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不做小小草莓族-家長篇

不做小小草莓族-家長篇

家長篇 優質親子互動‧身心健全不怕挫折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學習場所;就算以後出家門上學去,回到家中,父母仍是最親密的互動關係者。如果父母不具備良好的態度和行為,又怎麼能期許孩子有良好的挫折能力呢?

孩子還小,不可能主動去了解挫折感、更別說是耐受度的養成。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第一間教室為家庭,一舉一動,都會是他們學習的依據,不可不慎。

主動營造「親子優質時間」

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除了父親在外上班的角色外,職業婦女的數目也逐年攀升;她們不但出外忙碌於工作,回到家還要處理家務和養育孩子,而忙不過來者可能就把孩子托放在安親班或阿公阿嬤家。無形中,減少了與孩子相處的時間,許多父母也似乎愈來愈不了解孩子的狀態。
曾有雜誌做過一項調查,每天回到家裡,父母只會問三件事情:功課寫完了沒、考試考了沒有、吃飯吃完了沒。從小就沒有良性的溝通與互動習慣,孩子怎麼會好教呢?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周祝瑛認為,無論是父親或母親,每天下班後回到家,早一點的撥點時間陪孩子,10~15分鐘都好,看看書、談談心等,晚一點的在睡前陪孩子聊聊天、說故事和按摩,不然假日時也要帶孩子到戶外走走,而且最好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主動營造專屬家中的「親子優質時間」(quality time)。
如果連這樣的親子優質時間都無法創造,沒有養成親子交流和談心的習慣時,慢慢地,當孩子遭遇挫折時,就不會願意跟父母討論,因為他無法從這裡尋求到肯定和學習;父母會忽略孩子的成長過程,而時機一旦錯過,就再也找不回來。

善用資源‧開創孩子能力

現代物質資源豐富,如果父母能善加運用,在引導孩子訓練挫折容忍力時,或多或少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周祝瑛教授提醒,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是父母一定要陪在孩子身旁,一起學習和成長。

簡單的玩具

不一定需要購買結構繁複、圖案亮眼的玩具,有時候就算只是原木色的積木,也能夠刺激孩子的感官和創造潛力。周祝瑛教授表示,適當地給予孩子玩具是不錯的學習機會(耐心、專注力),但父母也一定要陪著玩,如此更具有真正的交流和意義,才是所謂的優質時間。
社會的資源
然而,如果父母觀察到孩子有難以判別的異狀時,周祝瑛教授建議,儘早就醫檢查,確認是否有生理相關症狀;必要時,可尋求「早期療育機構」等相關社會資源,以保握黃金療育時期,及時獲得治療與矯正。

父親VS.母親‧角色扮演

傳統對於父母的觀念,大多是「嚴父慈母」,但以現代的眼光來看,當然因人而異。周祝瑛教授表示,父母的角色扮演,的確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相當重要;但如果兩者的差異南轅北轍,像是一個很寬鬆、另一個卻很嚴厲,很容易會讓小孩產生錯亂的感覺,可能以後有問題會較偏向只尋求某一方的狀況(如媽媽會打人,小孩犯錯可能只敢向爸爸說)。
周祝瑛教授建議,如果孩子真的有狀況時,父母可適時地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但別同時當黑臉,另一個單純地走開就好,別加油添醋,才不會發生過度的處罰,孩子也不會因此受挫太深而什麼都沒有學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