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親子> 親子教養> 不做小小草莓族-概論篇

不做小小草莓族-概論篇

建立規範+明確賞罰‧挫折容忍力從小開始\\r\\n在孩子的世界裡,挫折感到底是指什麼?不安、害怕、焦躁……在這些可能的必經過程中,父母的陪伴與協助,訂立約束、賞罰分明,才能真正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的能力。

對於成人來說,挫折感可能是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困擾、工作進程的不順等等;但對於孩子而言,卻不一定能夠用言語很具體地解釋。

孩子對挫折感的認知&表現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授周祝瑛以最近碰到的4歲半孩子為例,就是她讓周祝瑛教授推翻以往對幼童挫折感的固有看法。為什麼呢?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每個孩子本身,就有其與生俱來的特質。周祝瑛教授說明,可能是父母親天生的性格所遺傳,生下來就很好養育;或許是媽媽懷孕過程中發生一些問題,如家庭關係、個人身心或基因方面;直接或間接,促使孩子出生後,情緒有點躁動、過動或自閉,或許他們天生比較活潑、不是所謂的「好管教」(要比一般孩子多花數倍的時間和心力);所以對父母而言,每位孩子對挫折的容忍度都是不一樣的。

試著回想一下,當寶寶出生後,遇到的第一個挫折可能就是尿片濕、肚子餓沒人餵、睡姿不舒服或太冷等等,由於還小,他還沒辦法藉著自己的力量來改善狀況,只好用「哭」來表達。周祝瑛教授補充,等到大一點的孩子有語言能力,就更能較清楚地表達,如可能以有限的字彙,搭配誇張的肢體動作(嚴重者如咬人、打人等破壞行為),呈現與眾不同的挫折感強烈程度。

由此可知,對於孩子,其實很難去為挫折感下定義。有時候明明是在看來正常的情況下,孩子仍然大哭大鬧、焦躁不安;而想要探究其原由,真的需要父母花時間去了解、溝通,畢竟沒有一個孩子的挫折容忍範圍是相同的。

現代孩子是否脆弱易受傷?

對周祝瑛教授而言,並不認為如此。她進一步說明,每個孩子的挫折容忍度是可以被訓練的,他們就像海綿般容易吸收,因此端視父母怎麼做。因此,當父母適時地給予適當刺激後,孩子自然會有所反應、並與相關行為做連結,進而建立對應挫折時的習慣模式。

鍛鍊原因:沒有100%滿意的生活環境

挫折忍受度對於孩子而言,與成長過程密切相關。周祝瑛教授表示,這是因為孩子並非無時無刻,都有父母在旁邊解決問題,而且也不需要。

事實上,一般的生活環境,不可能百分之百滿足孩子的需求,如寶寶一哭就能喝奶、換尿片或調整睡姿。因此,父母不妨把握這些生活小事件,觀察和判斷可能的情境,進而引導嬰幼童進行簡單的容忍力訓練。但需特別注意,不少新手父母因為沒有經驗,一聽到哭聲就著急地安撫或抱起,長久下來,父母可能會緊張到神經質,甚至患有憂鬱症和媽媽手。

周祝瑛教授強調,每當寶寶哭泣時,父母最好不要馬上給予回應;反而是要去聆聽、學習了解嬰兒哭聲所代表的訊息,如太熱太冷、肚子餓的哭聲可能就不同。此外,這個「等一下」的動作,一方面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挫折忍受力,一方面也是讓他做健康的哭泣運動。但需留意,哭個3~5分鐘左右即可,別讓他哭得太慘、太久,慢慢引導他學會控制情緒。

延緩滿足感‧建立挫折能力

適時地延緩孩子需求的滿足感,有助於建立孩子完整的挫折能力。周祝瑛教授舉例,偶爾會發生小孩吵著要買或吃東西的狀況,但此時的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怕煩,就馬上滿足應付他。更好的辦法,是要讓孩子了解到「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可以獲得(有條件的conditional),而非說說就能得到,可能要等一下、或要到下次才能買、或等父母忙完才行」,讓孩子學會等待。

孩子可是很精明的,如果父母總是被孩子隨叫隨到,只會讓他們予取予求下去。周祝瑛教授表示,最好父母能先和孩子們訂立共同的契約或規範,讓他們知道要「有點付出才能享受到」,這樣面對挫折的能力才會被建立起來。

挫折容忍度養成‧從生活開始

生活實務經驗對於孩子挫折能力的養成,格外重要。周祝瑛教授表示,除了親子間的互動,多向外發展,也是促進能力學習的好機會。

多和同儕相處

周祝瑛教授表示,當孩子總是一直跟在大人身旁時,是很難發展出完整的性格,如隔代教養或獨生子女;因此,建議父母多創造出孩子與同齡者相處的機會和環境。

以自己的兒子為例,在他小時候,周祝瑛教授常和鄰居全家人一起出遊;當同齡的孩子們相處時,可以學到相當多事物,如打架(攻擊或被攻擊)、合作(協調)等。
養寵物或盆栽

如果環境允許,養寵物或小盆栽,也是不錯的選擇。除了有過敏性體質待考慮外,父母和孩子要先約法三章,以免最後變成家長在照顧而已。

周祝瑛教授表示,藉由孩子面對比他弱小的動物或植物,讓他們直接體驗到生命教育的過程,學會如何拿捏照顧方式(健康或開花結果)和調整情緒(生命的逝去),進而能強化孩子的心智能力。

明確賞罰很重要

父母和孩子的互動過程,在共識與規範中,有正向的鼓勵,也要有明確的處罰。周祝瑛教授表示,這種處罰不一定是指打小孩等體罰,但只要遇到孩子不遵守規矩時,父母的處罰就要很清楚。

如有的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違規,可能是在試探父母的底線,這就是為什麼也時會聽到某些孩子到了親戚朋友家時,會變得特別難搞的原因。周祝瑛教授建議,如果發覺孩子在哭,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隔離」,如罰跪、罰站或面壁,先讓他獨處以冷靜下來,再思考剛剛的行為正確與否。這個方法,一直到青少年時期,其實都相當有用。

可惜的是,現代許多父母因為忙碌等原因,總是讓孩子身處在聲光媒體和網路世界裡。事實上,父母可能會因此擔負起更難教導孩子規矩的風險,因為多媒體比父母的話還要好玩、有趣,很多孩子根本就不願意靜下心來、聆聽和思考父母的苦口婆心,更別說是規範和約束。

周祝瑛教授舉例,曾有個媽媽向她炫耀4歲半孩子很會上網、打字很快,但孩子長大後,媽媽卻管不動,最後只好送到遠離都會區的山區學校就讀,慢慢地也導正了壞習慣。特別提醒,孩子是父母最忠實的鏡子,在他身上出現的任何行為和能力,都可能是孩子從父母身上觀察和模仿而來的。