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類型孕婦產檢攻略-高危險妊娠孕婦照護提醒
高危險妊娠孕婦 不輕忽產檢‧以掌握並控制狀況
資格(以下條件符合任兩項)
34歲以上或18歲以下
孕前BMI>26
血壓、尿蛋白、尿糖檢驗,任一出現異常
有慢性疾病史或產檢醫療史
在孕期中,有些準媽咪或胎兒可能會面臨較高的生命風險或突發孕產狀況,萬一未能妥善處理或監控,有時會發生危及母親、胎兒生命安全的意外。所以,當有這些特殊狀況的女性懷孕時,醫師會列為「高危險妊娠」,並會視情況建議這些孕婦轉由高危險妊娠專長的醫院及醫師來照顧。
本文將針對高危險妊娠好發機率高的子癇前症、妊娠糖尿病及前置胎盤進行相關介紹。
認識「高危險妊娠」
一般來說,如果孕婦或胎兒出現以下問題,就算是「高危險妊娠」。但實際情況仍需由專業婦產科醫師評估準媽咪的懷孕狀況來判定。
有關於準媽咪
1. 有特殊遺傳性的家族疾病(不只是太太,先生的家族也需被考量)。
2. 母親本身有特殊疾病,例如心臟病、紅斑性狼瘡、骨骼肢體異常、精神問題等。
3. 懷孕期間出現妊娠毒血症、妊娠高血壓、妊娠糖尿病等。
4. 上一胎曾發生早產、流產或其他特殊孕產狀況。
5. 不當生活習慣,例如長期吸菸、酗酒、夜生活。
6. 母親懷孕年齡18歲以下或40歲以上。
7. 母親體重過度超重或過輕。
8. 懷孕時間太過密集,例如產後兩、三個月內再度受孕。
9. 懷孕期間曾感染或出現特殊疾病,例如德國麻疹、水痘、淋病、癌症。
10. 曾接受過子宮手術。
有關胎兒及胎盤
1. 多胞胎。
2. 胎兒生長異常,例如生長遲滯、巨嬰。
3. 胎兒畸形。
4. 胎兒染色體異常。
5. 前置胎盤、胎盤植入等胎盤異常問題。
6. 羊水過多或過少。
子癇前症(妊娠毒血症)
子癇前症是妊娠毒血症的一種,特徵是合併高血壓、蛋白尿、顏面及手腳全身水腫等症狀。好發在生產第一胎的孕媽咪,發病時間是從妊娠20週至分娩後的一週之內。
子癇前症被認為是子癇症的前兆,子癇症的發作則是在孕晚期,症狀為全身痙攣。子癇前症和子癇症兩者合稱為「妊娠毒血症」,為常見的高危險妊娠病症,即妊娠期間的重症。若能在症狀輕微時就做好控制,準媽咪仍有機會順利生下健康寶寶,但是如果沒有善加控制情況,情況將變得複雜。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婦產科主任呂理政表示,依照病情不同,準媽咪可能會有頭痛、視力模糊、引發視網膜剝離、血小板減少、肺水腫、肝臟出血等併發症,而胎兒可能發生羊水減少、生長遲滯、胎兒窘迫、甚至胎死腹中的危險。
◎ 危險因子
子癇前症是指懷第一胎的孕媽咪在懷孕前沒有高血壓,直到妊娠中後期以後才浮現子癇前症的症狀。還有,懷孕之前,本身就罹患高血壓、腎臟病、糖尿病,及懷胎年齡未滿20歲、有子癇前症家族病史、肥胖、多胞胎、血栓疾病這類風險因子的母體,也是可能出現子癇前症的族群。
◎治療方式
孕期的醫療處置只能從事症狀治療:如硫酸鎂靜脈注射以控制痙攣、服用降血壓藥物,控制血壓在可接受的正常範圍之內,避免造成血壓過高引發的併發症(中風、腦出血、肺水腫)。並透過1~2週的定期產檢,以進行尿蛋白檢驗、測量血壓掌握病程(收縮壓要介於130~155mmHg之間、舒張壓介於90~105mmHg之間)。呂理政醫師表示,但血壓也不宜太低,血壓太低,孕媽咪的胎盤血流也會減少。
至於治療目標,以安定孕媽咪的身體狀況直到安全生產為主。胎兒可以足月生產是最好的。但若是重度的子癇前症,在考量孕媽咪的性命安全,可能的處置是在孕期37週以前提早生產或中止妊娠。
建議
生活要注意!
務必要定期產檢以掌握病況,此外,日常生活上要保持情緒穩定,因生氣或太緊張對血壓控制非常不利,平日在家應定時量血壓以了解血壓變化。還有,維持良好生活作息,如不熬夜,養成規律作息的習慣後,更能因有足夠的睡眠而達到充分休息的目的!可多臥床安胎,左側臥位置為佳。
飲食要注意!
勿吃太鹹或太油,因過多鹽分及油分會滯留孕媽咪體內,可能加重水腫、讓血壓升高。
運動要注意!
要避免劇烈運動,但可從事散步、稍微快走的溫和運動。
妊娠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的孕婦通常在懷孕之前沒有糖尿病史,但懷孕後卻出現高血糖的狀況,表示體內負責代謝血糖的荷爾蒙劇變,無法在短時間進行正常代謝的功能,就稱為「妊娠糖尿病」。孕媽咪在24~28週會進行糖尿病篩檢(自費產檢項目),如在第二階段的「100公克葡萄糖耐受測試」中,若四次中有兩次或兩次以上,大於或等於數值,則判定為「妊娠糖尿病」。
母體中高血糖的血液經由胎盤、臍帶傳給胎兒,若胎兒長期處在高血糖的血液中,會使胎兒過度成長而成為巨嬰,對母胎而言都有不利影響。胎兒長大後也有可能遺傳肥胖型糖尿病。
◎危險因子
高齡孕媽咪、二等親內有糖尿病史、有妊娠性毒血症、曾生產過巨嬰、曾不明原因流產、曾有死產或新生兒死亡、較為肥胖者,都可能比常人更容易罹患妊娠糖尿病。
◎治療方式
第一步需要進行嚴格的飲食控制,使血糖變化成穩定狀態。因此,必須接受營養諮詢,由營養師根據每位孕媽咪的狀況,開出適宜的營養菜單,以協助穩定血糖。如果透過調整日常飲食,將血糖控制得宜,之後,甚至可以不需要靠藥物控制血糖,直到寶寶出生。萬一飲食控制成效不佳,就要接受注射胰島素以降低血糖,因口服降血糖藥物因有致畸胎的可能,孕期中不建議使用。
建議
生活要注意!
進食時間要定時,避免血糖值出現太大變化。同時,每天按時測量血糖值,量血糖的時間點分別是三餐飯前、三餐飯後二小時和睡前一小時,總共七次。測量後,記得將自己的血糖情況記錄下來,以做為醫師治療的參考依據。
飲食要注意!
避免高糖、高油炸食物,減少澱粉類和醣類食物的攝取量,以減少血糖波動。而新鮮的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建議孕媽咪可多攝取,有助於體內血糖穩定;至於水果,則採取一天2份的適量攝取原則(約2個拳頭大,如1個小蘋果和1個小橘子)為標準。
什麼是GI?
GI即 Glycemic Index,中文稱為「升糖指數」,是一個由1~100的指數,代表食物內的碳水化合物的一個指標,當我們吃了食物後,碳水化合物會變為血糖,這會令身體分泌胰島素,並減慢脂肪的分解速度。
而「低GI食物」是指該指數低於55的食物,當身體吸收這些食物中所含碳水化合物的速度會比較慢,這樣,血糖值就不會突然增高,胰島素的分泌也會較慢,使身體就有更多的時間分解脂肪。
GI值類比食物舉例:
高GI 低GI
-----------------------------
精緻白米 地瓜
麥粉 蕃茄
芋頭 柑橘
南瓜 牛奶
鳳梨 堅果
冰淇淋 牛肉
甜甜圈 豬肉
各種魚類
運動要注意!
運動可幫助消耗熱量,絕對有降低血糖的效果,但是孕期中不建議激烈運動,在孕媽咪身體的狀況許可之下,建議飯後一小時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散步),有助於降低餐後血糖。若能養成規律的運動,將有助於體內肌肉增加對胰島素的敏感度,讓胰島素的作用在肌肉上發揮得更好,進而能消耗熱量以降低血糖。
妊娠糖尿病孕媽咪的血糖控制目標
1. 空腹血糖不超過100 mg/dl
2. 飯後二小時不超過120 mg/dl
前置胎盤
胎盤前置,是指胎盤著床位置過低,且未隨子宮膨脹而上移,導致子宮頸內口被胎盤覆蓋,可能在產前或生產時造成大出血狀況。雖然在生產時,有此問題者固然比一般孕婦面臨更大的風險,但只要定期產檢,多能及早從超音波檢查得知屬於哪一種狀況,並提早做最佳準備,如挑選合適的產檢及生產醫院,將可減少生產時的風險。
◎症狀表現
有些人完全無症狀,而是在例行產檢時經超音波檢查發現;有些人則在20週時即有出血現象,大多數的人則於30週前後,會有無痛性的陰道出血、顏色鮮紅,隨著反覆出血,出血量會一次比一次多,而此一出血現象多是在夜晚睡覺時突然發生。即使是少量出血,也不能輕忽,必須就醫檢查。萬一出血量多達1,000c.c.時,將影響生命徵象,必須立即送醫緊急處理。出血量大者,其中約10?20%會合併子宮收縮。
◎處置原則
在分娩前診斷出前置胎盤,處置最終目標是儘可能讓胎兒在子宮內達到最佳的週數,避免胎兒因早產而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同時,也須顧及母體的安全。因此,當出現出血症狀且確定為前置胎盤時,須依母親與胎兒狀況決定處置方式。分娩方法則以剖腹為主。
建議
由於胎盤在子宮下段並蓋住子宮內口,該處血管叢多且不穩定,容易因震動或碰撞造成血管破裂導致出血,因此,在生活上需注意:視情況暫停性生活、避免搬重物、不要太勞累、避免騎乘機車、不可過度運動、注意胎動、有出血應立即就診等事項。
高危險妊娠者應注意
萬一孕媽咪的狀況屬於高危險妊娠,孕媽咪可請教醫師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並配合醫師建議接受相關檢查,以及早了解病情、控制病情。目前各地中型地區醫院或醫學中心,都能夠提供高危險妊娠對象周全的照護,王培中醫師提醒孕媽咪,「慎選專業的好醫師,同時,按時地檢查,讓產前正確的診斷,加上產前、產後適當的治療,以確保孕期、生產及產後的安全」。
王培中醫師表示,如果孕媽咪有早產徵兆或有不舒服的感覺時,都應該好好休息,必要時,可先向公司申請留職停薪,千萬不要太過勞累或逞強,而引發併發症或是影響胎兒及自己的生命健康,可就得不償失了。
評估新生兒的照護管理
在高危險妊娠的族群中,新生兒出生體重過輕,以妊娠毒血症占較高比例;新生兒出生體重太重,以妊娠糖尿病有較高比例;至於新生兒早產,則以妊娠毒血症、前置胎盤占比較高,這使得高危妊娠新生兒的照顧管理成為重要課題,所以,準媽咪更需事先選擇有能力照護寶寶的新生兒專科醫師及新生兒加護病房設備的醫院生產,以確保寶寶能得到最佳照護!
有妊娠高血壓的產婦小心坐月子
呂理政醫師表示,少數孕媽咪在孕期間的高血壓,到了產後6週仍然不會降到正常水平,要留意是否為慢性高血壓需要長期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