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接觸.拉近與新生兒的距離
當新生兒成為家庭中的新成員時,身為母親的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尚不能言語的小寶貝呢?寶貝的需求都用哭聲表示,你分得出每一次的哭聲代表什麼意義呢?你又是用什麼方式拉近與寶寶的距離呢?
掌握關鍵時刻
親子關係是天生而來,但品質好壞與否,就得看媽媽與寶寶的相處了!如果能踏出好的第一步,對媽媽與寶寶而言,都會是個好的開始!萬芳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何文佑指出,「營造親子關係的關鍵時刻,就在於寶寶出生後的最初幾個小時」。
他說,從動物實驗就能觀察出關鍵時刻的重要。羊寶寶才出生不久,就被迫與母羊分開,之後,再將羊寶寶與一群羊混在一起,讓母羊找出哪一隻才是自己的羊寶寶,不過,母羊根本無法從羊群中認出自己剛生下的羊寶寶……
何文佑醫師說,應盡快讓新生兒與媽媽有所接觸,最好使雙方有肌膚接觸(skin to skin contact),感受親子之間的親情交流。
媽媽寶寶多接觸
在過去,可能不了解媽媽寶寶在第一時間的接觸有多麼重要,寶寶出生後,讓媽媽看上一眼,就送往嬰兒房集中管理,直到餵奶時,才再相見。當然,還有「怕小寶寶受到感染」的理由,而讓新生兒集中住在嬰兒房。
何文佑醫師說,書上有記載,其實讓寶寶多跟媽媽接觸,反而可以降低寶寶的感染機會,因為與人接觸的寶寶,體內會分泌一種特殊的物質,而這特殊物質可增加自身的免疫力並對抗外來病菌。
如今,隨著醫界對寶寶與媽媽親密接觸有多好的了解愈來愈多,加上推行哺餵母乳,愈來愈多醫院會在母嬰情況均可的狀況下,讓媽媽在產後半小時,開始有肌膚接觸及讓寶寶吸吮母乳。
有的寶寶不宜與媽媽有肌膚之親
媽媽在產後與寶寶的肌膚接觸,可不是每個產婦都能享受的權利!何文佑醫師說,由於開刀房溫度偏低,因此,在開刀房出生的寶寶,要面臨保溫的問題,就算有的醫護人員用加溫過的被子(毯子)蓋住寶寶,仍要提防寶寶會失溫,所以,只能讓媽媽寶寶享受十幾分鐘的肌膚之親,就要把寶寶帶離開刀房。
至於體重太輕(低於2,000公克)的寶寶、早產的寶寶,更要注意保溫,同時,還有其他可能發生的狀況,就不能在第一時間與媽媽有肌膚之親了。
拉近親子距離的方法
新生兒用哭聲表達一切需求,媽媽要如何才能「猜」出寶寶的心呢?何文佑醫師說方法很簡單,就是「快活動,快抱起寶寶,並哺餵母乳」。不過,他也感嘆,現在的產婦因平日活動量不足,產後容易覺得疲憊,希望能多休息,而減少了與寶寶接觸的機會,自然與寶寶存在一份「心的距離」。
增加接觸機會,就能從寶寶的一舉一動觀察「我要什麼」,慢慢地,有了經驗值,就能建立雙方默契,不再為不知道「寶寶到底哭什麼」而讓自己備感挫折。
在此,針對新手媽媽的不同情況,何文佑醫師提出建議:
母嬰同室時.多與醫護人員溝通
產後住院期間,除了產科醫師要巡房了解產婦復原狀況,他認為,兒科醫師與護理師每天都應拜訪一次孕婦,兒科醫師負責了解寶寶的狀況,護理師則對產婦最在意的哺乳問題進行衛教,讓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做為媽媽照顧寶寶的最佳後盾。
何文佑醫師說,很多媽媽擔心泌乳量不足,會讓寶寶餓肚子,他表示,媽媽放輕鬆,寶寶的胃納量是慢慢撐大的,剛開始,寶寶每三、四個小時喝20c.c.就夠了,只要媽媽讓寶寶持續吸吮,乳量自然會增加,寶寶也會愈喝愈多。
此外,抱著寶寶時,要對他多講點話,很快地,你會覺得跟寶寶愈來愈有默契。
剖腹產媽媽.早點起身活動
「怕傷口痛」是很多剖腹產產婦的心聲,但因為臥床時間增加,就會減少與寶寶接觸的機會,何文佑醫師建議,剖腹產的媽媽更要早點下床活動及哺乳。
他說,疼痛的耐受度是會增加的,剛起身活動時的確會感到疼痛,但這份痛是會被繼之而起的痛所蓋過,然後,人就會因習慣疼痛而不再覺得痛了。如果,媽媽可以更快開始哺乳,還能刺激子宮收縮,整個人就不覺得有原先那麼痛了!
早產兒的媽媽
雖然早產兒的照顧考驗著醫護人員,但媽媽可多為寶寶加油,讓寶寶及早脫離在保溫箱的日子。投身新生兒照護長達40年的何文佑醫師,最鼓勵媽媽多去看身在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寶寶,他說,「生長不是只給寶寶營養就夠了,想要寶寶長得快,就要多跟寶寶接觸,哪怕只是伸手進保溫箱摸摸寶寶,跟他講講話,都能幫助寶寶成長。」
何文佑醫師表示,在萬芳醫院的新生兒加護中心雖然有固定的探視時間,可是對於這些更需要親人關懷的早產兒寶寶,只要有父母前來探視,就不受時間的限制。如果有的媽媽不方便前來,他也建議媽媽,將要對寶寶說的話錄下來,醫護人員會放給寶寶聽,讓寶寶感受媽媽的存在。
他補充,新生兒媽媽往往因無法親餵而影響泌乳量,但是他會跟媽媽說,「母奶有多少就給多少」,何文佑醫師表示,事先冰存的母乳經過解凍,不會影響其成分,母乳蘊藏的生長荷爾蒙、胰島素,都是新生兒最好的營養素。
有產後憂鬱的媽媽
如果是受產後憂鬱所苦的媽媽,又該如何做呢?何文佑醫師不假思索的說,「鼓勵她多看寶寶」,看寶寶的次數愈多,會讓自己更加放寬心接納寶寶。曾經他碰過一位早產兒媽媽,本身有憂鬱症,何文佑醫師鼓勵她多去看寶寶,就這麼看著看著,看出了對寶寶的感情,自己的心情也有所改變,同時,願意更努力的擠奶給寶寶喝。
至於坐月子期間,何文佑醫師認為,「坐月子是用來跟寶寶相處的」,鼓勵產婦多利用餵寶寶喝奶、幫寶寶換尿布的時間,跟寶寶說說話,讓寶寶慢慢產生安全感與信賴感,為親子關係打下深厚的基礎,對寶寶未來的發展大有助益!
多看.看出對寶寶的感情
不知照顧過多少情況危急的早產兒或特殊狀況的何文佑醫師,相信「多看寶寶,自然就會有感情」。他說,曾經有個未婚媽媽生下了畸形寶寶,腦袋正常,臉蛋可愛,但從食道到肛門整個消化道卻是處處閉鎖,經過小兒外科醫師與兒科醫師評估,「開刀是唯一生路」,但媽媽擔心以後不好照顧而心生放棄之念,始終不願簽手術同意書,也不願意去新生兒加護中心看寶寶一眼。
畸形寶寶在新生兒加護中心讓何文佑醫師照顧著,雖只能打點滴,但情況還不錯,不過,愈早開刀對他才是好的處置方式,他知道媽媽不願簽字,就主動去病房看媽媽,還鼓勵媽媽下樓看寶寶,沒想到,一直看著寶寶的媽媽,原本對寶寶充滿排斥感,終於留淚簽字了。何文佑醫師說,寶寶現在長得很好。相信在媽媽的內心深處,必然不會後悔當時願意簽字的決定。
兒科醫師黃瑽寧的新手爸爸經
任職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的黃瑽寧醫師去年八月升格當了爸爸,雖然身為兒科醫師,但真正當了爸爸,才深覺到理論與實際狀況充滿差異。他說,「在診間總是用最理想的狀況做建議」,深信「母乳最好」的情況下,當新手媽媽在診間說「寶寶吸母乳時,乳頭感覺很痛」,他會請媽媽「為了寶寶好,忍耐一下」。不過,當他也面臨太太乳頭破皮,兒子吸乳時讓太太感到痛苦不堪時,黃瑽寧醫師也猶豫了,最後,他選擇了體諒太太,讓太太先休息,給兒子喝配方奶。之後,則是抱著「盡量」的態度餵母乳。
即時給回應
跟所有的新手父母一樣,剛開始,他也要弄清寶寶為何而哭,只是擁有醫學專業背景的他,會從餵奶的時間點去「猜」寶寶的需求;也知道從「喝奶、尿布濕、想睡覺、要抱抱」逐一試探,終於從第二個月起,能在第一時間點找到寶寶哭的原因。
黃瑽寧醫師說,面對兒子哭時,從兒子的外婆、太太與他身上,可看到不同做法:外婆是一聽到哭聲就抱;媽媽則是會先看狀況,用手摸摸兒子的嘴角看他的反應確定不是肚子餓時,再把兒子抱起;自己則是跑到兒子身邊,先發出聲音逗逗他,然後才抱起兒子。即使做法不同,但共通點都是即時讓兒子知道「自己的需求有了回應」。他相信,這麼做能使兒子建立信任感與安全感!
每每夫妻倆與同樣育有寶寶的朋友聚會時,大家總會覺得他的兒子似乎比較有安全感,因為從其眼神中就可看到自信。
找出適合的方式照顧孩子
黃瑽寧醫師坦言,雖然自己是兒科醫師,但主要照顧兒子的是太太,他發現,全天接觸的結果,兒子在太太的懷裡似乎更有安全感,反而讓醫師老爸抱在懷裡,還不給面子的扭來扭去,直到現在才好一點。
但他知道兒子愛跟爸爸玩,第一個月時的父子互動,主要就是抱著兒子走來走去、抓抓小手,兩、三個月大時,則是用自己的臉碰碰兒子身體、聽音樂拉著小手隨節拍晃動,或是唱歌、發出奇怪的聲音逗他。五個月大時又有新花樣,有時玩翻身,有時是他把兒子放在腿上俯臥,幫他練抬頭,順便讓自己減肥。
他表示,自己與太太都有閱讀育兒相關書籍,不論是《親密百科》用力寵的主張,還是《百歲醫師教我的育兒寶典》的主張,讓寶寶在三歲前養成獨立,兩人討論的結果是,「每個小孩都有不同的照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