流產,他提醒,「孕期注意飲食衛生,吃新鮮食物,以熟食為主,避免生冷食物,且飯前便後要養成洗手的習慣」。此外,適度忌口,如油膩食物、辛辣刺激等,以減少腸道刺激;也不暴飲暴食,避免增加腸胃負擔。
不吃生食‧避免感染李斯特菌
近年來,陸續有孕婦吃生食感染李斯特菌的新聞傳出。李斯特菌是自然界中普遍可見的細菌,可說無所不在,生命力很強,4℃至37℃都可生存,會透過汙染的食物與水傳染給人體,如:蔬果、生乳、生魚片、乳酪、冰淇淋等,具有相當的致病性。
通常健康狀態良好的人感染後,可能無症狀或有類似感冒的輕微發燒、頭痛、噁心等不適,可不需治療,若是免疫功能欠佳者,感染後易導致敗血症、腦膜炎,有死亡風險,而孕婦感染後,也可能經胎盤或產道垂直傳染給新生兒。劉勇良醫師表示,「生食會提高感染李斯特菌風險,為了預防感染,孕婦最好完全不吃生食」。
慎防茲卡病毒‧孕婦避免到疫區
如果孕婦想要去國外,請先確認目的地是否為茲卡病毒疫區。劉勇良醫師指出,由茲卡病毒引起的茲卡病毒感染症,主要經由蚊子叮咬傳播,但也有案例報告顯示茲卡病毒可能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性行為或輸血傳染,也有可能母嬰垂直傳染。值得注意的是,依據目前文獻報告,孕婦感染茲卡病毒,會嚴重損害胎兒腦部而導致新生兒小頭畸形或死亡,也可能會合併其他先天性缺陷。他提醒,「為避免憾事發生,孕婦或準備懷孕婦女最好暫緩前往茲卡病毒流行地區」。
生殖道與泌尿道感染
不少孕婦深受陰道炎所苦,卻又羞於啟齒,然而,若未適當治療,小心影響胎兒健康;泌尿道感染需要治療,以避免發生早產或胎死腹中的傷心事。
陰道感染看分泌物
劉勇良醫師表示,「懷孕後,人體中心體溫上升,讓陰道的酸鹼(pH)值有所改變,若再加上免疫力下降,容易讓陰道內正常的菌種出現不平衡的生長,而使陰道受到細菌感染,當陰道的分泌物顏色如黃綠色、質地如豆腐渣、有惡臭或魚腥味,同時,伴隨外陰或痛或癢的症狀出現,就要小心有感染的問題,應儘速就醫」。
常見的陰道感染,包括黴菌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炎與陰道滴蟲感染,通常透過局部投藥的方式治療即可獲得改善。不過,孕期生理的特性,感染狀況可能時好時壞,而嚴重的細菌性陰道炎很可能提升早產的風險,「孕婦千萬不要疏忽治療的必要」。
為避免陰道感染,劉勇良醫師建議,「以規律的飲食與作息,讓免疫力正常運作」。他補充,由於細菌性的感染問題,常來自於如廁後擦拭方向不對所造成。由後往前擦,容易造成肛門的細菌感染到陰道或尿道,而引起相關感染問題,「應養成由前往後擦拭,有助降低細菌性感染機率」。
產前接受「乙型鏈球菌篩檢」
對於異色、異狀的分泌物要注意,孕媽咪更要小心沒有分泌物的「乙型鏈球菌」。劉勇良醫師說,乙型鏈球菌常見於人類皮膚表面,也可能在生殖泌尿道、直腸中被發現。只是當這些細菌跑到陰道並且繁殖時,生產時就可能對胎兒造成危害。
他指出,除非確定要用剖腹方式生產,不然,評估為可自然產的產婦,最好在妊娠35至37週左右接受篩檢,以確保胎兒出生後的安全。若檢測結果為陽性,在待產中預防性給予抗生素,可有效減少新生兒感染乙型鏈球菌的機會。
泌尿道感染
劉勇良醫師表示,「孕期受到荷爾蒙變化的影響,使輸尿管擴張,也有輕微的腎水腫,因此容易造成尿液滯留,促使泌尿道成為細菌易孳生的環境。若有頻尿、尿尿感覺疼痛的症狀時,就表示有泌尿道感染的問題,需要儘速就醫」。採集尿液透過細菌培養,可對症下藥,因須開立口服抗生素,必要時要會診感染科。他提醒,若延遲就醫,可能會演變成急性膀胱炎,有些甚至會演變為急性腎盂腎炎,這時就需要住院接受施打抗生素治療,「嚴重時,不只母體受到影響,胎兒可能不是早產,就是胎死腹中」。
由於尿道口與陰道口相距不遠,若衛生習慣不佳,兩者互為影響,反覆的泌尿道發炎可能是陰道炎未妥善治療所致,細菌很容易由會陰部進入尿道而引發泌尿道發炎,甚至是膀胱發炎;而陰道炎也可能引發泌尿道發炎,因此,診斷時需要醫師詳問生活習慣以釐清因果關係,找出最佳治療方式。
孕期感染要注意引起「羊膜炎」!
當孕婦感染細菌性陰道炎,就要小心細菌是否會經陰道上行進入子宮造成感染,導致羊膜腔發炎,使胎兒感染,感染容易誘發子宮收縮而造成早期破水或早產,將對媽媽與胎兒造成不小的影響。劉勇良醫師提醒,為避免羊膜炎的發生,孕婦應特別注意陰道分泌物,若有分泌物過多,且有異色及異味時,應主動告知產檢醫師以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