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懷孕> 孕期百科> 胎位正不正.中西醫會診

胎位正不正.中西醫會診

到了懷孕後期,每次產檢時總是擔心的問著「胎頭掉下來了沒?」的確,胎位是能否自然生產的重要關鍵之一,而胎頭下降正是所謂的「胎位正」,究竟整個孕期胎兒在肚子裡頭會有什麼樣的位置變化?胎位不正又到底有沒有挽救方法呢?中西醫一起為你解答!

文章目錄

胎位7個月後才漸漸固定

在正常的情況下,分娩時胎兒產出的部位應該是由頭部先出來,若是由下半身、肩膀甚至手臂等其他部位,都可定義為「胎位不正」。「胎位正」是能否自然生產的重要關鍵之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區慶建表示,在懷孕5個月前,由於胎兒還在發育當中,體型較小,幾乎可說是在羊水中漂浮,胎位自然也不固定,但是隨著週數的增加,胎兒逐漸發育成長,到了7個月左右,胎位不正的情況會逐漸減少,大部分的人到了8個月左右,胎頭都會下降,也就是成為可自然生產的「頭位」,想要自然生產的媽咪,接獲這個消息都會欣喜不已,區慶建醫師進一步表示,通常到了懷孕八個月左右,胎位不正者約僅剩下10%。

而在整個懷孕期間,特別是前中期,胎兒在子宮裡的位置並不一定,因此,也無須太早斷定胎位,一般是在36周左右才會確定胎位,因為胎兒幾乎已經沒有空間再改變位置。

胎位正不正

Part1.西醫篇

影響胎位因素眾多

為什麼有些胎兒到了中後期,胎頭會自動轉向下,有些卻不會?區慶建醫師表示,羊水過多或羊水過少都有可能導致胎位不正,羊水過多通常是多胞胎的情況,而羊水過少則因為子宮內水分太少,胎兒沒有空間可反轉,另外,水腦或無腦兒也因為腦部形狀和重量關係,胎頭下降的機率較低。

而子宮異常,像是雙角子宮、中隔子宮,或子宮有腫瘤,都會因為子宮空間較小,影響胎頭下降的情況。區慶建醫師表示,若是因為子宮肌瘤所導致的胎位不正,最好在生完寶寶時盡速處理,以利下胎生產。

區慶建醫師進一步說明,胎盤位置也可能影響胎頭下降的情況,若胎盤位置偏子宮底,臀位機率會較高,因臍帶和胎盤相連,胎盤位置低,胎兒身體下半部的位置自然也會較低。

胎位不正常見臀位

區慶建醫師表示,胎位不正中最常見的是臀位,從過去的數據來看,臀位的比例也會隨著週數減低,28周後臀位約24%、32周後臀位11%、36周後約占6%、生產時臀位約僅占3~4%。通常孕婦前胎臀位,此胎臀位的機率約9%;前兩胎臀位,第三胎臀位機率約20%;前三胎臀位,第四胎臀位機率約38%。

而臀位有三種,最常見的是法蘭克式,約佔臀位中的50~70%,胎兒的髖關節會向身體彎曲、但膝蓋打直。第二種是髖關節屈、膝蓋也屈,為完全性的臀位,約佔5~10%。最後則是一隻腳屈膝,另一隻腳伸直,也稱為足位,也就是生產時,一隻腳會先露出,約佔臀位中的10~40%。

此外,在胎位不正中,還有一種為「橫位」,通常橫位的機率不到1%,通常是子宮下方有腫瘤,才可能出現橫位。

西醫矯正法  

膝胸臥式

許多孕媽咪都熟知「膝胸臥式」,這也是一般婦產科醫師在發現胎頭未下降時會建議媽咪做的運動,但過去的文獻研究發現,成效似乎不大,也有些孕媽咪在執行膝胸臥式時感到身體不適,建議孕媽咪,一定要在身體可承受的情況下進行,以免適得其反。

欲進行膝胸臥式的媽咪應選擇平坦的床面或地板,採跪趴姿勢,兩手前臂貼住地面,臉朝左側或右側貼地面,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胸與肩最好盡量貼近床面,雙膝需彎曲,大腿與地面呈垂直角度,維持此姿勢約兩分鐘,適應後可慢慢延長時間,至多10分鐘,每日約做兩到三次。若是在執行一段時日後,仍未見改善,也不用灰心,只要與婦產科醫師討論適合的生產方式即可。

體外迴轉術

若到了36周時,胎頭尚未下降,過去有時會進行「體外迴轉術」,成功率約介於35~85%,區慶建醫師表示,平均成功率約60%,體外迴轉術最好在臀部未進入骨盆腔前施行,以提升成功機率。施行前會先給予子宮肌肉鬆弛藥物,並在超音波的監測下進行,但此項方式也有其風險,可能導致胎盤早期剝離、臍帶繞頸等,反而必須緊急剖腹生產,因此,大多數的產婦不會冒此風險,且就算用迴轉後,仍有28%的機率會在回覆原本位置,還是得執行剖腹產。

區慶建醫師表示,若是子宮肌瘤或子宮異常,因較難掌控子宮內部空間,會影響體外迴轉術的成功率;若胎兒的背朝側面,通常是較好施行體外迴轉術的位置。而若是子宮有病變或開過刀者,則不適合進行體外迴轉術。

Part2. 中醫篇

母體氣血不足為主因

正樑中醫診所院長鄧正樑表示,就中醫角度看來,胎位不正是因母體氣血不足,主要是母親體質本身所影響,而一般若是較高齡的產婦,在28周後,羊水容易開始減少,羊水減少後,胎兒活動的範圍也會跟著減少,自然降低胎頭下降的機率。西醫通常是在36周確定胎位,中醫則會在28周左右,開始針對胎位調養身體。

中醫矯正法

中醫認為胎位不正主要為母體氣血不足所引起,因此,各種療法皆以補足母體氣血為原理,鄧正樑中醫師表示,一般最常用的是灸法和藥方,就門診經驗而言,這兩種方法皆有不錯的效用。

灸法

這個方法主要灸身體兩側的「至陰穴」,至陰穴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穴」,位於腳小趾的外側,中醫古書《醫宗金鑒》中就記載此穴位可用於治療胎位不正。鄧正樑中醫師表示,此穴道可直接溫腎臟,增加身體能量,讓胎位輕鬆轉,也有人說至陰穴通過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處,可增加子宮活動,同時胎兒活動量也增加,自然有助於胎頭下降。

胎位不正

鄧正樑中醫師表示,灸至陰穴有明顯的療效,用此方法使胎位轉正的成功率,初產者甚至可達88%。方法是孕婦以平臥或坐姿,用艾條灸兩側的至陰穴,每日一次,每次約維持10~15分鐘,4次為一療程。鄧正樑醫師表示,由於此灸可直接增加身體能量,孕婦在灸時常會感到胎動較頻繁,屬正常現象,通常在第七、八個月的時候進行,成功率較高,但若過去有流產經驗及妊娠高血壓者不適用。

藥方

以中醫調養身體是許多人的習慣,但你可能想不到中藥也能影響胎位!鄧正樑中醫師表示,「保產無憂方」是過去的經驗藥方,對胎位不正效果明顯,主要是藉由調養氣血與肝腎經,早晚服用一次,連續服用一周,再複診,若胎位仍未矯正成功,隔一周後可再服一次。藥方則為當歸、白芍、菟絲子、川芎各一錢半,厚朴、艾葉、荊芥穗、黃耆、川貝母、枳殼、羌活、甘草各一錢,用水煎服。鄧正樑中醫師表示,通常是用灸法和藥方進行矯正胎位,根據過去經驗,這兩種併用可達良好成效。

胎位不正

敷法

將適量的生薑搗成泥狀後,敷在至陰穴上,然後用塑膠薄膜包裹,讓薑泥保持在潮濕的狀態,發現乾燥後即可更換,直到胎位轉正為止。此法效果較慢,且容易影響日常生活,因此,不常使用。

按摩法

鄧正樑中醫師表示,按摩法現已少用,一方面是中醫以灸法和藥方即可達成效,另一方面則是孕婦對按摩法可能存有疑慮。而按摩的部位則是在足部,類似腳底按摩的方式,通常是按壓腎臟、生殖線、子宮、腎上腺、腦垂體這些穴位,按摩者需用一手抓臥腳掌,另一手半握拳,食指彎曲,用食指第一指關節的頂點向定點深部按壓約三到四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