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大胎教打造優質寶寶-Lesson 7.8 語言vs.音樂
文章目錄
藉由培養孩子的語言DNA
腦科學研究指出,學習語言、音樂要趁早,特別是在人生最初的十幾個月,也就是經驗對頭腦的發育具有強烈的「音位辨識力」這段期間,頭腦對常聽到的不同語言或音樂能清楚的辨識出其中的差異。所以,這段期間經常接觸不同語言的孩子(必須面對面的說),比成年後才接觸外語的大人,更能正確的發音。
於是,人們假設如果將學習階段提前到懷孕期,是否能讓孩子贏在起跑點上?王秀園表示,準媽媽在懷孕期間使用各種語言跟胎兒說話,胎兒出生後確實對常聽到的語言頻率會比較有反應,但若缺乏後天環境的持續刺激,懷孕期間的努力並不會奠定未來學習語言的基礎。
孩子對常聽的音樂有反應
除了語言胎教之外,音樂胎教向來是頗受歡迎的孕期胎教課程,胎兒的聽覺系統在懷孕5個月左右開始發展,這時期胎兒能聽到聲音,這個階段胎兒的腦部發育進入穩定階段,準媽媽對胎兒說話,胎兒也能夠給予回應。
王秀園表示,腦科學研究確實證實了,懷孕期間準媽媽常聽的音樂,孩子出生後對常聽的音樂比較有反應,也較為敏銳。但是,她特別提醒準媽媽,這項結果並不等同於孩子比較聰明,因為孩子的學習能力與後天環境的因素仍有很大的關係,並不會因為懷孕期多聽音樂,寶寶就會變聰明喔!
她說,其實每個小寶寶一出生就有學習6,500種語言的能力,可以分辨所有細微的聲音,可以分辨兩百種不同的母音和六百種不同的子音,也因此世界上所有的寶寶都有能力去學習不同的語言。但是,若在出生後1年內,缺乏面對面的學習經驗,腦袋會做出修枝剪葉的工作,將缺乏刺激的網路剔除,讓腦袋更有效率的運作。
小叮嚀
雖說孩子的語言學習能力與音感,仍與後天環境的刺激息息相關,王秀園並不反對準媽媽多對胎兒說話,或聽音樂,她說:「其實胎兒隔著羊水,聽到的聲音並不是那麼清晰,但能讓胎兒先預備好,出生後可以接受這樣的訊息,而且準媽媽也可以藉由這些方式來幫助放鬆心情,建立起情感的聯繫。」當胎兒出生後,聽到熟悉的聲音頻率,對孩子就是最好的安慰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