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生產> 哺乳> 親子體適能-家長篇

親子體適能-家長篇

家長的關心與陪伴 是bobo最好的刺激

文章目錄

家長篇   

了解體適能的意義與優點後,家長開始擔心是不是要送寶貝去上「才藝班」?其實,只要爸媽的關心與陪伴,在家就能和bobo一起運動,了解bobo目前身體發展的進程與需要,給予適當的空間與重複練習,滿足孩子「動」的需求,就是給bobo最棒的體適能練習。

幫助建立親子親密關係

在孩子3歲半之前,都還需要家長的協助和陪伴,才能完成一些動作和訓練,對於7至8個月太小的寶寶,黃雁琳主任建議家長可以尋求專業的指導,知道自己可以跟寶寶一起怎麼動。
到了1歲以上,家長可以從簡單的開始做起,建議要操作一個新的動作或遊戲時,媽咪可以先示範,再陪著bobo一起做,等孩子熟悉之後再獨立操作,之後更可以設定一些簡單的目標,讓寶貝更有自信:「哇!我可以自己做得到!」
陪伴和互動的過程中,因為和孩子有肢體上的接觸和信任,還有眼神專注的對視,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促進bobo和家長的親密關係,除此之外,媽咪也可以趁機動一動,達到「親子」體適能的目的,一舉兩得。家長在和bobo進行練習時,應多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從中獲得成就感,從身體的運動當中,培養bobo肯定自己的自信心。

滿足bobo動的欲望

孩子在身體發展的過程中,為了要熟悉自己的身體和練習動作,因此會有「動」的欲望,黃雁琳主任建議家長應該順性而為,不要太過壓抑孩子想要動的需求,要求他們一定要乖乖坐著看書,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折磨。
因為運動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所以無法達到靜態平衡,這就是為什麼國小要有體育課和下課時間。孩子的專注力本來就無法維持太久,即使要成年人坐著不動1至2個小時,也會感到很不舒服,因此bobo動的需求更強,反過來說,一旦動的需求被滿足後,就比較能靜下心來吸收其他知識。

協助而非替代

家長與bobo一起進行遊戲或活動時,運動安全也非常重要,但如何避免過度保護,反而剝奪了bobo學習的機會,這也是家長需要思考的地方。黃雁琳主任提醒家長,「協助」和「替代」其實只有一線之差,只要把握住「教」bobo做;而非「幫」bobo做,就能理解其中的差異。
舉例來說:當孩子要從直立的扶梯下來時,很多bobo會正面朝外直接下來,但這樣容易重心不穩而摔倒,有些家長會直接牽住bobo的手,讓他們有支撐地走下來。但這樣孩子並沒有學會如何正確下扶梯,等到下次自己要下來時,就很容易受傷。家長應該告訴bobo可以背過身去,一腳一階,用手抓好梯子後,就能自己安全地慢慢下來。
因此,只要在動作進行時,以手保護bobo身體的重心,萬一孩子滑落或傾斜時,擋住重心就可以周全保護,大部分的動作會讓孩子的重心放在屁股,然而隨著動作不同,重心也有差別,如:吊單槓的重心就在腋下和背部。還是要視動作的不同改變,做好運動安全,是家長最重要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