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產後> 產後黃金6周-產後第三周,惡露排除,子宮恢復

產後黃金6周-產後第三周,惡露排除,子宮恢復

此時惡露的量更少、顏色更淡,變為黃色或白色,稱為「白色惡露」。提醒凡有惡露期間,務必每次如廁後,以溫開水沖洗會陰部,並勤換衛生棉

文章目錄

國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靜玉表示,產後1-3周,因為上皮細胞脫落的差不多,只剩下一些分泌物,此時惡露的量更少、顏色更淡,變為黃色或白色,稱為「白色惡露」。提醒凡有惡露期間,務必每次如廁後,以溫開水沖洗會陰部,並勤換衛生棉。

周靜玉醫師表示,隨後子宮約每天都下降一指幅,通常產後六個星期左右,子宮會完全恢復,一般子宮正常的重量為五十公克。產婦在新生兒出生後,子宮及其他生殖器官約需六周左右的時間,才可以恢復至懷孕前的情況,這段恢復的時期稱為產褥期。

會陰部 周靜玉醫師表示,自然產產後即可沐浴,沐浴方式以淋浴為主。
剖腹傷口剖腹產產後於手術後第二周開始沐浴為佳。周靜玉醫師表示,若手術二周後開始沐浴,則每天沐浴後需更換濕的透氣膠布,如此持續4至6個月,有助於去除傷口疤痕。人工皮、美容膠帶、矽膠則一周換一次,避免感染及有助去除疤痕,使用選擇則視個人而定。

周靜玉醫師表示,母乳量會因寶寶的需求而增減,成分也會隨著時間周數而不同,寶寶越是吸吮,媽媽的乳汁就會分泌越多,建議媽媽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多哺餵母乳。哺餵母乳時,至少每邊乳房要餵5至10分鐘,寶寶才能吸到乳汁。

1.抬腿及曲腿運動
目的:促進腹肌及骨盆底肌肉收縮。
方式:1.平躺,將腰固定於床面或地面上。
2.將雙腳抬高,膝蓋呈直角彎曲。
3.動作約維持10秒再放下。
2.仰臥起坐
目的:增強腹肌
方式:1.平躺,兩臂交叉抱於胸前。
2.腹肌用力,使肩胛骨下緣離地。
3.曲膝做,以減輕腰部張力。

 

高銘偵醫師表示,剖腹產於產後第三周開始,才可食用麻油雞。「產前宜涼,產後宜溫」,媽媽產後身體較虛弱,故藥食均應偏向溫和,所以寒性食物像是苦瓜、蕃茄、白蘿蔔、橘子、西瓜等寒性食物均應暫時忌口。另外,含咖啡因等的茶類及咖啡,也應暫時忌口。

媽媽的心理觀測站

未知的恐懼

曹淑華心理師表示,面對新生兒的照顧,新手父母其實是陌生的,面對寶寶表達需求的哭泣,當不明白原因時,會讓媽媽陷入不安的恐懼感,緊張的慌亂感,媽媽就更難滿足寶寶的需求,家人應該從旁多幫忙,多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讓媽媽有充分時間休息、專注於育兒知識與技巧的學習,待媽媽與寶寶彼此適應後,這種緊張與慌亂的感覺才能逐漸舒緩,尤其當媽媽產生擔心、煩躁的情況,先生與家人可以適當轉移媽媽注意力,別讓媽媽一直持續關注寶寶的照護問題,或是深陷在擔憂的焦點裡。

產後情緒變化

曹淑華心理師提醒,產後憂鬱症狀大多在產後4周內出現,產後媽媽因為荷爾蒙分泌的改變,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心情的起伏,媽媽會出現些微的情緒變化,包含挫折感、低落感等。但媽咪們若持續2周以上,有提不起勁、情緒低落、凡事負向思考、容易哭泣(沒事也哭)、吃不下或睡不著;對於原來喜愛事物失去興趣,覺得生活沒有意義感,甚至覺得「自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的這些情形,家人要從旁多觀察並介入照護寶寶,協助媽咪就診,請專業醫師、心理師評估是否為「產後憂鬱症」。並非所有憂慮現象就是憂鬱症,但唯有早期診斷、治療,對寶寶和媽媽才是最好的保護,有些憂鬱症狀嚴重到會產生妄想行為,讓媽媽產生傷害寶寶或自己的行為,媽媽本身與先生、家人都不可輕忽其影響性。 

育兒重點學習

周安撫哭泣的寶寶

周寶鈺護理長表示,每個寶寶氣質不同,要安撫哭泣的寶寶,媽媽平常時就要多觀察寶寶的哭聲與動作,寶寶不會說話,哭泣是他唯一表達的方式,媽媽要多與寶寶互動,多抱抱寶寶給予安全感,和他(她)說話舒緩不安情緒,如果能在寶寶哭之前就發覺寶寶的變化與需求,就能避免寶寶大哭而一發不可收拾,周寶鈺護理長提醒,更別在寶寶大哭時餵奶,需安撫後才給予餵食。當寶寶哭的時候,媽媽在排除是疾病因素後,可先:確認尿布是否濕了、喝奶時間到了嗎?還是太熱或是太冷,試著找出寶寶哭泣的原因給予「愛的回應」,抱抱他(她)並不會寵壞他們。

脹氣問題

母奶寶寶較不容易產生脹氣,喝配方奶的寶寶,建議媽媽可以在喝奶喝一半時先拍嗝排氣後,再繼續餵食,且盡量不要讓寶寶喝奶前哭泣太久,因為大哭後易吸入過多的空氣引起腹脹,每次洗澡後多按摩寶寶腹部,也可以刺激排氣、舒緩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