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寶寶的飲食節奏.成長OK!
文章目錄
從寶寶一出生起,父母無不希望寶寶可以大口喝奶,喝得壯壯的;到了吃副食品時,能夠餵什麼,吃什麼,該有的養分一點也不少。相信把寶寶養得壯壯的,是不少父母的心願。
孩子進食模樣百百種
關於寶寶的飲食,是許多家長關心的問題。有的孩子吃得比較少,父母親會憂心養分不足;有的孩子吃不少,但體重卻沒什麼變化,父母親則會煩惱寶寶的胃腸不吸收營養;有的孩子隔不了多久就要增加奶量,有的孩子卻是怎麼餵,總會剩下一些奶,始終無法再往上增加。
到了該吃副食品的時候,有的孩子滿四個月大,就可以「餵什麼吃什麼」;有的孩子則是已經七、八個月大,還不習慣吃副食品,只得繼續以奶類為主食。有的孩子吃東西如秋風掃落葉,有的孩子則是餵了好久,原本的一小碗稀飯卻似乎未曾減少過……
說起來,孩子喝奶或吃副食品的樣子還真是百百種,如果父母能花點時間了解孩子的飲食節奏,或許能更有效率的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出生一週內.體重減輕7~8%
剛出生的寶寶,食量真的不大,幾乎可用「一顆彈珠」來形容胃的大小,可是父母愛子心切,已開始擔心「寶寶吃得太少怎麼辦?」甚至出現常見的「生理性脫水」,即寶寶出生後的體重比出生時還低,也擔心寶寶是不是吃太少。耕莘醫院新店總院小兒腸胃科主治醫師文萬欣表示,「寶寶出生後的一週內,體重比出生體重還輕是常見的現象,即所謂生理性脫水,一般減少的程度約為出生體重的7~8%,在此範圍內父母不用太擔心,如果減輕的體重超過出生時體重的10%,就表示寶寶真的吃得不夠,要仔細檢視家長餵奶、寶寶喝奶是否有問題。」
通常出生一週後,寶寶的喝奶狀況會進入穩定狀態,體重會回復到出生時的體重。文萬欣醫師說,「可從寶寶的體重變化,及寶寶的小便狀況來估計喝奶量是否足夠。」
寶寶喝得夠不夠?
很多父母不知道寶寶是否有足夠的喝奶量?文萬欣醫師提供兩個方法估計:
1. 以一天的總量計算
以寶寶的體重計算每天應有的總奶量,計算方式為「1公斤×100~200 c.c.」,若以4公斤重的寶寶為例,每天若能喝上400~800c.c.的總量,父母就不用太操心了。
有些睡眠週期還不穩定的寶寶,常常沒在計劃時間內醒來喝奶,如果寶寶的體重增加在正常範圍之內,則父母無需急著喚醒寶寶,只要他餓了,自然就會醒來喝奶,只要每天的總奶量能達到最低標準(以「1公斤 × 100c.c.」)即可,家長不用過度擔心。但若是體重增加不理想的寶寶,則要盡量按照預定的餵奶時間來餵食。
對於容易溢奶的寶寶而言,「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較適合,因為這樣一次餵食的奶量不會太多,比較不容易溢奶。不用太計較「每次只喝這麼一點點」,只要餵食多次,一日總奶量還是可以達到目前體重需要的標準奶量。
2. 看換尿布的次數
對於親餵母乳的寶寶來說,無法得知實際的喝奶量。不過,因母奶中的水分占了86?87%,寶寶喝的奶多,水分攝取量自然就多,家長可以從寶寶的小便量,也就是從換尿布的次數來觀察。文萬欣醫師說,「每天至少換上五、六次的尿布,且每次換下來的尿布感覺很大包的話,表示進食的奶量是足夠的。」
每四小時餵一次.仍要看寶寶的習性
對喝母乳的寶寶而言,因母乳好消化、易吸收的特性,寶寶往往兩三個小時就要喝奶,而親餵的媽媽因為不用花時間清潔消毒奶瓶奶嘴,比較容易隨時配合寶寶的需求;然而,對喝配方奶的寶寶來說,不少媽媽會遵照「每四小時餵一次」的頻率餵食寶寶,只是每個人的習性並不一樣,有的寶寶會提早餓了,有的寶寶則可能睡太久。文萬欣醫師提醒,「四個小時餵一次奶,是過去所累積的經驗法則,算是一個通則,但只要每天的總量足夠,餵幾次奶並無規定」,媽媽不妨順著寶寶的身心需求,餓了就餵奶吧,或者,針對寶寶的喝奶情形,建立屬於自己的喝奶頻率。她建議,母乳是寶寶最好的食物,嬰兒配方奶則是在母親無法餵奶時,做為母奶的替代品或補充品。
份量逐步增加:每次約10c.c.
一般說來,嬰兒配方奶的泡奶量多從30c.c.起跳,隨著出生週數的增加,寶寶的喝奶量也會逐步增加,但父母又該如何拿捏增加的分量,才不會浪費呢?文萬欣醫師說,「當寶寶固定能把目前的量喝完時,就可以每次約10c.c.的幅度增加奶量」,不過,她提醒,由於每家配方奶業者對「一湯匙奶粉沖泡的水量」規定不同,有的廠牌一匙奶粉是泡30c.c.的水量,有的則是60c.c.,父母必須閱讀奶粉罐上標示,依照指示來沖泡,才能讓寶寶喝到濃度正確的奶水。如果奶水的濃度不對,不只寶寶攝取到的營養、水分不對,也會出現電解質不平衡的問題。
添加副食品:約4~6個月大時
當寶寶愈來愈大,需要的營養種類與熱量也會愈來愈多,而必須從副食品攝取其他養分,以補充奶類的不足之處。文萬欣醫師說,「當寶寶滿四個月起,若攝取的奶量沒什麼增加,體重增加的幅度也不理想,可考慮開始添加副食品」。但她也提醒,「如果寶寶已有過敏症狀,或是家人如父母親、兄姊等有過敏體質,則要延後添加副食品的時間」,文萬欣醫師解釋,「寶寶年紀愈小,腸道對食物過敏原的保護力愈弱,愈容易對食物產生過敏,因此,對於已出現過敏症狀,或是擔心有過敏體質的寶寶,到六個月大時再添加副食品較適合」。
她補充,寶寶在五、六個月大時,可能出現所謂的「厭奶期」,「透過添加副食品,以吸引寶寶的進食興趣,並可為日後的飲食習慣鋪路」。
避免過敏:以不易過敏食物為主
為了避免寶寶對食物過敏,文萬欣醫師提醒,「初期添加的副食品應以不易過敏的稀飯、嬰兒用米粉、嬰兒用麥粉為主,可在稀飯中逐步添加碎肉、其他蔬菜類,水果類則最好選用蘋果、梨子」,至於蛋白、海鮮類、花生核果類、柑橘類水果、巧克力等易引起過敏的食物,最好等一歲以後再食用。
一次只添加一種副食品:每種相隔一星期
文萬欣醫師表示,添加副食品以少量食用、一次只試一種、每種食物至少相隔一星期的餵食原則,觀察約兩三天的時間,看寶寶的身上是否會有疹子?或拉肚子及糞便出現血絲的狀況,如果有的話,可暫停食用該種食物,等過幾個月再試,而不是「就此不吃」。
此外,要注意副食品的質地,應從液體開始,再逐步進階到泥狀、糊狀及固體食物。文萬欣醫師指出,以米、麥粉為例,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少量米粉、麥粉加在配方奶中,以奶瓶餵食。之後米粉麥粉量多時,奶的濃度增加,寶寶用奶瓶吸食並不容易,她建議,媽媽不妨試著直接調成米糊,用湯匙餵食,這不只增加寶寶的營養,也讓其開始練習咀嚼與吞嚥能力,以避免過度依賴奶瓶,有助於培養寶寶吞嚥固體食物及用湯匙進食的習慣。
吸吮、吞嚥能力的學習有個體差異
根據衛生署不久前發布的國民營養調查顯示,「逾八成嬰兒以奶瓶吸食米(麥)糊,而非以湯匙吃,延遲寶寶訓練咀嚼、吞嚥能力」。
有的孩子似乎自然而然就會吸奶、吞嚥固體食物,但大多數的孩子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練習,才能逐漸適應不同的進食方式。習慣直接吸吮母親乳汁的寶寶,可能因為不習慣吸奶瓶,讓媽媽想幫寶寶斷母奶卻斷不了;而習慣用奶瓶進食的寶寶,若家長沒有逐步讓寶寶練習適應用湯匙進食的方式,則會延遲寶寶轉換到以固體食物為主食的時間。文萬欣醫師提醒,在適當的時機(一般是六個月大)開始訓練孩子用湯匙進食,以及吞嚥半固體、固體食物的能力,不僅有助於營養攝取,對寶寶的口腔、臉部肌肉的發育,及說話能力都有幫助。家長應掌握餵食副食品的黃金時機,讓寶寶及早開始練習吞嚥半固體、固體食物。
寶寶的體重跟自己比
「為何別人家的寶寶胖嘟嘟,自己家的寶寶瘦巴巴」,相信不少媽媽會有這種想法,文萬欣醫師表示,「寶寶的身高體重跟自己比即可,只要落在第3~第97百分位的生長曲線之內就算正常」。2009年5月,國民健康局宣布修正使用10年的本土兒童生長曲線標準,改採世界衛生組織(WHO)以跨國方式研究的新標準,此標準是WHO於2006年在美國、印度等五個不同種族國家,以一群母親不抽菸、幼兒六個月前全母乳哺育,之後添加副食品但餵母乳至兩歲的幼兒為研究對象所擬定,是一份適用於全球兒童的生長曲線標準。其中以體重下修改變最大,希望導正家長誤以為配方奶餵出來的「胖」小孩才正常的觀念。
配合發展進程.擴大飲食經驗
文萬欣醫師指出,寶寶吃副食品的意義不只在於增加營養,還有配合其能力發展進程,在寶寶最有興趣做這些動作的時候,搭配給予適宜的食物,引起他對不同食物產生興趣,增加飲食經驗,就不易對新的食物或奶瓶以外的餐具產生排斥,有助一至兩歲後銜接與成人相同的飲食方式。
寶寶吃副食品Q&A
1. 寶寶可以喝果汁嗎?
文萬欣醫師表示,不少媽媽在製作副食品時,少不了果汁,但她提醒,果汁糖分高,如果寶寶有腹瀉、稀便的狀況,表示對糖分吸收不佳,需要酌量稀釋。至於每日攝取量也有限制,避免因攝取過多糖分、水分而排擠奶量,或是讓寶寶養成嗜吃甜食的習慣也不好。一般一歲以內每日果汁量不超過120c.c.,一歲以上者,則以240c.c.為限。
2. 以大骨頭湯煮稀飯,會不會太油?
熬大骨頭湯時,免不了擔心過油的問題,但脂肪可提供較高的熱量,且也有些必需脂肪酸是人體無法合成而一定得從食物中攝取的。文萬欣醫師建議,大骨頭湯裡的油脂不用全部撈掉,如果寶寶的體重已經超重,就把浮在湯上的油花多撈起一些;若是寶寶的體重還有增加的空間,不妨適度留下一點,增加熱量的攝取。但也要觀察寶寶的糞便,如果出現油油的「脂肪便」,表示寶寶的腸胃對脂肪吸收不佳,要減少食物中的油脂。
3. 一定要額外補充營養品嗎?
文萬欣醫師說,不少媽媽對「究竟要不要另外補充營養補充品,如鈣片、鐵劑、乳鐵蛋白、益生菌等」感到困惑,她表示,若寶寶喝的奶量有達到標準,且家長準備的副食品也包括各種營養的食物,則寶寶可以從自然食材中吸收到所需的熱量、維他命、礦物質,並不需要額外補充。完全以母乳餵食的寶寶,雖然到六、七月大時,可能有鐵質不足的憂慮,但是只要在給予副食品時,多補充含鐵質的食物,如:深色蔬菜、豬肝或紅肉,這樣寶寶就能從副食品中攝取到足夠的營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