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不做小小草莓族-訓練篇

不做小小草莓族-訓練篇

訓練篇 從等待到解決‧培養自我挫折容忍力

文章目錄

許多國內外研究已證實,從小愈輸不起的孩子,長大後對失敗愈沒抵抗力。2005年,一項跨國的長期追蹤研究證實,孩子6個月大跟5歲時遭受挫折的反應,可以用來預測他15歲時挫折忍受力的表現;今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所做的另一項研究,則更進一步驗證了「2~4歲是幼兒挫折忍受力的發展關鍵期」。因此,培養孩子的挫折忍受力,絕對不是等孩子大長大、懂事,才來準備的課題。

台北市辛亥幼兒園園長林慧菁表示,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挫折感的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人際和學習。一般來說,相較於開朗陽光的孩子,個性畏縮的孩子,面臨事物時,較容易感覺到挫折。日常生活中,挫折感的產生在所難免;因此,慢慢引導孩子學習並養成面對挫折感的心態與能力,格外重要。

STEP 1:認識何謂「挫折感」

對於猶如白紙的孩子而言,「挫折」是個新鮮的名詞。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對象就是父母,因此,由父母來教導孩子認識挫折感,是比較好的開始。以下是幾種容易遭遇和認識挫折感的狀況:

過於自我要求追求完美

孩子本身個性與家長的態度,都可能會影響孩子面對事物時的看法,因此對挫折的感受度也會有所不同。林慧菁園長表示,通常對自我要求特別高者,容易因為事物沒有達到心中的標準、在乎他人意見,而感覺挫敗,進而甚至視挫敗為不佳的體驗。
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曾表示:「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面對挫折的態度。」挫折是生活中常發生且必要的,可累積生活經驗刺激;當面對這類孩子,父母首先應讓孩子認知到「挫折的正面意義」,非一味要求「贏在起跑點」。

對於環境人事物的適應

面對家庭以外的陌生環境,孩子或多或少都會因焦慮而挫折。林慧菁園長以園所為例,很多孩子剛開始入學時,都會難以適應而害怕;因此,一開始老師們會先帶著孩子認識整體環境,給予孩子觀察的機會和時間,慢慢地他會比較熟悉,安全感也會比較足夠。

自我自信心的感受與表達

這其實是一種「同理心」的互動與態度,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以鼓勵取代責備,以體諒代替比較。林慧菁園長表示,當孩子不能面對挫折時,父母應懷著樂觀情緒與一起陪伴的態度,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正向意願,進而漸進式的訓練,鼓勵孩子主動地手腦並用來解決困難;否則,如果父母總是以煩躁、生氣等情緒面對挫折,孩子有樣學樣,久而久之也只會以此方式感受挫折。「身教勝於言教」家長是最好的榜樣,他們對待挫折的態度和行為,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的態度和行為。

處理問題的能力與態度

孩子的能力與認知尚不足,因此當碰到新事物時,可能是有興趣地去嘗試,卻敗興而歸,感覺到挫折。林慧菁園長建議家長,適時幫孩子分析挫折的原因與可處理的方式種類,能逐步使孩子在經歷挫折時,能主動面對,不會害怕失敗,並在每次的挫折中磨練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孩子的挫折容忍力,會隨著生活經驗的累積和各種能力的提升,有所進步。

STEP 2:從「等待」開始

一旦面臨挫折感,不應該只是讓孩子隨情緒發洩,那只會讓他更加不安,而且沒有任何改善的幫助。既然如此,就先從冷靜下來的「等待」開始。

延遲享受的概念

林慧菁園長表示,首先必須讓孩子了解到,並非想要什麼馬上就能得到,而是需要等待與輪流,即想要「有所獲得、就要有所付出」的因果概念。

情緒的學習&表達

學習良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就不會因為挫折而影響個人情緒。林慧菁園長表示,如果培養出孩子的好EQ,未來他進入團體學習生活時,較不會與他人發生衝突,遇到困難也較能有效地解決問題。因此,大人要先等待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孩子也要慢慢學會等待(延遲享受)這件事。
穩定情緒:當孩子因受挫而情緒不穩定時,父母須先將自身情緒穩定下來,以免意氣用事;否則,非但無法幫助孩子面對挫折,還可能提供錯誤示範。林慧菁園長舉例,如孩子吵著想買玩具時,父母必須以「溫和且堅定」的語氣對孩子說:「這個玩具太貴了!我們不能買喔!」讓他了解你的堅持,否則孩子很可能用更加無理取鬧的方式,要求買玩具這件事。
認識情緒:有時候,孩子會有無理取鬧的表現,可能導因於無法正確描述自身感受。然而,胡鬧無助於穩定情緒,因此父母必須幫助孩子辨識情緒,進而才能分辨挫折來源。林慧菁園長舉例,如善用情緒圖卡,幫助孩子了解自己的狀況像什麼,並順勢教導接下來應如何解決。

解決方案的溝通

更重要的,要讓孩子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了解雙方的規則性且有共識,才能讓他在下一次懂得應對挫折,而不是總以胡鬧來解決。林慧菁園長建議可運用「代幣制度」(獎勵兌換方式),先提出兩、三種解決方案,供孩子選擇;如果之後做到,適時給予鼓勵。但特別提醒,針對2歲以下的小小孩,仍有賴父母的堅持態度來推動,大一點的孩子則可試著言語溝通;需注意不可將情緒帶給孩子,否則只會造成他的畏懼與挫折感加深。

STEP 3:「體驗失敗」+練習「處理&解決」衝突或問題

「挫折」是無所不在的,可能因為發展能力不足、父母不肯、環境不允許等等,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時段與事件中,因而當孩子想要完成某些事情時,就可能因此產生挫折。
「生活經驗的累積」是最棒的一個教材。林慧菁園長建議,父母要一起陪同經歷過,與孩子共同成長學習,並且從過程中陪他一起看問題、了解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方式。

讓他「自己動手做」

進入幼兒期,想要「自己動手做」的想法會愈來愈強,無論是爬行、走路、使用餐具或玩耍等;然而,難免還是會發生以下狀況:父母一方面擔心年幼的孩子無法保護自己,一方面為了節省時間,可能在孩子動手之前,便習慣先替他做好。林慧菁園長認為,孩子從自己完成的動作裡,所獲得的成就感,有助於增添他的自信心;否則,一遇到挫折,就只會尋求父母協助,反而只會讓他過度依賴。
分享與合作的態度建立
由於多數家庭都只有一至兩位孩子,每個人都是受寵的、自我概念強,孩子便會輕易認為所有東西都是他的,發生問題時就會以哭鬧、搶奪等肢體行為,表達心中不滿。林慧菁園長建議,此時應教導孩子「所有權」的觀念,或提醒他們「輪流」的方式,幫助他們了解合作的重要性與分享的快樂。

解決問題的技巧

林慧菁園長認為,化阻力為助力,倡導「挫折教育」,希望父母與孩子能以正面態度看待生活挑戰。至於如何從中增加挫折忍受度、排解挫折感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挫折教育的關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